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89.《雨霖铃· 寒蝉凄切》 柳永
《雨霖铃(1)·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2)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3)帐饮(4)无绪(5),留恋处,兰舟(6)催发(7)。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8)。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9)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10),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11)经年(12),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13)千种风情(14),更与何人说?
1.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死去的杨贵妃,故作此曲。词牌为柳永创调,又名《雨霖铃慢》。103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2. 寒蝉:初秋天气转凉后从蝉鸣。另一种解释,“寒蝉”是蝉的一种,又称“寒蛩”。
3. 都门:国都之门。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一个城门。
4. 帐饮:在郊外设帐,饮酒饯行。
5. 无绪:没有情绪。
6. 兰舟:用木兰树的木料做的船。这里是对船的美称。
7. 催发:船工催促出发。
8. 凝噎:喉咙哽塞,说不出话。。
9. 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古属楚国)的天空,此处泛指南方的天空。
10.那(na3)堪:哪能承受,怎能忍受。那,同“哪”。
11.此去:这一去,这一走。
12.经年:年复一年。
13.纵有:即使有。
14.风情:风采。这里指男女相爱的风韵、情怀。
柳永(约984—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同辈中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另一说生于济州任城县),他是北宋杰出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于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寓居江南,几年间沉醉于浅斟低唱的生活。在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柳永在汴京生活,他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在此期间,柳永流连于歌楼酒肆,写下了一些风格较为低俗的艳词,为士大夫所鄙视,影响了他的仕途。屡试不中的柳永遂离开京城来到民间,十年时间里潜心填词。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50岁左右的柳永进士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入仕很晚,品阶低微,但在各任均颇有政绩,是一位尽职尽责地方官。约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去世,终年约69岁。
柳永是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作大家,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拓展了宋词的表现形式。柳永的词结构巧妙,善用铺叙,坦率生动,雅俗共赏。柳永对宋词的发展贡献巨大,对后世词人影响深远。柳永在世期间其词就广受民间青睐,有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自撰作品集《乐章集》,南宋时有9卷,已失佚。现存古本为明毛晋编《宋名家词》本,及清朱孝臧编《彊村丛书》本。1965年唐圭璋编《全宋词》收柳词212首。
诗词影响力总体评分: 8
宋雨:今天我们来赏析一首极富盛名的爱情词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大多是言情的,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故此吟咏和描写爱情的宋词特别多,佳作至少数以百计。所有的词作大家,都留下了爱情题材的精品。然而古往今来,柳永的《雨霖铃》即便是在精品之中,也总是居于很高的地位。而且,我们这个时刻欣赏它,更有一重特别的意味 — 这首词写于整整1000年前的那个初秋。
唐风:如果现有的柳永生平考证准确的话,《雨霖铃》的确作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秋天。这真是令人感叹!那年春天,柳永在汴京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再次落第。几个月后的初秋时节,他怀着悲愤惆怅的心情离开了京师。临行前他与爱人(或是那位长期的情人虫娘)黯然道别。本词可能是他在南下的途中所作。
宋雨:柳永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出生于官宦家庭,他的家族出过7个进士。柳永兄弟三人(也包括柳永本人50岁中第)皆为进士。柳永的父亲柳宜为前南唐监察御史,在后主李煜手下为官。南唐灭亡后,柳宜归顺北宋,逐渐受到重用,官至正三品工部侍郎(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部级官员)。柳永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从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
唐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18岁的柳永离开家乡,打算进京参加科考。到杭州之后,他被那里的湖光山色、繁华市井迷住了,于是他滞留杭州,沉醉于浪漫生活之中。后来他又离开杭州到苏州和扬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据记载,在那段时间里他除了放浪的生活,也谒见了一些高官名流,且在词艺上有所精进。
