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上街吃吃喝喝(2023北京印象)

人到中年的摩羯 2024-05-12 13:35:04 ( reads)

  觅食,从到京第二天早晨就开始了。

  回国前,有朋友问我,在外这么多年,最惦记的是哪一口,或者最推荐北京的哪种特产?两个问题我都没答上来 。

  这事其实有点羞耻。从个体来讲,我只有胃口没有味蕾也就罢了;从家乡味道来讲,桂林有米粉,香港有云吞面,南京有鸭血粉丝汤,我难道说北京有豆汁儿和王致和臭豆腐?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家里有亲戚从南方来北京出差,总是抱怨吃饭难,别说绿叶菜了,在街上找饭馆都不容易。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评价北京是没有“基础饮食”的城市,我觉得他比较客气,把北京是美食荒漠这个说法换了柔和的方式表达。

  这次回国,我一个人自由自在天天上街,发现现代北京有容乃大,别人有的,北京全有。新北京人来自五湖四海,餐饮也是。 在北京,如果想尝遍各地基础饮食,天天不重样,可能需要几个星期吧。我走到哪吃到哪,想到哪,写到哪。

  我住的这家在居民区里的酒店没有附带餐厅,早餐虽然有打包好的面包牛奶卤鸡蛋,每天由小机器人送上来,但想吃点油条豆腐脑之类就得上街。  

   酒店附近有个地铁站,经营早餐的有三家:清真,稻香村,和包子铺。清真店正餐经营铜锅涮肉,早晨把临街的窗口打开卖早餐,除了没有猪肉包,其他品种比包子铺更丰富。那天我本来只点了豆腐脑和牛肉饼,但一看排队的人,别让收银大姐找零耽误大家时间了,又加个茶叶蛋、小米粥还有油饼,结果竟然都吃完了。

  蔡澜在《人间好玩》中说:“什么都吃,对没有试过的食物更感兴趣,一点也不怕肥腻的女人,是个好女人,绝对错不了。”与这个标准的“好女人”比,我尚有距离;但一个人出门,要完成美食之旅,胃口大是必须的。

  擦擦嘴出来,旁边有个7-11便利店,美国的跟它比,就是货比货得扔。便利店里除了各种零食和饮料,还有饭团和三明治,茶叶蛋、炒饭、意面、关东煮、麻辣烫等等,甚至有炸串,可以请店员当场加热,也可以自己用店里的微波炉加热。这个微型超市简直就像个微型餐厅,一日三餐都能就地解决。这里顾客都是年轻人,早高峰时间我在店里闲晃显得很不道德,等改天再来尝尝味道。

  想当年出国的时候,北京刚开始出现小型自选商场。几年后回国探亲,我妈迫不及待地带我去黄庄家乐福,让我体会“你们美国有的我们全有,而且更好。”当我置身于商场,那种物质极大丰富的震撼感,尤其是熟食部,眼睛都不够用,更别说嘴,让我瞬间以为共产主义实现了,以至于现在一提起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想起来家乐福里热气腾腾的现场烙肉饼。

  比较不幸的是,这次刚好赶上北京最后一家家乐福停业。不仅家乐福,其他几家外资大型超市,比如欧尚、麦德龙等也早都消失了。我曾误打误撞进了中关村物美超市,那里电梯常年不开,生意可想而知。

 

  公主坟的城乡地下一层倒有小惊喜,除了过度包装的老字号美食,还有在窗口出售的戗面馒头小咸菜之类,好像试图把原来街景搬到地下,也算良苦用心。羊肉串随着陈佩斯从央视,也从街上绝迹了,想吃只能去烤肉店。 没想到能有机会在这里偶遇,现烤现卖,肉很新鲜扎实。

  我的另一个最爱是糖葫芦,只要看见就不能错过。在北京那几天,最好的竟然是在奥特莱斯吃的,价高质高,也值了。

  在奥特莱斯我还点了一碗螺狮粉,平时跟家人吃得清淡,出来就尽量不走寻常路。后厨没有滚滚热汤锅,也没有几十个小料罐子,师傅更没有用大汤勺铿里框朗飞舞一番,而是剪开了一个速食品袋,把粉倒进锅里。这个著名黄红色包装太眼熟了,我家附近亚洲华人超市有的是。想到自己竟然期待在北京大卖场的快餐档吃到正宗柳州螺狮粉,真被自己的愚蠢气笑了。

  其他摊位有天津包子、重庆小面、盖浇饭之类,只是用的调料包品种不一样罢了。

  其实即使亲眼看着手工水饺店员每天在透明橱窗后面包饺子,或者做肉夹馍,馅儿也是购买预制冷冻,现场制作的只是皮儿而已。话说回来,要保持海量快餐和外卖的供应,不依赖预制是不可能的。

  全手工现场制作的餐厅,我也遇到过几次。

  一次是在商场顶楼的春饼店,环境虽然嘈杂,但蔬菜品种丰富。炒合菜里有鸡蛋、韭菜、豆芽、胡箩卜丝儿和粉丝,再点个京酱肉丝,春饼卷着,咬上一口,有菜有肉有酱香,新鲜、实惠又好吃。

   外食想吃新鲜蔬菜,最好的去处是小火锅,如果是旋转的就更方便了,自取自煮自己控制价钱。

   还有一家值得称赞的店是兰州牛肉面。全手工,宽汤细面 ,味道鲜甜,白萝卜片和三片牛肉都薄到透光,好像灯影牛肉。好玩的是,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分别指的是汤、萝卜、辣椒、香菜和面条,就没牛肉什么事。怪不得有人提议兰州牛肉面应该改名为兰州牛肉汤面。

  舅舅家附近超市门口有个熟食铺子,我曾买了小小一盒凉拌牛肉包括牛杂,算做跟老两口蹭饭加个菜。一上称, 170元。舅舅后来拿这个事笑我不会买东西,“一百七都够买一头牛了。”

  我点牛肉面的时候,多加了十元的肉,看着碟子里薄薄五、六片,觉得那一百七也算合理了。

  舅舅是老北京,既传统又想尝试新鲜事物。他看我天天在外面跑,托我两件事。先是替他尝尝某处的早餐包子,听人说好吃;另外是来一杯网红美酒加咖啡。

   我领了任务隔天一大早就去了包子铺。店里太忙,只接受扫码点餐并线上付款。我到京不久,手里只有现金,只好遗憾离开。有了这个发现,包子是不是好吃不重要了,我舅舅从来没有设置线上付款方式,所以直接劝退。

  所谓“美酒加咖啡”,据说是茅台与某咖啡品牌的一次联合炒作,学名叫酱香拿铁。我顺着街上远远看到的宣传牌,直接走进咖啡店,没想到店里除了咖啡机和排排打包好的外卖纸袋,连个价目表和收银机都没有。

  "您好,请您扫码点单。”“我要用现金。”柜员很好心,“那我以个人身份帮您代下单。用了优惠券,请付十九块九。”我付了二十,他没有零钱找但是必须得找,于是打入我微信账号一毛。

  我把网红拎到舅舅家,舅舅尝了一口说像酒心巧克力;舅妈说,“哪有什么酱香,我看是撑的,骗钱。晚上别走了,在家吃炸酱面,就二锅头。”我找了那么长时间的北京“基础饮食”,原来是在家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跟帖(1)

爱夏夜

2024-05-14 09:49:16

很有趣。7-11 的确美国的没得比,我几乎没去几次。国内的美食真是馋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