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外语,不如学好逻辑和文化
人都说,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也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但是语言是什么?表面上看它们是一对声音信号和符号,由最低的单元组合而成,这种组合是无穷尽的,这构成了语言的多元化。再说语言的复杂化,不仅仅由于它的多元化组合构成,还有在背后支撑它的逻辑意义,这些逻辑意义有简单明了的直观逻辑意义,也有隐含的复杂关联逻辑与文化沉积。如果把语言的机构分为三层,那声音和符号为第一层为信号符号层,第二层为直观逻辑为语言的表层意义,第三层就是复杂关联逻辑和文化沉积,也是语言的深层意义。这第三层也是最高的一层。使用第一语言的人,由于从逻辑空白,通过体验、教育、积累和反复,经过正常的认知过程,大脑形成了惯性的思维逻辑,也就形成了无意识的语言习惯,文化沉积也通过多个侧面植入大脑,比如电影、电视、书包、谈话、广播等等。作为非母语的第二外语,就无法自然的通过这个过程,完成对第二语言复杂逻辑与文化沉积形成自然的大脑反应。这是认知学的一个理论,人会自然不自然的用以认知的事物,去认知未认知的事物。比如,我们刚刚起步学外语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个声音信号‘苹果’我们首先反映的时候词汇‘apple'然后大脑出现红红的苹果图像(reference),而母语是不会有中间的这个过程,是‘苹果’直接过渡到又红又圆的苹果图像。这个中间的过程,明显延迟了反应速度,加大了记忆力的负担。而这个过程,是所有想学好外语,突破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点。有人说,这个人单词量好大,大到什么程度?阅读科技文章基本不查字典,写作的时候,人家see不说see,说behold, breath in人家用inhale, sweating人家用perspiring。可是,我们问下,真的能把这些词汇用的很好吗?我个人不是不提倡用这些科技词汇、拉丁词汇的,但是要看场合,看文体。如果你给一个朋友写个邮件,都要用几个这样的拉丁语派生词,那你朋友看了会觉得怪怪的。我知道,我们很多人用这些大词是迫不得已的,因为我们都是从背单词,记语法过来的,很多小词,我们只会使用基本用法,所以只能用vocabulary来补偿。一个朋友崴了脚,他问我,我去药店买药,崴脚怎么说?我说你不必用你不会的词来难为自己,你可以说my ankle has been injured and it is swelling like hell, is there anything I need to take or put on? 朋友恍然大悟,其实这里没有一个单词是他不知道,或者不会用的。通过这个小例子我要说明的就是,学好人家的文化和语言逻辑,比学好外语本身更重要。其实,我们身边这种小例子不胜枚举,需要我们细心观察,仔细品味,找到突破点,这样就找到了breaking point。记得先前看过一位网友写的自己在欧洲遇到的笑话,跟同事们去吃饭,可能是饿了,上了一份觉得太小,再想要一份,就冲着waiter大喊,can I have another one? waiter诚惶诚恐的跑来,问'is there any problem with it?'对面的鬼子同事说了一句‘he wants one more'.如果同学们看到了两种语言的逻辑习惯不同。至于,文化上的不同,各位可能多少都经历过,我也不想多说。今天就多嘴说几句自己的体会,希望同学们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二顺子
柏泉
2010-12-28 18:03:19你说的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