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主席多次讲要给学生《减负》

(2024-05-20 07:17:03) 下一个

毛主席多次讲要给学生《减负》

 

 


1957年2月2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在讲话中从教育的方向性、根本性方面明确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公布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为“减负”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原则要求,使教育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6页)

1957年3月7日晚上,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毛主席在颐仁堂和天津、山东、江苏、河南、湖南、四川、陕西七个省市教育厅局长座谈当前普通教育问题,他在讲话中提出“课程要减少,分量要减轻,减少门类,为的是全面发展。”。(《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七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8页)

1958年8月毛主席对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作的修改中指出:“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结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总结以上所说,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对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的批语、按语和修改,<一九五八年八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341页)

1964年2月13日(春节)下午,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一一八厅召开座谈会,就教育问题发表讲话。他说: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学制可以缩短。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学生要有娱乐、游泳、打球、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课程讲得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他还列举了孔夫子、李时珍、富兰克林、瓦特、高尔基自学的事例。(《关于教育革命的谈话》<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三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22-23页或《毛泽东年谱》第5卷第314-315页)

1964年3月10日,毛主席阅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三月六日编印的《群众反映》第十六期摘登的北京铁路二中校长魏莲一关于减轻中学生负担问题的来信后批示:“刘、邓、彭阅后,请尚昆办。此件应发给中央宣传部各正副部长,中央教育部各正副部长、司局长每人一份,北京市委、市人委负责人及管教育的同志每人一份,团中央三份。并请他们加以调查研究。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三月十四日,中共中央下发了毛泽东的批示和这一期《群众反映》。(《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和讲授方法》<一九六四年三月十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76页或《毛泽东年谱》第5卷第322页)

1964年7月5日, 毛主席在北戴河一号楼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习的侄子毛远新谈话时指出:“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教育制度要改革》<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96页)

1964年8月29日,毛主席在接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指出:“以教育制度来说,我们正在进行改革。现行的学制年限太长,课程太多,教学方法有很多是不好的,考试方法也有很多是不好的。学生读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了概念还是概念,别的什么也不知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马、牛、羊、鸡、犬、豕,也分不出什么是稻、粱、菽、麦、黍、稷。学生要读到二十几岁才能读完大学,学年太长了,课程太多。采取的方法是注入式而不是启发式。考试的方法是把学生当敌人看待,举行突然袭击。”

1965年7月3日,毛主席看了共青团中央办公厅1965年6月25日编印的《团的情况》(增刊) 第十八期登载的《北师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 健康状况下降》一文后批示:“陆定一(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中央文教小组组长、 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请酌。” (《关于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的批语》<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391页)

1965年8月8日, 毛主席接见以教育部长贡特·塞拉为首的几内亚教育代表团和几内亚总检察长法迪亚拉及夫人时谈话中强调指出:“学校的校长、教员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学生为校长、教员服务的。” (《关于办好学校问题的意见》<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432页)

1965年12月21日,毛主席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在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怎样交换,身体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改造学校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492页)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学生“减负”工作的高度重视,要求通过缩短学制、改革课程设置与教材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中国劣质耕地非常多优质耕地少






下面,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说一下。

先说“土”。

这个“土”又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面积,土壤质量。在这两个方面,毛泽东都下了大气力。

先说土地面积。1952年大陆大部分地区土地改革结束,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再加上没有搞土改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当时,全国共有耕地14亿亩。(尽管少数民族的人口当时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但他们拥有的土地却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六!)

但这14亿亩中,优质耕地实在是太少。当时的亩产量实在是太低:1950年中国粮食产量1.32亿吨,亩均不到0.1吨即200斤。

在还没有别的方法能快速提高粮食产量的时候,唯一能多打粮食的方法就是:开垦荒地,增加土地面积。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土地面积每年都在增加。1976年,达到16亿亩。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土地面积达到峰值:18.6亿亩。

后来,因为有别的方法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所以,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就致力于“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把许多山地和圩田都废了,不再用作耕地。现在,中国每年的耕种面积一直维持在近16亿亩。

也就是说,解放后,中国增加了几亿亩耕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尽管开荒围田的过程中,有一些负面的地方,主要是导致水土流失,但是,与当时亟不可待的粮食问题相比,这个,显然是次要的。

(尽管毛泽东多次说要“保持水土”:“垦荒,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这样做。但是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决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的水灾。”《毛泽东年谱》下 卷二p497(以下简称《年谱》)

