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71.《神童诗》选四. 汪洙

打印 (被阅读 次)

《神童诗》选四.

 

汪洙

 

(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1)。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五)

朝为田舍郎(2),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3),男儿当自强。

 

(七)

莫道儒冠(4)误,诗书不负人。

达(5)而相天下(6),穷(7)则善其身(8)。

 

(十九)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9),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1.  尔曹:你们。

2.  田舍郎:农夫、村夫。

3.  无种:不是天生的。

4.  儒冠: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借指读书、学文化。

5.  达:事业发达、显赫。

6.  相天下:当宰相治理天下。

7.  穷:事业不发达、不顺利。

8.  善其身: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品行和修养。

9.  故知:老朋友。

 

汪洙(生卒年不详),字德温,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北宋后期学者。汪洙儿时被当地人称为“神童”。然而汪洙成年之后科考却多次落第,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考中进士。汪洙入仕后为学官,任明州府学教授,弟子众多,名声很大。汪洙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正奉大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汪洙先后写了不少劝学的五言绝句。当时的塾师们将汪洙的绝句,加上旁人的一些小诗汇编成《神童诗》。这些诗通俗易懂,警句、名句很多,非常适合儿童记诵。《神童诗》与《三字经》等一道,成为古代儿童的启蒙教材,影响深远。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2.

 

唐风:古代有些诗人的名字。仅因一两首好诗而为人所知,如张继、张若虚和崔护。然而有时诗很有名,但作者却鲜有人知,比如《悯农》的作者李坤。《神童诗》中的一些名句警句几乎家喻户晓,但鲜有人知道汪洙是谁。

宋雨:汪洙是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据说他自幼颖异,九岁能诗,号称汪神童。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汪洙入仕后为学官,任明州府学教授,弟子众多。汪洙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正奉大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唐风:作为教育儿童的劝学读本,《神童诗》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并且延续千年至今,成为与《三字经》齐名的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一般认为《神童诗》的前部主体部分由汪洙所撰写。后人又以汪洙的诗为基础,加进其他人的诗作,编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神童诗》。因此,《神童诗》至少不全出自于汪洙一人之手。

宋雨:不同版本的《神童诗》,包括不同数量的诗作。目前百度上的版本含47首这五言绝句。它们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2首,都是劝学诗,极力宣传读书的意义。第二部分为7首,表现科举成功后的喜悦。第三部分有20多首,多为四季赏景、咏物之作。这些文字浅显的五绝很适合儿童习字和学习简单的诗歌。

唐风:《神童诗》后半部有好几首,直接抄录了其他诗人的作品,显然是被后人加上去的。比如第31首“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就是李白《九月十日即事》,它说重阳节和次日的小重阳里,菊花两次被摘,诗人深感痛惜。我们这里赏析的四首诗选自于《神童诗》的前半部分。我们先来串讲一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雨:这是那个时代的教书先生的口吻,直白而略显严厉。在宋朝的那个时代,皇帝看重有才学的人(“重英豪”)。而古代职业不像如今这样多元化,所以读书成才,入仕做官是个人成功的标志,也是教书先生的骄傲。

唐风:有人把“文章教尔曹”解释为“读书教你们如何博得皇上的欢心”,把“万般皆下品”解释为“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我认为是不妥当的。“英豪”应该是在那个时代依照儒家文化标准科举成功和品德达标的人。而且作者强调的是读书的高雅,把“下品”理解成“次等”较为合适。

宋雨:你前一段时间跟我说,你曾经看到过别人转述的鲁迅先生对这首诗的评价。你说你记不清细节了,要去查一查他的原文,看看先生是怎么说的。你查了吗?

