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电台
  • 国民党尊之为元老, 蒋介石待之以师礼; 蒋梦麟称之为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 胡适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 章太炎称之为“康有为门下之小史,盛宣怀校内之洋奴”; 冯玉祥斥之为“变节为一人之老狗”; 既有人吹他、捧他.也有人骂他、恨他…… 这也不足为怪,因为他是生活在特殊时代的一个独特的人物。
  • 清华大学大一课程:普通物理。主讲人:杨振宁,本课程是杨振宁先生2004年在清华的授课,教材选用的是哈里德的《物理学基础》(Walker, Jearl, Robert Resnick, and David Halliday.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大约讲了半本书。普通物理是基本课,不过在教学中常常存在忽视对最基本的定义和公式的讲解的情况。杨先生的讲授始终强调物理中最为基本的东西,强调数学和物理的关系,并且在教学中也讲述了物理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键事件,给了同学们在学习中更大的发挥的天地。
  • 本讲座介绍了宋史再认识,从表面上看,是对宋代历史的再一次认识,重新认识。以在历史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那么,宋史究竟是怎样的原貌,为何需要再认识呢?这是一个非常广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深刻的课题,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唐到宋经历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变迁过程。如果予以比较简洁、明确的概括,或许可以归纳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主讲人简介:邓小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主讲的“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代表作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
  • 在现代政治之中,究竟谁能代表公意?是议会民主制之下通过投票选出的代议士,还是行政威权之下代表民族整体意志的主权者,还是在民粹革命之中通过直接民主,由人民直接在场,呈现公意?在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之中,这是英美、德国和苏俄三种不同道路的区别。而在1912年~1927年短短的15年间,民国的政治便浓缩走过了从英美的议会民主制到德国式的行政威权制再到仿效苏俄的党国体制道路。其间制度转换之快、动荡之激烈,世所罕见。而制度表层的剧烈变革的背后,正是公意的实现与代表性危机所致。
  • 今日中国之下的大学教育,为什么出不了真正的学者,原因出在哪里?民国是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是新春秋,涌现出那么多大师?贺卫方教授为大家带来自己的观点。
  • 总结两波转型的经验教训,就是不能使国家的危机到了天下大乱才追求转型,像一次大战前后的转型之所以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乱中转型之难所致。而要在大乱之前转型,人们就要在日常状态下从各个方向增加推动转型的压力。
  • 清华大学的历史系宝藏教授侯旭东漫谈秦朝汉家的历史,从耕织文化谈到日常统治,从出土文书和历史学家陈寅恪出发细谈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
  • 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建勋讲座《堕胎是不是一项权利?——自由生命与道德论证》、《保守主义到底主张什么?》。堕胎和同性婚姻问题,是美国社会撕裂的另一危机。 保守主义者从捍卫美国基督教传统的角度,反对堕胎和同性婚姻。而民主党人认为时代不一样了,应该允许自由堕胎、自主定义性别。随著宗教传统的式微,婚姻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愈来愈低。
  • 商昌宝,男,1973年6月29日出生,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师从李新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中国文学思潮与文化、转型期中国作家思想研究、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研究。《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等著作,将“检讨”作为书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解读,探讨了包括特殊时代的文化现象、在检讨中退场、转化、在适应与不适应中检讨等内容。
  •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书没有中文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中文本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 课程汇集建筑学院建筑史研究领域最强的教师阵容,由王贵祥教授、吕舟教授、贾珺教授、刘畅副教授和贺从容副教授领衔主讲。体味中国古建筑之美,理解中国建筑的重要内涵。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很多伟大的城市,汉长安、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和洛阳、北宋开封、元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这些城市虽已星光黯淡,却留下了一座座优美壮丽的建筑杰作,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的宫殿、宗教建筑、佛塔、陵寝和园林等建筑类型,无论建造技术还是美学追求,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建筑有着自成体系的一套营造方法,以木结构为主,也有不少砖石结构的佛塔和陵寝。历史上建造了大量宫殿建筑,北京故宫是现存世界上最大宫殿建筑群。
  • 《知识分子丛书:历史与看客》精选了张鸣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类杂文30余篇。全书分三部分《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回音》,每部分由十篇左右的杂文。如《世纪末的看客》、《两个糊涂丞相的故事》、《林则徐的澳门之行》、《簧声戏影里的西太后》等,尽量把历史那些引人深思、可以为镜的历史小故事,以诙谐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加入作者独特的理解,从而借古喻今,引人莞尔,又引人深思。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初稿成于1952年,改于1955年。钱穆认为,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革命宣传之需要,一些人士把秦代以降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一笔抹杀,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误解甚深;政治制度自根自生,须与人、事相配合;中国历代政治既不封建,亦不专制,更不黑暗。