“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年谱》P507

但是,就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实际情况,许多地方都难以做到 。)而且现在,这个问题已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另外,最重要的是,这几十年的开荒,产生了不少优质耕地,产生了不少商品粮基地,著名的如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同时国家兴建了许多国营农场,这些,是现在中国粮食的重要供给地。

换句话说,新中国几十年,把中国大地上适宜耕作的土地全都开垦出来了,而且,优质耕地越来越多!这,显然是极其重要的!——这一点,早在1950年,毛泽东从苏联回来经过东北的时候就已有规划:“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东北地域辽阔,将来我们在这里好好开发,搞几个基地,再开发新疆,中国的粮食问题就能解决了。”(《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上卷p6)

再说土壤质量。

前面说过,当时中国的劣质耕地非常多,优质耕地极少,主要是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平原。盐碱地、沙化土地面积极大。

毛泽东在全国视察时,到了这些地方,他总是要耐心地询问土壤改良的问题。《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上卷P31:

当时毛泽东在兰封车站边的一个村子里。“毛泽东从缸里抓出一把黄豆,豆子既小又干瘪。‘像辣椒籽啊!’毛泽东说。

这时赶集的老汉回来了。毛泽东问:‘这里的盐碱地有没有办法治?’老人说:‘有办法,利用黄河水吗。’”

后来,毛泽东不管到什么地方,总是要问一下当地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好经验,然后就叫政府部门加以推广。

后来在搞“农业四十条”时就专门有一条“推广先进经验的方法”。焦裕禄当县委书记的兰考,毛泽东也去过(1952年,当时焦裕禄还没到兰考,自然还没有出名。他是十年后才到兰考的)。

兰考的盐碱地也是让焦裕禄操碎了心。毛泽东也特别关注。

为了改良土壤,这位一辈子读圣贤书拿笔杆子写下无数雄文的政治领袖又半辈子指挥千军万马打下万里江山的军事统帅,竟在六十多岁的高龄学起了《土壤学》!

“毛泽东跟大家讨论有关农业科学的知识,问大家:‘有没有看过土壤学方面的书籍?’还向大家介绍中外土壤学的各种版本。他说,他最近一直在读有关土壤学方面的书籍。他赞成一位土壤学专家的观点:‘没有瘠薄的土地,只有拙劣的耕作技术。’地薄不打粮,人可以改良土壤吗,人定胜天嘛!”(《纪实》上卷p347)

拳拳之心,可昭日月!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中国的许多土地都从劣质耕地变成了优质耕地,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国营农场、商品粮基地越建越多。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完成工业化同时抓农业八字宪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主席去世时,中国不仅已基本建成所有的工业门类,更重要的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多!这在人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就中国的发展而言,毛泽东领导中国完成了三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三次凤凰涅槃!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彻底赶走一切外国侵略者彻底结束中国的所有内乱。

第二次,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把中国由一个私有的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公有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次,就是把中国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基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工业国。这三次蜕变对中国的发展极其重要!

还有一点必须明确。许多人都误以为毛泽东搞建设完全是模仿苏联照抄苏联模式。这完全是人云亦云的胡说八道。

毛泽东多次说过:“人家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这里的“人家”就是指苏联。说简单点,所谓的苏联模式,是以重工业为主尤其是军事工业,而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

但毛泽东多次明确地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原则,是“农轻重”,即农业为基础,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也要重点发展。具体内容不详谈了。你只要把现在的中国与俄罗斯或者前苏联国家比较一下就能很快地明白这一点。

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而中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毛泽东时代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做,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前苏联也好前苏联国家也罢,他们也想改革也想发展轻工业发展农业,可是,几十年了,他们还是搞不起来。这说明什么?聪明的人无需多说。

许多人都拿毛泽东时代吃不饱饭说事,说毛泽东几十年中国人一直饿肚子所以毛泽东治国无能。这是既无知又愚蠢!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是,我们不能把过去的与以后的比。我们只能把它与它以前的比。如果毛泽东把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搞成了那样,那他就是历史罪人。

但略微有点头脑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毛泽东接手的是怎样的中国!只说粮食。前面说过,1950年中国粮食产量1.32亿吨人均不到480斤;1976年主席去世时,中国粮食产量2.86亿吨人均600多斤!总量翻了一番还多!人均也增加了一百多斤。人均看上去增加不多,但还有个情况必须知道,这二十几年中国的人口增加了三四亿!几乎翻了一番!——只看这几个数据就知道,毛泽东时代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极大成绩!更为后来的粮食大幅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农业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成就!中国基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