唐风:我查到了,是他于1933年8月18日发表在《申报》上的一篇短文,题目叫《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文章第一句就说“看见了讲到‘孔乙己’,就想起中国一向怎样教育儿童来。” 就下来又说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神童诗》,夸著‘读书人’的光荣”。看到这些,我立刻就紧张起来了,简直有点儿不敢读下去。

宋雨:哈哈,你是怕看到诸如“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样的话吧。我知道你敬重鲁迅先生。他是新文化的代表,而《神童诗》是“旧文化”的代表。如果先生对它予以鞭挞,我们评讲它可就有“站队”的问题了。

唐风:再读下去,我却释然了,原来先生是问,民国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对于孩子到底应当接受怎样的启蒙教育却莫衷一是。“忽而这么说,忽而那么说,今天是这样的宗旨,明天又是那样的主张,不加‘教育’则已,一加‘教育’,就从学校里造成了许多矛盾冲突的人。”他暗示新时代应当有新时代的教育主张和教科书(未明说)。由于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太有名了,他以此为例,说有些人还在用《神童诗》作为教材。他或认为这样有不妥,但并无一句批判之言。

宋雨:鲁迅其实问得很有道理。今天的儿童学习《神童诗》,甚至背诵它,理解的角度当然应该与古代很不一样。今天的社会已经多元化,评价成功不光看考试成绩。而且今天的“书”的范围也广得多。但我觉得这首诗者少有两点至今仍然有积极意义。一是国家要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去领导和管理;二是“读书”依然很重要 — 专业书籍是我们从事具体职业的根基,而人文书籍可以让人的思想得到充实。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唐风:在我心目中,这是古往今来最为励志的一首诗。且韵脚三个阳平声,读起来也很昂扬。有一次听袁腾飞先生讲宋史,他在某一集的很短时间内重复引用这首诗,可见他也十分喜欢。这样的诗,不仅不可能出现在两晋和南北朝,也不太可能出现在唐朝,后来的元明清也不可能。只有在宋朝,一位教书先生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出这样励志的话。

宋雨:的确,宋朝的国策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国。而英才的遴选,用宋真宗的话来说是“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因此宋朝的社会阶层流动性是古代社会中最好的。在我们这个系列已经了解的宋朝诗人、词人中,且不说许多都来自一般读书人家庭,更有王禹偁来自磨面为生的贫困家庭,欧阳修由贫穷的寡母带大,张孝祥这个普通背景的学子能够战胜秦桧的孙子成为状元。此外,北宋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吕蒙正。

唐风:为了保证没有任何人脉的寒门子弟能够得到公平的机会,北宋初年朝廷就系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以防止科考评分中的人为因素和作弊,而且一直坚持。在这些举措中,最重要的就是“糊名”、“誊录”和“锁院”制度。你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

宋雨:“糊名”又为“弥封”,就是密封试卷,让阅卷的考官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糊名”并不是宋代的发明,但在宋代形成了制度。糊名以后,考官还可能通过考生的笔迹或约定的暗号来舞弊。于是从真宗时代开始,密封的试卷上印上考号,然后交专门的人员将整个试卷抄录一遍。后来朝廷专门设立誊录院,由专职书吏誊抄试卷。然后考官对匿名的、经誊录的副本进行评分。这还不算。每年的考官一旦受命,便进驻贡院,断绝与外界接触,避免泄题及与外人串通,这种举措称为“锁院”。

唐风:正是因为宋朝科考的公平与公正,能让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科考这以环节能站在达官家庭的公子同样的起跑线上,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可能。当普通老百姓看到“将相本无种”并非梦想之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选项。而“男儿当自强”这句话,无论哪朝哪代,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理解,都是一句无比励志的话。而且,在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都不同了,“当自强”也不仅仅局限于男子了。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宋雨:这首诗中,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劝学。宋朝虽然人才选拔相对公平,但科考入仕的可能性总是不高的。宋朝每年的进士及第者数量约是唐朝的十倍,但成功率依然低于百分之五。因此,那些经多年苦读而依然不能改变命运的学子,难免产生被读书所误的悔恨。

唐风:于是,作者就化用了《孟子·尽心上》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名言,写成了这首小诗。孟子原话的意思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高个人修养;得志时就使天下都受益。诗中改用了“相天下”的措辞,意即做宰相治理天下。

宋雨:其实文化教育是重要的。自古以来下层中国人,即便自己不能改变命运,也希望后代能够改变命运。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有文化,即使他未能做官、不富贵,其后代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大得多。而且纵观历史,凡成为枭雄者,如黄巢、赵匡胤、朱元璋等,不仅有时代的的背景,也靠个人的素质。在个人素质中,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唐风:这首《四喜》很多人都会背。我过去不知道它是《神童诗》里面的。显然这里面“金榜题名”是诗眼,但另外三条也真是令古人欣喜的事情。我想问问你,如果你是今天的老师,你怎么给小朋友解释这首诗呢?

