文学城新闻
+A-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一边被吐槽,一边被需要

未来编辑部WeChina 2024-12-19 20:57:35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真的水。”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评价。



(小红书截图)

“没什么期待,我们都把这门课当水课上。”广东某外贸大学税收学专业的王同学评价道。



(王同学的课程教材目录)

据王同学描述,她所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由学院辅导员开设,只有四节。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开卷考试拿成绩,互相不“耽误”。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2011年,广东商学院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曾针对广东12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因课程内容缺乏集中度和系统性,学生反映收效不大,有5%的学生甚至认为什么都没学到。十三年后,情况可能仍不乐观。就我们采访到的十一位同学(来自江苏、北京、湖北、广东、湖南7所高校)来看,大多数同学依然表示,这门课对他们帮助不大,甚至是“一点收获都没有”。

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当被问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否有必要开设时,几乎所有受访同学的回答都是“有必要”。



(电视剧《爱情公寓》中的台词截图)

就业指导课,到底教什么?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17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课程,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侧重点都有所差异。

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涵盖了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就业形势、行业分析以及经验分享等内容,实践部分则包括简历撰写和模拟面试等。最终课程评分主要通过课堂出勤、小组汇报、论文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方式来确定。



*数据来源:陈静.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基于广东12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11,(06).

但这些课程的实际效果有着不小的差别。

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朱同学所上的“社会变迁与大学生就业类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选课,课程既涉及就业市场分析等理论化的内容,也包括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简历撰写等具有实操性的内容。老师在课程实践中会通过游戏或实验来调动同学们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朱同学认为,这样的上课方式和内容是“能够广泛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另一位大三学生小美则表示自己所上的是由学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相关的实操性内容。“老师只让我们自己做简历,根本不跟我们讲技巧,就是一个单纯的输出。”她直言:“可以说一点收获都没有。”

武汉某大学水文水资源碳中和专业的彭同学则认为这类课程内容对自己职业规划毫无帮助,他评价课程上的理论是“大而空”。



(小红书上对于就业指导课的讨论)

虽然也有学生对课程效果给予了正面评价。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张同学在上课前就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了初步规划,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她的信心。张同学认为,课上讲的技巧或许在未来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这样的受访者寥寥无几。

尽管如此,在所有受访者眼里,就业指导课仍然“必不可少”。



大学生想要怎样的就业指导?

“水课”与“必要”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我觉得是需要那种真正的指导,而不是给你传播焦虑。”小美解释说,“你不能要求大家才从高中升上来,就能有一个很明确的职业规划。这确实需要一步步的探索,但是我们学校又很缺这个东西。”

学生希望从课程中学习如何明晰就业规划,课程却没能满足预期。

当被问及对课程的期望时,受访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个性化”和“针对性”

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学校或学院面向所有同学开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被聚集到同一个班上。这种不分阶段、不分对象的“大锅炖”式教学难以关注到个人的具体情况,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规划指导。

一位上这类大课的大二学生陈同学在这方面感受很深。她修读的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面向全校开放的公选课,课上汇集了各个年级的同学。

“上次课,老师讲课涉及到的岗位,像运营、技术岗等,跟我的专业不太相符了,所以我就不太清楚这个东西(对我)的实用性在哪里。”



(课程提供的部分材料)

另一次课上,老师组织班上同学进行无领导小组面试模拟。陈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我们分成5个组,每个组有接近10个同学要发言,但课上只有两个老师。老师只能这边听两句,那边听两句,这就可能存在老师全场都听不到某个同学发言的情况。”



(同学们在课上进行无领导小组面试模拟)

彭同学也有类似的感受。他所在的水利水电学院下设四个专业,每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各不相同。但同学们上的是同一门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水利行业的就业趋势和行业分析,只有笼统的大方向,对各专业的参考性不强。

“我觉得这个课应该放在大四,而不是大二。”彭同学认为,大二学生对于行业还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且不急于就业,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并不适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研究生宋颖也同意就业指导个性化的建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都是不同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应当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发展建议和技能提升方案。”

此外,授课老师缺乏实际就业经验也频频受到学生们吐槽。

广东12所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现状抽样调查显示,93.5%以上的就业教师在35 岁以下,89.5%教师来源于就业部门或学工队伍,从事就业教学5年以上的仅有 22.6%,具备高级职称的仅占2.4%。

湖南某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大三的小朱所上的就业指导课就是由医学院的辅导员老师讲授的,“老师讲自己的经历比较多,但因为是辅导员的身份,跟我们的职业走向可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有些跑题。”