关于如何提高粮食产量,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毛泽东有了科学的答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更系统更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是《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因为有四十条内容,所以又称为《农业四十条》)。我把其中谈提高粮食产量的部分摘录如下:

推行增产措施和推广先进经验,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两个基本条件  

增产措施的项目,主要是:⑴兴修水利。⑵增加肥料。⑶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⑷推广优良品种。⑸扩大复种面积。⑹多种高产作物。⑺实行精耕细作,改进耕作方法。⑻改良土壤。⑼保持水土。⑽保护和繁殖耕畜。(11)消灭虫害和病害。(12)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推广先进经验的方法,主要是:⑴由各省、市、自治区收集当地的丰产经验,编印成书,传播推广。⑵举办农业展览会。⑶各级政府定期召开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奖励丰产模范。⑷组织合作社之间的参观和评比,交流增产经验。⑸在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传授,发动农民和干部学习外社外乡外县外省(自治区)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

看,多么系统!多么全面!又是多么在理!真正的行家啊!绝对的“务实”!没有一个字是“虚”的!  

其实简单点说主要就是八字宪法的前四个字。毛泽东年代在这四个字上下了大力气,才使中国农业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使中国的粮食产量逐年稳步提高,使中国人民的人均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这两点看似简单,实则极了不起!与印度等国家比较一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历朝历代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毛泽东时代2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1.13亿吨提高到2.86亿吨,翻了一番还多!这是极了不起的成就!)最终使中国人吃饱了肚子。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走资派旧式教育下人性丑陋泛滥



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完全恢复了旧式教育的模式,共产党的那种延安“抗大”式的试验性的办学思路完全被抛弃了,原本是旨在抗议旧式教育中只为培养尖端人才的现象的“交白卷”行为成了笑柄。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政策是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新式教育尝试的“反动”。如果说,电影《决裂》是新式的“抗大”式教育对由“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掌控的旧式教育话语权的决裂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后的复辟了旧式教育政策就是后者对前者的彻底决裂。也就是说,电影中所全盘批判的,正是改革开放以后所全盘肯定的。这就是文革中两种教育理念的较量!

四十多年过去了,忽然间,人们发现,改革开放之后的复辟旧式教育虽然给了文革中少数被专政的人通过上大学而获得个人成功的机遇,但随着这一政策的持续,唯升学率、唯分数主义的旧教育观却为现实社会制造了一大批对追逐名利的兴趣远远高于求知的兴趣的人;将自我实现看的远远高于社会责任的人, 即有人概括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这样被制造出来的人一定是当不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他们倒是为自己谋得了许多加官进爵和出国、发财的机会,至于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有没有哪怕一丝的承担的意识就很难说了。不过毕竟,他们是改革开放后教育转型的受益者。

既然有了二种社会制度转型时期即既享受了社会主义一切免费的社会福利, 又搭上了私有化少数人先富的大蓬车以及那些依靠转型期一批推行的旧式教育制度初期的受益者做榜样,则人们难免不会激发起一种巨大的社会人士去追求的"中国梦",也就是说全社会所有的想改变命运的人都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进大学的身上。由于这种巨大的社会需求,所谓“教育产业化”以及伴随之而来的“扩招”则成了大势所趋,再也阻挡不了了。

然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推行旧式教育就合乎逻辑地演变成了低端人口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而给极力为孩子谋出路的低端人口中的家长们带来无尽之负担与痛苦焉。

如果,忍受痛苦换来的是甜美的报偿的话,家长们还是想得通的。可随着经济危机的逼近,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与每年成倍增长的毕业生数量、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与应届毕业生择业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剪刀差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成了一个“定时炸弹”,极大的威胁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就如电影《决裂》所隐喻的一样,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而言,改革开放后不断形成的旧式教育体制让大量的应届的毕业生成了只能应付考试的“马尾巴的功能”———他们的所学既与社会的需要脱节,他们的心态又与社会的环境脱节。除了愤怒,他们和他们将要面临的社会之间,还剩下了什么呢?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会搞成今天这个样子?如果想要挖掘其深层次上的原因,还在于“决裂”这两个字。曾经有一位中国的老板说,其实,就业的机会很多,有的行业就需要用人,可就是用不到专业对口的人,而许多职业是现在大学生不愿意屈就的。为什么许多的工作机会很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干呢?这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

