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人

描述中关村的人和事.
个人资料
博文
        2008年9月10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正式启动,将第一束质子束流注入27公里长隧道内的对撞机之际。我高兴地得知思进参与十几年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CMS探测器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实质进展。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10/content_9899237.htm
        不久我就收到他发来的这第二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下面是钱三强伯伯之子钱思进从瑞士日内瓦发给我缅怀他父亲的第一篇文章,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也和其他中关村三座灰砖楼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尽管他把全部身心贡献给祖国原子能事业,但在五、六十年代也经历过坎坷的人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也就是为什么温总理在几次看望他母亲何泽慧时说“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是不能忘记的”。“三强和您,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下面是赵九章先生的大女儿赵燕曾缅怀父母亲的第三篇文章:爸爸与诗文
赵燕曾很早爸爸就教我读诗了。开始是断断续续,后来因为我无学可上,就系统地教唐诗三百首。那时我六岁。我对诗的领悟,不仅来自爸爸的讲解,更来自他声情并茂的诵读,使我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情的共鸣。我很体会什么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在外婆家的山乡,此情此境,我见过很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下面是赵九章先生的大女儿赵燕曾缅怀父母亲的第二篇文章:
我的父亲和母亲人们常问,有什么故事可以用来描述你们父母的恩爱,家庭的温暖呢。我和妹妹是在这恩爱和温暖中长大的,我们的性格是在这幸福的家庭中塑造成的,当然深深知道这一切。可是小时候却浑然不觉,似乎家本该如此,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等到长大,看到的事多了,才知道我们是何等的幸运和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中关村回顾从今天开始陆续转载中关村后人提供的缅怀父母亲的文章下面先转载赵九章先生的二位女儿赵燕曾,赵理曾提供的深情缅怀父母亲的三篇文章中的第一篇:
缅怀我们的父亲
—为纪念父亲九十寿辰而作—
赵燕曾,赵理曾
时光飞逝,不能想象,我们亲爱的爸爸如果在世,已经九十岁了。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父亲说过,有人说他活不过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5年12月20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德昭先生百年华诞的日子。一个年轻人应中科院声学所之邀,站在该所学术报告厅讲坛上做了这样的独白开头:“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心情异常激动,因为我刚刚代表爷爷,为获得汪德昭奖金的青年才俊颁了奖,这是我的莫大荣幸!同时,我也特别羡慕爷爷,因为即使在过世以后,他仍然能为他所热爱的科学、为他毕生奉献的声学事业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在五、六十年代,我曾读过一本科普读物的小册子“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发展”,对我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作者就是我的好友晓东的父亲陈芳允。那时他们家就住在中关村北区10号灰砖楼,我常去他家。他们是从上海搬来的,都是江浙人,和我们应算同乡。那时我父母50出头,他父母近40岁正当年。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建设新中国出尽全力。我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李佩教授与作者摄于2008年5月2008年5月,一部分曾经在北京中关村北区灰砖楼居住过的第二代人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团聚,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两鬓苍白、年过花甲。我有幸见到了至今三位仍住在三座灰砖楼的第一代中关村人的李佩老师,他就是郭永怀的夫人。89岁高龄她,柔弱的身躯,却是个坚强的女性。1968年12月5日,时年59岁的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在我国,有一位数学家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华罗庚,人们往往把这个名字和“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明”等联系在一起。陈省身则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大师。而他们的起步、成才离不开两位中国数学界的前辈郑桐荪和熊庆来先生。有关熊庆来先生“慧眼识华罗庚”的故事国内有大量文章加以报道,华罗庚先生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紧邻溧阳,现都属常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严济慈先生1900年生,1996年去世,活了96岁,几乎走过了整个20世纪。他和我父亲是同时代的人,我见过他几次,最后一次在家父的追悼会上,他是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身份主祭。我对他没有太多的亲身感受,好在国内对他的介绍特别多,尤其是他的幼子现中科院院士严陆光先生对他父亲有精采的回忆,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及为人处世值得后人学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