宋雨:最后一句最好解释。“洞房花烛”要费点口舌,可能要包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宗接代之类的事情。前面两句,字面上似乎好理解,但要让小朋友们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理解那种喜悦,其实很需要引导他们的感情移入。今天饭来张口的孩子如何去理解靠天吃饭的古人“久旱逢甘雨”时的欣喜若狂?今天整日社交媒体上聊个不停的孩子,怎么能理解古时候浪迹天涯者在他乡遇见老朋友时的喜出望外?

唐风:我前两年在网上插科打诨,步其韵写了一首《新四喜》:“新房不漏雨,考试答案知,小三销魂夜,移民美国时 。”还有一首《假四喜》,内容比较“反动”,嘿嘿,你看一下……

宋雨:嗨呀!“反动”的就别登在这儿了。我知道你经常有些尖锐的观点,不是每个人都同意的。咱们《唐宋韵》在这里鉴赏唐宋诗词,交流传统文化,避免不必要的联想和争执。

唐风:好,没问题。我们最后聊一下我上周发给你的那篇《汪洙及<神童诗>考辨》,这是20年前的一篇论文,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2003(2):85-87,作者是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汪圣铎先生。他对汪洙的生平以及他与《神童诗》的关系进行了考证。

宋雨:这篇文章以比较详尽的资料、包括地方志,显示自明代以来,汪洙的履历和事迹存在不少编造的情况,以讹传讹一直流传到今天。其实当年汪洙以教《春秋》闻名乡里,晚年为特奏名进士,补明州助教(即 “ 以特恩补官”),这也是汪洙生前担任的惟一官职。他死后由于儿子和孙子皆做高官,于是得封赠,最终得到正奉大夫荣誉册封,但也绝非被封为相当于副宰相的观文殿大学士。因此作者提出 “汪洙写神童诗的说法很可能是靠不住的”。

唐风:这篇文章批评了近年出版的《全宋诗》中的汪洙小传沿袭了过去的讹传而未作辨析,同时又表扬了它只收入五首诗作为汪洙的作品,而并未对《神童诗》几十首照单全收。我去查了一下,这五首包括4首五绝,1首七律,他们均曾被选入清代的选本。4首五绝中除了那首《四喜》,其他3首也在神童诗中。他们分别是《中秋》(“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声。”), 《李花》(“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风。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梨花》(“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它们都是富有韵味的小诗。其中《梨花》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故事和其中的一句。

宋雨:你刚才说“近年出版的《全宋诗》”。像《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等难道不少古籍吗?近年只出版过一些“补遗”、“选注”之类的著作吧?

唐风:《全唐诗》的确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曹寅和彭定求编著。但《全宋词》出版于1979年,由唐圭璋編著。而《全宋诗》是由北京大学古籍所编著,傅璇琮任主编,它1986年开始出版,1998年全部出齐,共72册。

宋雨:哦,没想到宋代的诗、词总集竟然都是于大陆在文革以后出版的。文革对中国文化造成那么大的摧残,居然能够在其结束后不久就出版这样的鸿篇巨制……我们还是在回到《神童诗》吧。它是否为汪洙所编撰,汪洙的贡献有多少,我觉得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一千年来,《神童诗》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传抄和诵咏的同时,加入自己再创作难以避免。到了今天,汪洙或者任何一位贡献者,恐怕都不能声称自己对《神童诗》拥有“版权”了。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谢谢。大家一起学习、欣赏。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可惜,这些几乎人人都会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却不知来自汪洙。谢谢介绍。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花姐。我原先也不知道这个人。查询和学习的结果。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这个汪洙真不熟悉,唐宋挖得真深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