四十多年前,被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所肯定的是“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而改革开放后的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为追求个人成功而付出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的资本家、官员、技术专家。显然,社会对后者的吸纳程度毕竟是有限的。

本来,一个健康的教育制度应该可以向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人才,而受教育者也会有着多元化的自我期许。但由于中国的社会各种的价值取向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相互决裂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过程,于是乎,教育在新中国建国后的历史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的角色———要么为工农大众的实际需要服务、走降低入学门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大纲与当地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道路。要么为培养尖端人才制造一大批对追逐名利的兴趣远远高于求知的兴趣的人;将自我实现看的远远高于社会责任的人, 即有人概括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该是需要更多地反思、更多地思考教育是培养学生们结合实际社会需要的新式教育, 还是盲目地培养些学非所用如学马尾巴的功能式的旧式教育的时候了。

电影《决裂》于1975年上映,是反映文革后期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重要代表作。电影的主要内容是1958年抗大出身的垦殖场场长龙国正,到松山办抗大式半工半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期间,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办学方针与严重脱离生产实践的学究式资产阶级办学理念做坚决斗争的故事。

不但大学这样,小学也如此,又红又专的办学理念贯彻中国教育的各个环节。小学一二年级,上半天文化课,另外半天是到农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文革时期,综合大学也有办,主要培养以理论学习为研究课题的专业人才。

文革中大部分是专业院校,如农学院、林学院、医学院、畜牧学院、工学院。按照教育要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方针,农学院下放到了农村,林学院被赶到了林区,工学院则办到了工厂。大学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取消,改由工厂、农村、部队基层单位推荐,大学的课程设置也要紧密结合地方的生产实践。

如农业大学在南方山区道路崎岖,主要牲畜是牛、猪,那么主要专业课程应该是如何养牛、养猪,而不是讲授马尾巴的功能。在办学理念上,反对高楼大厦,强调勤俭持家。

然而,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华丽的大转身。小学、中学自不待言,大学的变化更大。专业院校被综合大学替代,简陋的土坯房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替代,专业课被大大压缩,文化素质课大兴其径,生产实践被模拟实验所替代。 如林学院林学专业的学生,在黑板上“造林”,在纸上“育苗”,天晓得这样的学生跑到生产单位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至于“红”的培养方向,更是被金钱、权力所异化,“宁在宝马中哭泣、不在自行车上笑”,就是当代年轻人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大学生没有信仰,也就没有做人的道德价值底线,也谈不上为什么理想而坚守;长期在生存压力下,极易为物质利益所诱惑而随波逐流。为名为利不管黑道白道先富为道。例如在当官发财的当下,区区一个政府机关的处长职位,可以引来50多个教授激烈竞争。今天的高校, 论文压倒一切,一个学美术的艺术类教师为职称可以去炮制在化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假文凭假论文等等什么都有。只要有名称都可以造出假来, 还可以以假乱真。

文革有很多令人不爽的人和事,也给少数人带来痛苦。然而,文革中有许多好的人和事, 有许多的精华。尤其在教育理念上有很多方面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旧式教育下的许多学生连韭菜与麦苗都分不清的城市孩子,在文革当时的新式教育体制下,学会了割麦、插秧、打谷、车水。因为中小学又红又专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参加工作后,很多学生经常多次地深入山区、林区的林场、农户、林业站调查。

有的学生因为对基层情况比较了解的缘故,多次被有关部门领导邀请作为专家参加一些林业方针政策制定前的研讨。不止一次在参加国家部委召开的专家研讨会时,仍有一位林业专家悲哀地说:不超过10年,等新中国培养的老一代林业专家都退休时,这样的会议就无法举行了。因为,目前高校新进的师资基本全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林业调查规划实践经验、对林区基本情况不了解的学术研究型教师。

今天我们怎样来看泛教育质量,怎样来衡量泛学生的好坏?翻遍古今中外各种教育史,哪里有什么超阶级的“统一的标准”。有人说什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多么虚伪。因抢救遭到严重虫害的稻田,考试交了“白卷”的李金凤,和那个“门门五分”,却以自己刚学到手的一点技术向贫下中农“敲竹杠”的余发根,这两个学生,谁个好? 谁个不好?两个对立阶级所持的标准,又怎么能一致起来呢?有人所要求的统一标准,无非是资产阶级的标准。你不同意他这个标准吗? 那就是不讲质量,那就是把他认定的坏学生当成了好学生。

