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销声匿迹了的阿尔巴尼亚电影

玉米穗 2023-01-17 09:24:09 ( reads)

阿尔巴尼亚这个不起眼的欧洲小国现在在中国很少被人提到了,曾几何时却被誉为欧洲一盏明灯,是中国为数极少的铁杆兄弟。当时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大名在中国广为人知,逢遇“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之际,在北京庆祝游行的队伍里高举着的马恩列斯毛的大型肖像牌中居然还夹杂着个不太熟悉的欧洲人肖像,那就是中国人民的兄弟加朋友阿尔巴尼亚的伟大领袖恩维尔霍查。

文革时期的一段时间之内,国内电影几乎只剩下了八个革命现代样板戏,国外电影只有苏联老片《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不少阿尔巴尼亚电影却在萧条一片的国内影坛大放异彩。

最先上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是《海岸风雷》和《宁死不屈》。那时本人还在读小学,跟着学校包场观看了好几遍。海岸风雷讲一老头和他的几个儿子在抗击法西斯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道路选择。老头最后为民族大义,支持参加游击队的二儿子,大义灭亲干掉了投靠法西斯的大儿子。《宁死不屈》讲一个负伤的女游击队员在一个女学生家里养伤时,与女学生一起被法西斯逮捕,在牢狱中受尽折磨宁死不屈最后慷慨就义的故事。那两个电影,如放到现在看,应该也就稀松平常的,但在当时的中国影坛,却好像在荒芜沙漠里看到一小片绿树林似的感觉。电影里有些台词当时常被小孩子拿来模仿,如游击队员碰头时的联络暗号:“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还有游击队处决奸细或叛徒时的台词:“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宁死不屈》里学生回忆学校教室里学生搞笑时说的:“墨苏里尼总是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有理,永远有理”等等。《宁死不屈》里有个歌,朗朗上口也还记得,“赶快上山吧同志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到,我们祖国要获得自由解放。”小崔(崔永元)曾经回忆说他儿时看阿尔巴尼亚电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些台词的影响伴随他终生。其中就举到《宁死不屈》的例子。可见那时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影响之大。

后来陆续上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有《广阔的地平线》,《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等等。《广阔的地平线》叙述一个阿尔巴尼亚雷锋的日常生活,最后在平凡的岗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下游击队》片如其名讲述游击队抗击法西斯的故事。比较有意思的是《第八个是铜像》,通过七个人扛着一个(第八个)棺材去下葬的路上,依次对被下葬者所做的不同回忆勾勒连缀出死者生前于不同时期不同场景的生活样貌。这个电影当时看的时候觉得不好看,感觉情节不连贯,支离破碎,没有完整故事,出场人物的最终结局也往往没有交代。但后来随着年龄增加,回想起来却觉得这个电影是比较给人深刻印象的,它的叙事风格比较不落俗套,有点蒙太奇意识流的感觉,比较贴近现实生活。

总之阿尔巴尼亚电影在文革的特殊时期,给中国影坛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使人们在一片锣鼓喧天战天斗地的喧闹嘈杂声里还看到点不同世界的不同画面,但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小兄弟国家的生活场景。

想起来了,当初我的一个邻居,还公派受聘去阿尔巴尼亚某大学教授了两年英语。那人是复旦大学外语系的英文教师。一个欧洲国家聘请英文教师,不从母语英文国家聘请,却从非英文国家的中国聘请,想来有些滑稽。却也看出中阿之间当初的密切关系。

时过境迁,后来不知不觉之间,中阿“兄弟”反目了,霍查肖像从马恩列斯毛肖像里消失了,阿尔巴尼亚这个欧洲蕞尔小国失去“明灯”地位,不再被中国老大哥提起了,阿尔巴尼亚电影也完全从中国影坛销声匿迹了。现在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是怎么样子的呢?我还有点好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跟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