  •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先生(1918.3.18-2012.9.29)出生于浙江一个书香门第,经历战火,拜师袁焕仙老居士,辗转流离,一直在践行着最初的誓言,复兴传统文化和普及经典;先生是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的践行者和代言人,他学贯中西,即是儒释道的大家,又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一个民族若是失去特色的传统文化,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若是失去本国的文化支撑,也难以得到其他国家的敬重。国学已渗入我们的方方面面,先生在很早就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用毕生精力传播发扬传统文化。
  • 延安整风运动是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去年年底与世长辞的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共党史、 毛泽东研究专家高华历时十余年,在考证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延安整风的前因后果及运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力图再现当年那场运动的历史真貌,该书被学术界认为是目前海内外唯一一本全面研究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著作。高华教授的好友、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在给《禁书选读》特作序言中评价此书说:《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虽然没能在国内出版,但很多人都看过。香港自由行开通以来,这本书一直畅销不衰。至于国内的盗版以及复印件,则更是多到不可升计的地步。高华本人送我的这部书,被无数的学生拿去复印,以至于最后原书都没有了踪影。同时,这本也是国内史学界现代史著述中,最有国际影响的几本书之一。
  • 周思源教授以三国人物为品读对象,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三国时期主要人物基本囊括。其最大特点有三:一是有意选择一般读者感兴趣的大众话题,比如:马超的排名怎么在赵云之前,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聪明等,有些话题原是读者来信中提到的;二是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作比照阅读;三是作者利用自己本身为作家,有丰富的创作经验的优势,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的布局谋篇、对《三国志》的移植改造,评品优劣,分析原因。
  •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为数不多的文史普及著作之一。二十篇短文,列举了大量《三国志》、《三国志注》等文献中的文字证据,分析人物性情、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军事实力对比等,如何成为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动因,并将史书记载与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故事进行对比,“或者纠正从前的谬误,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支撑观点的证据个个都似行首拈来,行文平易近人,却颇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 《天地翻覆——中国文化大革命史》是杨继绳著文化大革命通史著作,2016年在香港初版。作为文革的亲历者和体制中人,杨继绳比其他作者和文革的研究者,更能近距离接触到那段历史,体制中良心的持守者,其反思也更为彻底。”“杨继绳从2007年开始,在大量史料和先行者关于文革作品基础上,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参考的资料既有宏大叙事的文革通史,也有亲历的回顾,还有地方的文革史以及理论研究等。
  • 张千帆:“大不列颠”是如何形成的(共识沙龙微信公益讲座)
  • 莫砺锋教授“经典视野中的唐诗宋词”讲座。莫砺锋,1949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诗歌唐朝》《白居易》等专题。著有学术专著十余部,专题论文百余篇。
  • ★一部气势恢宏、雅俗共赏的大历史,一本剖析西方文明的大师之作★《大国霸业的兴废》之后,“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主宰人类生活三百年的主流文明是如何兴起的?★全球化之下的人类又将走向何方?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描绘出一幅现代文明的全景图: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勾勒出现代社会的形成及发展,反思了文明进步的得与失,展望了人类的前景。
  • 李新宇:《封神演义》是中国古代首部“革命小说”。面对历史的大变局,小说持守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以有道讨伐无道,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必将胜利的;暴政被仁政所取代,无道被有道所摧毁,是百姓所期盼的,也是上天和仙界所支持的。这部小说虽然常被称作“神魔小说”,但事实上承载的却是儒家的革命观。小说反复写到“天意”,但在事实上,所谓“天意”实是“民心”。
  • 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但是,几乎历史上所有的伟大人物都逃不了世人对其毁誉参半的评价,王阳明的“心学”,被贴上了“主观唯心”的标签,曾经被视为“邪说”,而在气节、文章、功业即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中,黄宗羲和后来的“王学”研究者往往有意无意忽略王阳明学术过程中功业和气节的作用,而对王阳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家”的这个层面,而总是忽略掉王阳明的“实践家”的身份,方志远在文中说到“在王阳明那里,没有不落在功业上的学术,也没有离开学术的功业,他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
  • 许纪霖提出新天下主义,试图为中国影响世界创造一套“文明崛起”的价值体系。许纪霖的“新天下主义”大概可归结为几句话:“核心地区:一个制度,不同模式;边疆地区:一个国家,不同文化;港台地区:一个文明,不同制度;国际社会:一个人类,不同文明。”许纪霖提出,二零零八年的中国崛起只是“一半的中国梦”,只是富强的崛起、财富的发展,及后则是“另一半的中国梦”——“文明崛起”。而“新天下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中华内部各民族、东亚社会各国家的并存共赢局面,并且为未来的国际秩序创造一种新的普遍性”,也就是说“新天下主义”是一种新的“普世价值”。许纪霖认为“中国时刻”就是“以中国的智慧重新定义世界历史,改变世界秩序的时刻”。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失去了“文明”,现在到了“文明崛起”的时候了。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