当前教育界的那些奇谈怪论,就要说你“拖四个现代化的后腿”。这种是非颠倒的逻辑,无非是要把教育革命纳入资产阶级的轨道,使之变成他们可以接受的东西,以便让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重新称王称霸。

但是,不管资产阶级在教育质量问题上怎样危言耸听,终究是唬不倒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多少象李金凤那样优秀的工农兵学员,他们为革命勤奋学习,以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党和人民交了红卷。他们的质量,无产阶级满意,贫下中农赞扬,就是不要资产阶级宣扬的那种“质量”!

遵循毛主席的教育方针,龙国正说得很明确:“咱们共大培养的人材,既要有共产主义觉悟,又要有学问,还会生产劳动,要成为又红又专的大学生。”这体现了无产阶级在教育质量问题上的观点。

李金凤在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不但能够识破而且敢于顶住刘少奇“三自一包”的修正主义路线,指出“赵副专员的报告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毒草”,这说明她有很高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在阶级斗争这门主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她能够培育出优良的稻种,能够发现生产队稻田的虫害,并组织同学和社员一起把它及时扑灭,这难道不算学问,不算文化?

有人诬蔑我们批判了“智育第一”,就是提倡“不读书”、“不讲学文化”,这真是奇谈怪论。无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历来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把这三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做到又红又专。其实,任何阶级看待教育质量的好坏,都是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的。我们说李金凤是好学生,首先是因为她在校内校外,都敢于堵资本主义的路,迈社会主义的步。而曹仲和他们把李金凤当坏学生,甚至开大会批她,首先也是因为她触犯了“师道尊严”之“礼”,越出了“智育第一”之轨,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敢于和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斗。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认为是好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正好就是资产阶级定之为“坏学生”的那些“罪状”。一切文化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在无产阶级政治的统帅下,我们历来重视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而那些极力维护“智育第一”的人,又何尝是热心智育,他们的真心本意,不过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第一而已。

当然,还有这样的一些人,由于受旧传统观念禁锢,对于教育革命这一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专爱挑剔,这正象鲁迅说过的那样:尽管现代的玻璃镜要比古代的铜镜好,但他们总是顽固地认为:“照起面貌来,玻璃镜不如铜镜之准确。”这样的人,只有从资产阶级的偏见中解放出来,才能在教育革命的问题上和工农群众有一种共同的语言。

四十多年前的电影《决裂》,总是使人思考着当前中国教育产业化资本化后的种种丑陋。电影文艺创作和现实斗争的结合是紧密的。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斗争是息息相关的。反映教育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文艺作品,有一个究竟为哪条教育路线唱赞歌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电影"决裂"中《马尾巴的功能》不是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校内的课堂上! 教授们又开始大声地讲着《马尾巴的功能》, 学生们也认真地又或是装着认真地听着非洲斑马的马尾到底有什么功能呢! 而类似于《马尾巴的功能》一样的东东在各式各样的学校里还多着呢。怪不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很多都是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的。同时为了抢钱大量地盲目地招生后造成学生毕业后即失业之外, 还出现了许多买卖文凭造假学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所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即专门为农民子弟建起来的农业大学里,学生的管理是采取“社来社去”的培养方式即从当地的农民中招生,毕业后再返回到农村去。电影"决裂"中马尾巴的功能的一个老师是由葛存壮饰演的教授。 某一天的某一教室里教授正一本正经地在对农村招来的大学生们讲“马尾巴的功能”。这时,一个老农民来请这位教授给牛治急性病,却被轰走了。教授认为他的“教学大纲”要比农民的实际困难重要得多。

建国后,围绕着教育方针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一方以刘邓为主的认为教育规范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尖端人才是当务之急,而另一方以毛泽东为主的则坚持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大众的实际需要服务、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而主张在教育的问题上应当继承延安“抗大”的办学精神,走降低入学门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大纲与当地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道路。争论背后自然各有其在中央高层的支持者,因而教育方针之争不免演变成了政治路线之争。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走资派特色砖家叫兽无家国情怀






经过四十多年走资派邓小平们篡权复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后,即中国特色社会里的走资派特色砖家叫兽们,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裹挟而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价值观念的剧烈冲击,更使不少“知识分子“即走资派特色砖家叫兽们,把个人的一切看待高于国家民族。那些越是占据着权力舆论高地的知识分子,越是把整个社会看成一个全是利益竞争而不讲任何道德伦理的决斗场。