宋雨:直到6年后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才来到汴京,他有感于国都的繁华极盛,写了多首词赞颂。次年春天科考之前,他在一首艳词《长寿乐(平调)》中踌躇满志,夸海口“定然魁甲登高第”,结果落第。后来他又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和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再考三次,皆铩羽而归。
唐风:然而另一方面,柳永融入汴京的市井生活,他填词作曲的才华受到市民和歌女、妓女的赏识,他的作品很快风靡全城。当时青楼里有“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的说法。(冯梦龙《喻世明言》)。南宋学人金盈之《醉翁谈录》也记载道:“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价自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因此,在词名和猎艳方面,柳永在汴京是大红大紫的人物。
宋雨:然而柳永在汴京的16年,无疑是科考的失败者。眼看已到不惑之年,入仕的路已经非常狭窄了。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柳永离开京师,但没有任何被迫离开的记载。或许对他来说,京师的生活已让他感到慵倦,词的创作也因欣赏者的单一而陷于乏味。因此他想在人生尚老去之前,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荡一番。
唐风:【雨霖铃】原先是唐教坊曲,相传是唐玄宗所作。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途中发生马嵬兵变,杨贵妃被缢死。几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玄宗北还。途中有一天风雨交加,雨水打在驾座的金铃上,令他思念杨贵妃,故而作此曲。因此该曲调原先就是哀伤凄婉的。当时有一个叫张野狐的艺人,善吹筚篥,使之传世。柳永对这首教坊曲重新创调并作词。让我们先来逐节赏析一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雨:本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前三句点明了季节、地点、时辰和环境。词人通过对气氛的渲染,衬托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为全词打下了迷蒙伤感的基调。我现在考考你:“寒蝉”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发生在天气已经寒冷的晚秋吗?
唐风:这个我过去查过,“寒蝉”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天气转冷后的蝉鸣。雄蝉在夏天繁殖季节鸣叫,初秋鸣声渐稀,深秋蝉鸣早就停止了。入秋后略带凉气的秋风和秋雨也同时出现,于是断续的蝉鸣更给人以哀鸣的感觉。我想词人此处是这个意思。另外,“寒蝉”还可以指蝉的一个品种。这种蝉体型较小,身体为青色,有黄绿斑点。
宋雨:对,这种蝉又叫“寒蛩”,岳飞曾写过《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我们以后会欣赏这首好词…… 长亭与送别的关系极为为密切。古代有驿站的路上,约每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人休息。而送别之处也往往在城边的长亭边。久而久之,“长亭”便有了特定的寓意,比如李白《菩萨蛮》中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唐风:秋蝉凄鸣,暮色苍茫,词人犹嫌气氛不够,他再将离别定于“骤雨初歇”之时,将渲染更进一层。另外,这三个四字句平仄有序,听起来抑扬顿挫。 “切”与“歇”都是入声字,用古音读出来或唱出来更显凄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宋雨:“都门”即国都汴京的城门。“无绪”即没有情绪,没有兴致。作者的情人为他在城门外支帐践行。但词人情绪低落,只是喝着闷酒。另外我们从这句也能感受到,送别是比较隆重的,有一定排场的。这也暗示词人和他的情人恐怕不是生存上的落魄之人。词人决定离开京师,也许是希望生活翻开新的一页。
唐风:就在难舍难分之际,船上的舟子催促了。天色已晚,该行船了。“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平波直叙,让读者去体会词人心中的烦乱和矛盾。南宋的刘克庄有一首《长相思·饯别》:“风萧萧,雨萧萧,相送津亭折柳条。春愁不自聊。//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最后两句是说,本想让船在江边多停一会儿,但船工反复说,退潮了,得赶快走了。表现的是类似的催促。
宋雨:兰舟是对船的美称。我们大家都看过北宋张择端的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它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北宋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从这幅画上看,当时的汴京航运相当发达。而今天的开封及其周围地区是没有河流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风: 行船的那条河是汴河,又称通济渠。它不是自然河流,而是古时连接黄河与洪泽湖/淮河的运河,它通过后者再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汴河在南宋以后就废弃、断流了。今天开封是没有水路的。在古代,船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送走一叶扁舟,比陆上送人也更有离别意。比如如李商隐的七绝《木兰花》写道:“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也曾多次登上船瞭望,其实也是漂泊之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宋雨:不得不分别了,两人互握着手,泪眼朦胧地互望着。本想再叮嘱几句,但居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两句白描生动凝练,反映了离别时双方难以言状的伤心落魄。这两句是从“兰舟催发”延申而来,很自然但极具感染力。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唐风:接下来描述人的内心世界,并非实写。“念去去”一连三个去声字,一字一顿,然后声调转缓,最后那个入声韵脚 “阔” 字,再转跌宕。这几句声情和谐,显示了词人在音律方面的造诣。
