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扒一扒英國單相思大清的“黑歷史”(二)

陸仁蟻1 2024-08-06 07:06:35 ( reads)



    上文說了英國與大清第一二次具有官方性質的接觸。特點是都失敗了。

    第二次接觸,由於英使半路掛了,所以沒什麼好說的,但第一次接觸竟然是以告御狀的方式進行,因此接觸的雙方是極其不對等的。一方是皇帝,另一方則是“含冤”的訪民。我絕對相信,相當比例的華人朋友觀察這兩次英清交往會有一種莫名的舒適。理由是,大多數華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文化優越感。他們根本不認為洪任輝是裝孫子,他們十分篤定地認為洪任輝就是孫子,爺爺是誰,我就不明說了,大家都知道。這從一個側面證明,“平等”這個概念,在中華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最起碼中土面對蠻夷,是沒有什麼平等可談的。奇葩的是,這個概念竟然是單向的。我可以歧視你,但你是萬萬不可以瞧不起我的。後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不能說明點什麼嗎?

    下面,咱們看看英國人第三次單相思大清國的經過。

    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決定再次派出使節前往清國。這次,英國選定曾經出使俄國並擔任過印度孟加拉長官的喬治·馬戛爾尼伯爵(英文名: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為特命全權大使,喬治·斯當東男爵(Sir 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st Baronet)為副使,借乾隆八十歲壽辰之機出使清國。使團隨員八十餘人,包括天文數學家、藝術家、醫生,和九十五名衛兵。英國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那些衛兵,在大清國,以上那些人,只能算是手藝人,這些人在零錢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能登大雅之堂者,鳳毛麟角也。在大清國,不能通過科舉做官的人,便沒有出頭之日,哪怕你有哥白尼、達芬奇、牛頓的本事,也不好使。至於阿兵哥,韭菜也,包成包子吃到肚裏,還嫌口中有異味的那種存在,很多時候連成為“代價”的資格都沒有。

    英國除了那些手藝人外,還攜帶了大量的“貢品”。對就是貢品,而不是禮品。因為這二品的定義是不同的。禮品代表著雙方的平等關係,而貢品則顯而易見體現出了僕從關係。一字之差則天壤之別。英國人的“貢品”約值一萬五千餘英鎊,內有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船式,總計六百箱,俱為用心選購,以表示英國之文明。請大家注意,英國人挑選的所有東西,不是珠寶、奢侈品,而是具有實用價值的產品,為什麼呢?因為英國人認為,所有這些東西,都有可能成為未來兩國貿易中的商品。昨天在我的那篇文章後,有人問我,除了鴉片,中國人還會購買什麼英國貨呢?我沒好意思懟提問者,也許他以為美國只有“西洋參”吧!英國作為一個已經工業化的國家,能成為商品的東西太多了,問題不是英國能否生產,而是大清國除了傳統農具、吃喝用度、布匹絲綢外,能成為商品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說大清國尚在中世紀中掙扎,咱們可以理解,可是現如今都二十一世紀了,還在海外,能提這樣的問題,這腦迴路也實在曲折。

    一七九三年六月十九日,英國使團的船隊先抵達廣州,之後馬戛爾尼一行於八月抵達北京。八月五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國使團乘坐一艘六十門炮的砲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官員上船迎接,並準備菜蔬酒肉迎接。使團進入天津,受到直隸總督梁肯堂的歡迎。我又要提醒大家,請注意大清國的待客方式,先是官員層級逐次提高,再有就是一律酒肉伺候。這便是所謂的官方禮儀了。如果是現在也許還會要求客人面對“媒體”(就是宣傳工具)發言,吹捧他們幾句,否則總覺得不夠官方。

    乾隆帝對馬戛爾尼自稱“欽差”感到不悅,八月六日下旨,按照禮儀馬戛爾尼應該稱“貢使”。皇帝的目的大家看懂沒有,看來“貢品”和“禮品”的區別不是我定義的,皇上也是這個意思。其實乾隆一點羞辱馬戛爾尼的意思都沒有,因為馬戛爾尼根本不配被羞辱,你自稱欽差,說明英國的國王和大清皇帝是平等的,這還了得!?貢使就不同了,主人和僕從的關係。乾隆的高瞻遠矚由此可見一斑,我不侮辱來使,這叫文明,我直接侮辱你的國王,這叫本份。至於馬戛爾尼,在乾隆心中,連奴才都不算,因為在大清想自稱奴才,那是要金榜題名的。