在这样的大气候中,连许多刚刚蹒跚起步、咿呀学语的懵懂顽童都感觉到如今的社会是:只要谁能挣来钱,谁就是英雄。而整个社会的舆论也全都是一边倒地认为:只要能创造个人不菲的财富,一概采取英雄不问出处的原则;只要谁能逮住大小老鼠,不管是家猫野猫什么猫,更不管采取什么的方式与手段,就一概定性为好猫。

于是,一些人藉此成了时代的所谓“弄潮儿”,他们一个个阴森着狰狞的面孔,裸露着尖利的牙齿,不择手段,一夜暴富,次第进入了被人艳羡的“先富者”行列,成了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试验品和范例品。在为这些人鼓掌叫好的啦啦队中,连一些出身贫寒的平民知识分子也摇身一变成了富人阶层的维护者、敲鼓者、礼赞者。

他们哪还有心思虑及几千万工人下岗后是如何艰难度日的,他们哪里还顾忌到农民失去土地资源后是如何维持生计的,他们哪里还管得上环境资源是如何被严重毁坏的,他们哪里还管你穷苦百姓年收入够不够富人官员宴席上半瓶酒、一道菜的。

在权贵富人的意识里,甭管我如何如何,反正有人为我叫好,反正有人为我吹号,反正有人为我歌功,反正有人为我效劳和撑腰,你大多数处于贫困之中的民众算得了什么?谁让你没有日天告府、搅海翻江的本领捞取钱财呢?看看如今电视上的经济栏目和娱乐栏目里,有几个工人农民士兵在谈自己的低待遇、高劳作、薄收入?能招摇于荧屏的大多都是那些财大气粗的先富者和那些学有所成精英们。

这些人相互依存、琴瑟和鸣,有钱的为有知识、有话语权的分享残羹;有话语权的为有钱的呼吁政策庇护,吹响企业家美名。到头来苦了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既然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就如生活在非洲原始从林中的动物世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该吃草的偷偷吃草,该吃肉的大胆吃肉;该被吃的惊恐被吃,该吃弱的肆意吃弱。这就是丛林法则,这就是公平竞争,这就是有唱戏的、有喝彩的、有敲边鼓的、有呐喊鼓掌的社会现实。你若为此不纳,那就也变出一个强者看看?

说来说去,还是一句话,有了道德伦理思想文化的人类,从来就没有脱离开过洪荒时代的兽性法则。所不同的是,如今的人类有了太多的被称为知识精英的人,他们把自己所依附的强势阶层的种种掠夺行为美其名曰: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民主人权。用这些美丽的谎言扰乱平民百姓的视听,其目的无怪乎就是把你卖了或者吃了,还要吧咂着满是油腻的嘴巴、鼓囊着满是钞票的口袋哄骗你说:这是帮你消灾,这是带你去看外面的世界,这是引领你步入天堂。

中国有一句贯穿古今的名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此话绝非茫无所指。看看助推人类历史前进的历次农民大起义,有几个是读书人发起的,有几个是由读书人领导的?有几个草莽英雄身后不是跟着一大群生活落魄顺风而倒的知识分子?再看看历朝历代那些大奸佞、大恶人周围,有几个没有几个穷酸秀才在为他们出谋划策鼓掌叫好?这些知识分子唯独忘了自己作害的人中大多就是原本和自己一样的底层受压迫者,或者能真正为国为民有所担负的国之栋梁。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怀着科学救国抱负的海外留学生,冲破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怀抱。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至今鼓舞着海内外华夏儿女。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就非常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子不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大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949年夏,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安排赴美留学的中共党员徐鸣专程回国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周恩来同志指出:“你们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在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技术专家回来建设新中国。”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成立之初,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留学生回国招待所,全权负责接待回国的留学生。12月18日,周恩来同志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诚恳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给那些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带来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并在海外掀起了一场为建设新中国服务的留学生回国热潮。

1950年2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归国途中在香港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他在信中以激情的语言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的行动,却受到西方国家的阻挠和刁难,最为突出的是美国政府。1951年9月,21名中国留美学生乘船返国,当船抵达檀香山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强迫学理工和医学的吴铱、刘安华等9位留学生乘小船返美,不准其回国。以后,几经波折,他们才于10月再次离开美国,于11月回到祖国。