宋雨:有一点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各处赏析文章几乎都说这几句是词人自己的内心活动。但我一直认为,这是他的情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把命运多舛、前途难料的忐忑“投射”给了她,让她去为词人不放心。
唐风: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也斟酌过。我认为词人的“念”,是站在双方共同的立场上的。两边抒情的情况,在柳词中还有其他例子,比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后几句,他先是推测对方—“想佳人妆楼顒望”,然后再说“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从自己的角度写。
宋雨:嗯,有道理。词人此处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这样的虚写来预期离别后的日子,也未必全是不舍的情绪所致。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是让双方都忐忑不安的。然而注意末尾“楚天阔”三字,它在低沉之中显现昂扬,表现一种哀婉中的爽朗。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唐风:下片以高格调、哲理性的泛论引启。“自古”二字,从个人的依依不舍,上升到“多情”者的普遍感受,深化了作品的意境。所谓“多情”者,我的理解不只是易对异性产生爱情,而是那些对生与死、爱与恨、梦想与失落、欣喜与绝望这类人类的普遍情感,具有有更强的感受力的个体。这种“多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我不能确定。
宋雨:紧接着,词人又进一步。“更那堪”中的“那”即“哪”,古语中很少用“哪”。如“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等等。这个三字虚词又将“伤离别”从普遍转为具体,富有感情色彩,强调在这凄清的秋天,离别更让自己不堪忍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唐风:这是全篇最令人称道的几句。词人设想酒醒时分,自己早已孓然泛舟河上,正值晓风习习,杨柳拂动,残月将落。这是一个充满了凄清气氛的画面。这不是随意的风景描写或想象。词人此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杨柳、残月等意向和轻灵的笔法,做到了景中含情,动人心魄。
宋雨:《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人认为咏柳之祖,从此柳与离情相思就联系上了。故李白《忆秦娥》中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而且,因为“柳”与“留”的谐音,后来人们还以折柳相赠来寄托惜别之情。如周邦彦《兰陵王·柳》中所写:“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唐风:古诗词中残月的意向与满月、圆月是截然不同的,它往往与离别、思念、孤寂等情绪有关,如“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等等。本词残月的意向,与上述作品是一致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雨:最后几句歇拍,又是进一步的推想。“经年”意即多年,至少到第二年。此番一去,在异地他乡,遇到良辰好景,也如同虚设,提不起兴致,因为爱人不在身边,没有没有与自己共赏的人,也没有交流的对象。这样的表达,把对爱情的珍惜和对离别的伤感刻画得细致入微。
唐风:此外从技法上看,前面“今宵”几句用景语,这几句转用情语,使得作品更显和谐优美。而且这几句又遥遥与上阕末“念去去”几句相呼应,表现出环环相扣的章法。全词以设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归纳收尾,深情而富有余味。
宋雨:纵观这首《雨霖铃》,其爱情与离别的题材是极为常见的,词人在作品中使用的各种意向,如寒蝉、长亭、杨柳、残月、暮霭等等,也并不新奇。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首词拨动人们的心弦,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呢?
唐风:我想根本的原因还是写作技巧的高超。比如说,词人充分利用长调的特点,起兴得当,层层铺叙。本词在白描与虚写、景语与情语、浓墨与点染的结合与交替使用方面炉火纯青。另外,本词在起伏多变的情况下极讲究章法,特别是前后呼应。这几个方面的高妙,使得这首词声情并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宋雨:这个分析中肯。但即便我们把它的妙处全分析透了,让另外一个人使用这些元素去再创作,怕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准。我想这归根到底是词人的才华吧。今天人们谈宋词,强调苏轼、辛弃疾的伟大,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过分强调这两个人是不全面的。
唐风:是的。从对词的婉约、言情的“基因”传承和发展的角度讲,我认为比东坡早半个世纪的柳永,和再早半个世纪的李煜,其重要性是不亚于苏、辛的。清代学人沈谦在《填词杂说》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这个评述很有道理。
平等性
2024-09-13 16:03:17杨柳岸,晓风残月。哎,这得是多有才气的词人呀,千古也只有这么一个柳七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