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下一步发展,核心词就两个,城镇化与全国性的整体脱贫
michaelg
2016-01-07 09:22:34
( reads)
两者如能结合起来解决,基本就齐活了。
大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基本是依靠4大工程来支撑,所谓的出口,铁公鸡(公路铁路地铁轻轨等),房地产,以及对前三大工程起支撑作用的配套的工业化建设(钢铁煤炭机械等)。
现状是,出口达到峰值,大规模扩容基本不可能。对于目前的城镇化而言,房地产已然饱和。出口,房地产2大工程饱和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目前工业化建设严重过剩。铁公鸡是大陆剩下的唯一具有上升空间的工程,它可以延缓经济放缓,但也是强弩之末,支撑不起整个国民经济。
大陆目前名义的城镇化大约是50%,换句话说,大约还有7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大陆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也好,要实现13末期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也罢,唯一的看点和经济增长点,只能是这7亿农民了。
大陆1,2,3线城镇居民基本固化,甚至连4线的县城的生存成本等入门门槛都大幅度提高,要让经过30多年改开反复检验,筛选,淘汰下来的实际的失败者的7亿农民去与1.2.3.4线居民竞争,无异于痴人说梦。
目前大陆的7亿剩民要走城镇化,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当下分布全国的4-5万个乡镇了。
理想的剧本是,大陆全面规划这4-5万个乡镇。所有的乡镇,全部推到重建,三平一通,预设好上下水,电力,交通,商场等,每镇按照1-1.5万人口规模规划,采用高层,连体房或者别墅形式。乡镇下辖村民,绝大多数迁入乡镇居住。此举可以解决大约4-5亿,竞争力最弱的大陆最后的农民的城镇化问题。
大陆的乡镇,平均管辖20-30行政村,大约1-3万村民,行政村与乡镇直线距离一般是低于5公里。
乡镇所辖的村民,整体搬迁到乡镇居住,他们仍然可以非常便利地返乡耕作,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们进可升级,全面转型成市民,退可白天返乡耕作(一年估计用不了1,2个月),晚上回乡镇居住。离土不离乡的一个好处是,即可以全面,主动地推进剩余的7亿农民的城镇化,又给他们足够的缓冲时间来调整。
建设4-5万个乡镇,将是个天文的投资,消化目前过剩的工业能力,是小菜一碟,将是大陆下个10年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7亿集中居住,市民化的中国剩民,也是极大的内需,可以推动大陆中高速发展十几年。
迁入乡镇居住的农民,享受低保,可以以土地流转/房地基等入股吃红利。总之,动员村民进乡镇的办法很多。一个乡镇,只需一两个产业,给1-1.5万人提供完全就业,是可以办到的。
如果思路进一步扩大,大力发展县-乡的高等级交通,县-乡镇的轻轨化,交通出行控制在10几分钟,半小时之内,县域经济圈一旦成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更加前途无量。
积极主动的城镇化,与自然村/行政村的区别在于,市民化的城镇居民,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上至90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婴儿,人人都是消费者,而农村村民,基本都不是消费者,属于化外之民。城镇化居民与留在自然/行政村村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从扶贫,脱贫角度看,城市化居民,由于聚居效应,范例带动,总体生活质量是呈上升趋势的,返贫是小概率事件。村民的扶贫脱贫,返贫是大概率。
大陆目前的脱贫也好,消除城乡/东西差距也罢,乃至于生产过剩等等,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零散居住于高山荒野的这7亿农民上身上。大陆的现代化,7亿剩民能否成功转型,成败在此一举了。
大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基本是依靠4大工程来支撑,所谓的出口,铁公鸡(公路铁路地铁轻轨等),房地产,以及对前三大工程起支撑作用的配套的工业化建设(钢铁煤炭机械等)。
现状是,出口达到峰值,大规模扩容基本不可能。对于目前的城镇化而言,房地产已然饱和。出口,房地产2大工程饱和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目前工业化建设严重过剩。铁公鸡是大陆剩下的唯一具有上升空间的工程,它可以延缓经济放缓,但也是强弩之末,支撑不起整个国民经济。
大陆目前名义的城镇化大约是50%,换句话说,大约还有7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大陆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也好,要实现13末期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也罢,唯一的看点和经济增长点,只能是这7亿农民了。
大陆1,2,3线城镇居民基本固化,甚至连4线的县城的生存成本等入门门槛都大幅度提高,要让经过30多年改开反复检验,筛选,淘汰下来的实际的失败者的7亿农民去与1.2.3.4线居民竞争,无异于痴人说梦。
目前大陆的7亿剩民要走城镇化,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当下分布全国的4-5万个乡镇了。
理想的剧本是,大陆全面规划这4-5万个乡镇。所有的乡镇,全部推到重建,三平一通,预设好上下水,电力,交通,商场等,每镇按照1-1.5万人口规模规划,采用高层,连体房或者别墅形式。乡镇下辖村民,绝大多数迁入乡镇居住。此举可以解决大约4-5亿,竞争力最弱的大陆最后的农民的城镇化问题。
大陆的乡镇,平均管辖20-30行政村,大约1-3万村民,行政村与乡镇直线距离一般是低于5公里。
乡镇所辖的村民,整体搬迁到乡镇居住,他们仍然可以非常便利地返乡耕作,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们进可升级,全面转型成市民,退可白天返乡耕作(一年估计用不了1,2个月),晚上回乡镇居住。离土不离乡的一个好处是,即可以全面,主动地推进剩余的7亿农民的城镇化,又给他们足够的缓冲时间来调整。
建设4-5万个乡镇,将是个天文的投资,消化目前过剩的工业能力,是小菜一碟,将是大陆下个10年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7亿集中居住,市民化的中国剩民,也是极大的内需,可以推动大陆中高速发展十几年。
迁入乡镇居住的农民,享受低保,可以以土地流转/房地基等入股吃红利。总之,动员村民进乡镇的办法很多。一个乡镇,只需一两个产业,给1-1.5万人提供完全就业,是可以办到的。
如果思路进一步扩大,大力发展县-乡的高等级交通,县-乡镇的轻轨化,交通出行控制在10几分钟,半小时之内,县域经济圈一旦成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更加前途无量。
积极主动的城镇化,与自然村/行政村的区别在于,市民化的城镇居民,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上至90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婴儿,人人都是消费者,而农村村民,基本都不是消费者,属于化外之民。城镇化居民与留在自然/行政村村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从扶贫,脱贫角度看,城市化居民,由于聚居效应,范例带动,总体生活质量是呈上升趋势的,返贫是小概率事件。村民的扶贫脱贫,返贫是大概率。
大陆目前的脱贫也好,消除城乡/东西差距也罢,乃至于生产过剩等等,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零散居住于高山荒野的这7亿农民上身上。大陆的现代化,7亿剩民能否成功转型,成败在此一举了。
hanker
2016-01-07 09:38:01现在的城镇化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困境,不是为了让农民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