大一时,小朱上了一门名为“口腔医学导论”的课程,课上老师邀请了一些在医院就职的口腔医生来授课,向学生介绍了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前景。“最新的行业发展状况我们作为学生很难接触到,可能只有真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来讲才更具权威。如果这种内容能够加入到就业指导课中,我觉得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

北京科技大学也曾在2017年面向2000余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调研,有53.99%毕业生表示,希望企业人员、校外专家等校外力量能够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

但辅导员授课也有其特殊的身份优势。小朱肯定道:“如果是医学院的辅导员,那么他对医学院的学生会更加了解,也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处境。”



对于就业指导,老师有话说

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生涯发展办公室李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介绍说,南京大学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老师多为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但其中也不乏拥有企业任职背景的成员。包括她本人,也曾在500强企业任职过。

李老师认为,有职场经验的授课者在传授求职技能时确实可能很全面,但因为课上老师们主要讲授的是职场上可以普遍使用的技能,提供渠道、咨询,或者带同学们实地走访企业等。因而无论有无实际职场背景,认真准备的老师们都可以胜任教学任务。而即便有职场经验的授课者,所熟悉的也只是个人岗位经验,难以覆盖各行业。在李老师看来,就业指导是一个“授人以渔”的过程。



(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对于学生们希望有“个性化指导”的需求,李老师透露,南大就业中心正在推进课程改革。“我们正计划为新生学院量身定制主题课程,缓解新生专业选择的困惑、提升自我效能感。而对于大二学生,我们将与各学院携手提供更加精准化的课程。”

目前,南京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按低、中、高年级细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于生涯规划,第二阶段是关于职业胜任力提升,第三阶段则是求职指导。课程之外,学校就业中心也开展了很多活动。“就业中心每年都有开展生涯规划嘉年华、职引沙龙、生涯规划体验馆公开课、求职实训工作坊等各类活动。如果同学们没有时间上课,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参与这些活动。我们还是鼓励同学们分阶段来积累自己的就业能力,也需要同学们有主动的意识。”李老师介绍说。



(课上老师带同学们参观南大就业中心的生涯体验馆)

(注:南京大学生涯规划体验馆以“成长”为主题,将“成长”二字拆分为十个笔画,分别对应“篇首语”、“绘蓝图”、“见众生”、“见未来”、“见世界”、“见自己”等十大主题板块内容,细致阐述、说明了生涯规划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实际对策,帮助同学们了解整体的生涯规划流程与路径,明晰如何有效进行自我探索、自我管理与职业探索等。)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体系正在变得细化、精准化,但在操作中还有不少困难。

南大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赵老师认为,虽然就业中心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分成三个阶段,但因为选修课程的同学生涯认知水平和就业指导需求存在差异,这也会为课程的开展带来一些困难。“同学们也能意识到,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不一样,上课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期望一门公选课能完全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存在较大困难。

“主动性”是老师们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不少同学直到大四或研三才开始焦虑就业问题,因而将就业指导课视为救急的“稻草”。

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陈老师就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我要找工作了,这个时候要人来给我改简历;我要面试了,要人给我指导一下;我要考试了,要人来给我把题讲一讲。但是实际上这是很晚的。”赵老师也指出,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临时抱佛脚。

“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在这个过程当中自我暴露。”陈老师强调,只有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老师才能精准提供信息,助力学生的职业规划。在陈老师眼里,就业指导课的特别之处不在于老师提供“正确答案”,而是老师为学生指引一个可操作的方向,学生只有去尝试,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南大就业中心在双选会现场设立的生涯咨询专区)



大学生就业指导,出路在哪?

2020年-2024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从874万增长到1179万人,四年来共增长34.90%。

今年10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达17.1%。尽管比9月回落了0.5个百分点,但这部分青年的失业问题依旧严峻。



(国家统计局官网截图)

大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更加科学的就业指导,缓解迷茫和不安的情绪。

“现在大家都加入了保研、考研的大潮流之中,许多人认为自己在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其实那可能并不是适合他做的事情。”站在大三的关口、即将面临本科毕业抉择的小美深切感受着周遭的氛围。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并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唯一药方,甚至不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在就业焦虑的大环境下,就业指导类课程显然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也许高校很难开出“完美的”就业指导课程,但在老师和同学更充分的双向交流中,这类课程应像受访者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增加理性自信、减少盲目焦虑的“温暖”的课程。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