秉持报国信念的钱学森亦是归心似箭。1950年8月,当他准备启程回国时,却突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

1955年6月,周恩来同志在得知钱学森急切请求中国政府帮助他回国的消息后,立刻指示在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要求美国政府取消对钱学森等归国的无理限制。在王炳南的大力推动下,8月5日,钱学森终于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被允许离开美国。同年10月,钱学森回国。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年底,有近400名中国留美学生、200多名中国留英学生(占留英学生总数的2/3),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到1955年11月,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1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就有1041人。到20世纪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他们当中,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程开甲……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物理学家程开甲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一干就是20年。程开甲说,我不回国,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我的祖国联系在一起……

“对这些怀有赤诚大爱的知识分子来说,祖国是他们生命中永不平复的烙印,报效国家是他们不可更改的人生命运。”

“家国情怀是植根于中国知识分子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海外学子奋发图强的精神归依。”

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给那些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带来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并在海外掀起了一场为建设新中国服务的留学生回国热潮。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走资派特色《航母》和《将军》






昨天是《五二O》,对于情人们来讲:大声高呼:《我爱你》。而对于走资派习近平,王沪宁们来讲,喊了多年的“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都是中国人“等的《梦话大话》,是一个极大的《爱疯痴》。

“台独“们,大胆地往前走。先灭国民党。再灭走资派。

“台独“们,要有更大的梦想,实现大陆台湾统一,成为《中国统一独立的大国》。这才可永存史册。台岛太小了。

走资派习近平,王沪宁们不会武统台湾。也不敢武统台湾的。

《将军》篇:

走资派特色中国政府四十多年提拔了多少《将军》?少将,中将不说。只说《上将》。这样多《将军》,有几个能“打仗“?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列表是自1955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获得上将军衔、警衔的人员名单,共274位上将(275人次)。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授予55位上將軍銜,之後於1956、1958年再授予兩位,總共57位,又稱開國上將。

1965年6月,軍銜制被取消。

1988年9月,走资派篡权上台,解放军又实行军衔制。9月14日,授予17名上将军衔(其中建国初期的上将1名、中将2名、少将9名、校官5名),此后的上将均由中将晋升。

1989年1月,武警部队实行警衔制,等级设置与军衔类似,以武警中将为最高警衔。1995年12月,武警部队总部升格为正大军区级,相应增设武警上将。

1994年5月,修正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取消设而未授的一级上将,上将遂成为解放军最高军衔。大军区级正职改称正大军区职。

2000年后,在任上将数量都未超过正大军区职以上将领总数的2/3,即23-24名,后续每次正大军区职中将晋升上将军衔的名额基本以此为限。

2016年9月,正大军区职改称正战区职。

2021年1月,新的军官制度作出重大改革,军官军衔按照军种划分种类,在军衔前冠以军种名称。

1988年以来,中央军委共38次授予和晋升218位上将。

如1994年(19人),其中有王瑞林,长期担任邓小平的政治秘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长期担任邓小平的政治秘书。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十五届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军委纪检委书记。

王瑞林在軍隊長期負責組織人事工作,不少高級將領都出自其門下。據悉,上世紀九十年代擔任軍委副主席的遲浩田、張萬年,都是王的山東同鄉,由其舉薦。王瑞林與鄧小平情同父子。“在40多年的岁月中,他以耿耿忠心,赢得了邓小平的高度信任。”文革期間鄧小平落難江西,在1973年1月即将回京时,專門到进贤县看望下放中的王瑞林。鄧小平之女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說,父親一向寡言,但內心的感情卻是極其豐富的。「特別是對王瑞林這樣跟隨他多年的秘書,更是感情很深。這種感情,不同於對自己子女的骨肉親情,但卻又極其相似。」2013年,鄧小平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前夕,王瑞林還專門到其故鄉四川廣安,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

1988年以来,中央军委共38次授予和晋升218位上将。

被剥夺上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被取消、剥夺上将军衔者7人,均为中共十八大以后落马,理由都是“违反纪律,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已丧失军人的基本条件”:

徐才厚,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徐才厚开除党籍,7月30日,中央军委决定给予徐才厚开除军籍、取消其上将军衔的处分。

郭伯雄,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对郭伯雄开除党籍,2016年7月25日,军事法院一审宣判,认定郭伯雄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追缴的赃款赃物上缴国库,剥夺上将军衔。