    八月九日,使團離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與大清國禮部官員發生禮儀爭執。這說明馬戛爾尼實在難以教化,他完全不理解擁有兩千年文化傳統和統治傳統的大清國是如何看待他的到訪的。馬戛爾尼以及他所代表的西方文明或稱現代文明,在當時的大清國,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這就像一個外星人突然出現在你的面前,你非要握手,對方不同意一樣。

    九月二日,英國代表團又離北京赴承德避暑山莊晉見乾隆皇帝,途中參觀了長城。九月十三日,使團抵達熱河,向大清國政府代表,大清文華殿大學士和珅遞交了國書,並同其就禮儀事宜再度爭執。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英國作為獨立國家,其使節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好吧,大清國的誠意已經滿滿了,連叩頭都免了,這不是出於尊重,而是面對英國人的野蠻,將就一下的意思。大清群臣內心的鄙視是可以想像的,他們一定認為,這群野蠻人真是給臉不要臉。覲見皇帝、三拜九叩這是何等榮耀,你們竟然不從,野蠻啊!不可理喻啊!荒唐可笑啊!

    九月十四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見使團,馬戛爾尼代表英國政府向其提出了七個請求,要求簽訂正式條約:

1.       派遣駐北京人員管理中英貿易。

2.       允許英國商船至寧波、舟山及兩廣、天津地方收泊交易。

3.       允許英國商人比照俄國之例在北京設一商館以收貯發賣貨物。

4.       要求在舟山附近小海島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

5.       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英商自由出入廣東。

6.       允許英國商船出入廣州與澳門水道並能減免貨物課稅。

7.       允許英人傳教至次年。

    看到英國人的請求,我快笑出聲了。“亡我之心不死”啊!第一次見到皇帝就提出了這些說法,再回頭看看後來的《南京條約》,英國人的初衷昭然若揭了吧!    

    同時,英國使團向清政府贈送了一批國禮,其中包括:前膛槍等武器、望遠鏡、地球儀等天文學儀器、鐘錶和一艘英國最先進的110門炮艦模型。乾隆在看到禮物之後,覺得英使不過是誇大其詞,因為“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馬戛爾尼本人也驚嘆清朝宮中的物品不輸於訪華團從英國送來的禮物。最後那句話其實就是一句廢話,英國人的國禮是他們在市場上買的,大清皇宮裡的物件,件件都是訂製品,做這樣的比較本身就是缺心眼的表現。馬戛爾尼雖然見到了皇帝,但是他對乾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完全不了解的,也是沒有提前預習的。可悲啊!一次觸及靈魂的文化洗禮機會,就這樣被馬戛爾尼錯失了。

    乾隆皇帝原本就對這位馬戛爾尼伯爵不肯跪拜,十分不爽。等見到國書,才知道英使前來大清,並非專為賀壽,實別有所請。乾隆皇帝內心的不爽更增一層,於是大筆一揮,拒絕了英國提出的所有請求,並決定要馬戛爾尼伯爵早日滾蛋。

    一七九四年九月六日,馬戛爾尼伯爵回到英國的樸茨茅斯軍港。

    英國人如何評價這次出使呢?用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對當地媒體的說法:“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不得不說,這位英國人的概括能力是一流的,我出生在那裡,成長在那裡最終離開了那裡,要讓我總結前半生的感覺,乞丐、囚犯、小偷三個詞,還真的蠻貼切。

    不得不說,英國人的單相思還是有進展的,馬戛爾尼最終見到了英明、偉大的乾隆皇帝,雖然英國的要求被嚴詞拒絕,但是這也算一次感情上的交流,總比之前的意淫要真實。這次進展也讓英國人的心中充滿了某些難以言表的期待。也許大清國??

    到這裡,我們還是沒有看到英國人的任何野蠻和武力。如果我們沒有上帝視角,截止到這一刻,大致不會有人認為英國是強盜吧。最起碼英明的乾隆皇帝肯定沒有這個預感。乾隆只感到不爽。畏懼、恐怖、仇恨、屈辱等等後來中國內心的複雜,當時是斷然沒有的,不僅乾隆沒有那些感覺,大清每一個人,都沒有那些感覺。不是嗎?

    

好吧,英國並沒有因為馬戛爾尼的無功而還就放棄了努力,他們真的像一個癡心漢,他們還有幻想,而且這份幻想中依然沒有一絲的暴力和野蠻。下一篇文章,我再講另一次英國使團的到訪。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跟帖(2)

Lisland_2013

2024-08-06 13:38:49

同去的葡萄牙使团就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他们懂规矩的多。

陸仁蟻1

2024-08-07 07:06:47

大清國給全世界立下了規矩,就像共產黨現在做的一樣。有人會從,但大多數不會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