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人

描述中关村的人和事.
个人资料
博文
阅读 ()评论 (0)
(2008-12-08 18:05:56)
中国“596”工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
1967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12-07 17:14:37)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我国只用了二年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二个发展阶段的跨越。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美国1952年爆炸的是一个65吨重、三层楼房高的氢弹装置。苏联1953年爆炸的第一颗氢弹,能用飞机空投但爆炸威力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下面是中国最早的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的小儿子回忆父亲的文章: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李建荣在人们的印象里,科学家应该都是象牙塔里的幸运儿,文质彬彬的科学家们带着眼镜,穿着雪白的大褂,在仪表闪烁的实验室里做着各种奇妙的科学实验。这的确是现代科学实验室里的景象,而且也的确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为科学做着贡献。
不过我还知道另外一些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下面是陈受宜姐姐提供他们兄妹纪念父亲100周年时怀念父亲的文章:永久的怀念-亲爱的爸爸洁白的百合花献给您,父亲!陈受钧陈受宜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七年了,可是十七年前对我们刻骨铭心的那一刻,永远都像发生在昨天。
1988年初的那个周末,为了协调动物志的研究,父亲整整2天都在忙着找当事人谈话,在此之前他已经感冒好多天了,我们曾劝他去医院,可他总放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下面转载克平、以平、永平怀念父亲黄秉维的文章
我们的父亲黄秉维黄以平黄永平“上苍有眼,使我们得天独厚,有一个最好的父亲,此生无憾。”——此念永随。父亲是那样的平和、宽厚、仁慈、博爱、淡泊。父亲是伟大的。我们无从寻找到足以成为“故事”的往事,然而他那从不喧哗的一世,时间的长河明示了他做人的风范、品格。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我们经常能触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下面转载赵忠尧的大女儿赵维志回忆她父亲的文章:(原载在解放日报1998-7-24)从长城牌铅笔到反物质赵维志看了光明日报刊登赵启正先生等所著《一位与诺贝尔物理奖失之交臂的人》一文,又引起了我对父亲赵忠尧的深深思念。我把父亲的论文选集放在书桌上,望着父亲年轻时的相片,陷入沉思。父亲曾有过怎样的理想、抱负?年轻的时候为了“工业救国”,他把在国外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下面是童第周先生的第三子童时中先生提供的缅怀父亲和母亲“难以忘怀的想念”的最新修改稿:
难以忘怀的想念父亲虽已逝去近30年,但他的治学为人之道,却时时萦绕在我的脑际,久久不能忘怀。
八十年代初,我去天津出差,惊奇地发现在某个企业的一面墙上赫然写着“思想要奔放工作要严密”二行大字,落款为童第周。当时行程仓促,匆匆把它抄了下来。后来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未竟的事业—忆父亲王淦昌王遵明(原载民主与科学2000年第02期)  我的父亲王淦昌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似乎仍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声音还不时在我们耳边萦绕,扶着他老人家在院中熟悉的小路上散步的情景也历历在目地浮现于脑海之中……  在事业上父亲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学家,但在生活上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生活朴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下面转载王淦昌先生的小女儿王遵明提供的深情怀念父亲的文章:
悼念父亲——王淦昌王遵明(原载光明日报1999年1月4日)1998年12月12日,正在美国探亲的我从电话中得知父亲已于12月10日去世,当时我被这突然的消息震惊了,我没有想到父亲会走得这样快。1997年8月份爸爸因被自行车撞成股骨胫骨折住院5个月,备受痛的折磨,他以坚强的毅力与医生积极配合,90高龄仍每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