田修思,2016年7月9日立案侦查,201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确认对田修思开除党籍。

王建平,2016年12月29日立案侦查,201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确认对王建平开除党籍。

王喜斌,2017年2月24日涉嫌职务犯罪被调查。

张阳,2018年,中央军委决定对张阳开除军籍,取消其上将军衔,10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张阳开除党籍,追缴涉案财物。

房峰辉,2018年,中央军委决定对房峰辉开除军籍,取消其上将军衔,10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对房峰辉开除党籍,移送审查起诉,2019年2月20日,军事法院宣判,认定房峰辉犯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追缴的赃款赃物上缴国库。

《航母》篇:

读《中国航母必须主动出击 否则重蹈甲午海战覆辙》

文章来源: 联合报 于 2024-05-20

中国有军事专家称,中国航母在未来战争中不能采守势而须主动攻击。 图为5月初完成首次海试的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正进行高速大转弯的动力测试。 (新华社)

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顺利完成第一次海试,部分军事专家称中国航母未来将肩负“区域拒止”(阻绝美军驰援台海)任务,但也有专家称,航母作为最昂贵的攻击性武器,不能被动防守必须主动出击,否则将重蹈甲午海战战败覆辙。

有专家谈未来战争中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只是在第一、第二岛链间的“海上拒止作战”中“配合”支持其他军兵种作战,所以中国海军搞航母不必对标美国海军云云。

但有人认为,航母做为海军乃至全军最昂贵、攻防能力最全最强的单一兵器,如果航母编队只在拒止作战,在海上用于防御和拒止,把攻击的主动权交给敌人,那等于将航母这样体积巨大的主战兵器给强大且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国海军当靶子打。 以美国海军的攻击力强大和多样,航母这样的大型目标几乎不可能生存的。 战争中有几枚己方导弹被敌拦截、甚至损失几架轰炸机或几艘一般舰艇都不算什么,但如果一两艘航母被击沉那是什么政治影响?

走资派特色中国作为传统国家,许多人包括相当一部分将军根植于黄土的中国军事意识深入骨髓,他们仍然是用黄土农民出身的陆军军人的眼光和思维来理解海洋、理解海军、海军兵器和海战,而这正是中国海军建设与发展的最大短板和危险!

当年无论是从数量和质量比较,北洋水师的舰艇都不比当时日本海军的舰艇差,但双方较量的结果却是一面倒! 如果用黄土农民的眼光和思维与海洋海盗意识渗入血液的美国海军作战,那中国海军恐怕比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海军败得更惨!

当年北洋水师,坐拥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军舰,却只用于在家门口沿海为运兵船护航,结果被人家在鸭绿江口堵个正着; 鸭绿江口战败后,军舰甚至不敢出港了,把那么多那么好的军舰当移动炮台守港口,你不被全歼谁被全歼呢?

把昂贵的航母编队定位为防守、拒止和配合兵力兵器,这就是典型的黄土地上刨食的小农意识的写照!

中国要想在海上军事斗争立于不败之地,光有先进兵器还远远不够,必须更新军事思维和军事文化。 今后要想在海上跟人斗争,中国人必须吃透海洋,树立海洋军事思维和文化,摆脱根深蒂固的陆地黄土意识、摆脱画地为牢重防守轻进攻的小农陆防思维。 海洋那么辽阔,而且全球大洋是连通的,攻击一方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集结海空兵力和改变攻击方向,防守一方怎么防怎么拒止呢? 怎么建立稳固的防线呢?

还说,航母做为海军所有兵器中最昂贵攻击力最强最全面的兵器,它在军事上的真正作用在于,一个“海上攻击机机场”,除了可保护己方海上兵力兵器免受敌人攻击,更可跨过重洋到对手家院子边上快速建起移动攻击机机场的能力,可以让对方知道,我随时可以闯进你家炸你!

航母天生就是用于制海和对陆攻击的海上主战兵器,天生就是远洋进攻作战的核心,它生来就是用来进攻的!

还说,“拒止”之战真打起来,防不胜防,“不仅你的贸易通道会被立即卡断,人家从西太的基地出发就能对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各大城市各类经济中心和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持续的常规打击,而你的常规力量却打不着人家的本土目标,持续打下来,你的损失会越来越大、力量会越打越弱,而人家本土生产不受影响,除非最后用核武器制止战争, 否则人家攻我们守这样打下来我们胜算很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