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加河之子》(1)

(2009-04-26 11:45:27) 下一个

  

20089月,金秋时节。

北京,蓝天高远,秋风浩荡。

2008抗震救灾主题展览》,在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

在展厅的中央,一幅高2米、长120米,题名为《2008中国汶川》的抗震救灾巨幅长卷,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这幅由上千个人物组成的百米长卷,以磅礴的气势、恢宏的场面,再现了全国人民对灾区民众无微不至的人文关爱,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气壮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力量。

长卷卷首,一行“谨以此祭奠汶川地震的死难者,并献给所有为抗震救灾付出爱心的人们”的主题词,使每一个驻足于画卷之前的观众,心灵上莫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巨大的震撼!

2008512日,一场突发的八级地震灾难降落在中国汶川,十万生灵毁于一旦。消息传出,举国震惊!世界震惊!

地震发生以后的不几天,一个瘦小的中年汉子从北京星夜奔赴汶川,加入了抗震救灾的志愿者队伍,冒着余震的危险,奔走在救灾一线,搬运物资,搭建帐篷。在挥汗如雨的忙碌中,他用那双不大、但是极为敏锐的眼睛,摄下了一个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场面。一个星期以后他返回北京,把自己关进工作室。饿了泡一包方便面,困了在沙发上打会儿盹。28天以后,一幅蔚为壮观的百米长卷展现在首都面前!中国面前!世界面前!

畫面上凸現的人性主題和人文關懷感動了無數觀校?o處在抗震救災一線的社會各界和汶川人民極大的鼓舞。中國各大主流媒體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絡,迅速向海内外作了報道,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一幅百米畫卷遠遠超出了藝術的層面,而走向更爲廣闊的社會和國際空間。

这个中年汉子就是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书画艺术家张清智。他是汶川地震以后,在中国画界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反映这一重大事件的第一人!

此刻,他静静地站在长卷前面,轻轻地抚摸着溢满他心智和心力的画面,一股巨大的激情在他的胸中熊熊燃烧,融进画上的千军万马。他的眼睛透过画面射向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往事的记忆像潮水般地涌来,一浪高过一浪,撞击着他心灵的礁石。

第一章  游过童年的河

加河之子

齐鲁沂蒙,秀山丽水。

濒临东海之滨,于水天连接处,有一方慧土,古称东夷,后为兰陵郡。

兰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多雄才名士。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荀子两度主政兰陵郡,他以儒家为本,集道、法、名、墨诸家之长,炼于一炉,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观。荀子死后,他的思想经其弟子韩非子、李斯发扬光大,穿越漫漫时空,绵延至今。

荀子之后的260年,在兰陵郡西50里的匡王村,出了一个传为千古佳话、“凿壁偷光”的匡衡。六经读毕才拈笔,腹满诗书气自华。腹罗万象的匡衡,后来名动海内,官拜宰相。

此后150年,在这片热土上又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就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亮。诸葛亮生于斯长于斯,9岁随乃叔到中原躬耕南阳。被刘备慧眼识中,走出茅庐,三分天下,而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0年后,又出现了书圣王羲之,他用点和线组成的书法艺术,给巍巍华夏带来了崭新的气象,一篇《兰亭集序》至今闪耀着熠熠光辉。

诗仙加酒仙的李白去过时为“酒都”的兰陵,他被兰陵的美酒所倾倒,留下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千古名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及至清朝末年,一位姓宋的进士路过兰陵西加河,河岸一片茂密的苍松翠柏使他断言:此地灵秀,必出贵人!进士飘然而去,他的话却被镌刻在西加河石桥边的石碑上,虽然历经沧桑却至今清晰可辨。

果然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兰陵西加河的加头村走出一条其貌不扬的汉子,随着他渐行渐远的身影,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

鲁之南。

一条不知道流了多少年的古老的河,唱着不知道唱了多少年的古老的歌,卷着浪花,裹着泥沙,从上游款款而来,在一个古老的村落西边娴静而又优雅地打着旋,拐了个弯。

世世代代休养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们把这条河叫做西加河。

村因河名。

西加河从村头往下,河面豁然开朗,浩浩荡荡,水势澹澹。沿河下游的村民溯流而上,皆以为这里就是西加河的源头。于是,这个古老的村庄便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加头!

父亲是山,母亲是水。西加河像父亲的动脉,以强劲的脉动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勃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西加河像母亲的乳腺,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沿河两岸的千万儿女。

加头村的东头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枝铁干铜,虬须遒劲,冠盖如云,遮天蔽日。这就是当年宋进士断言“灵秀之地,必出贵人”的地方。

    然而多少年过去了,这里没有出现贵人,只有脸朝黄土背朝天,庄稼地里刨食吃的农民。

19548月,一个蛙鼓齐鸣的清晨,从村子东头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啼,一个男婴降生在一个张姓的农家,父亲给他起了个名字:清志。希望这个清晨降临人间的儿子,长大以后云鹤浮昊,志在高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广大农村,朴素而又清贫,加头村也不例外。母亲奶水少,就掏一把用西加河的水浇灌生长的旱稻米,放在砂罐里熬成粥喂他。稠稠的粥,上面飘着一层白如脂玉的米油,醇香扑鼻,滋补养人,清志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日渐长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和所有在水边长大的孩子一样,清智爱水。西加河于他,就像生命之于水。西加河的清水组成了他的血液,西加河的浪花赋予了他的灵性,西加河的晓风晚月启蒙了他的艺术灵感,西加河千年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石。 

1986年十月金秋,在北京西郊军事博物馆,张清智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山韵》、《春融》、《江山无尽图》、《傣族风情》、《祁连山下》、《横断山》,一幅幅浩氣盤旋、美輪美奐的畫圖和飘逸灵动的書法吸引了無數的觀小6?艄Α⒘鹾K凇⒒齐小⒗羁扇尽⒗顪R雲、何海霞、李苦禅等前辈艺术家的親臨畫展,更使首都画坛为之瞩目。国画大师李可染行至清智的一幅山水力作前停住,凝神细看,伫立多时,对随行人員説道:“要注意这个后生,年纪轻轻,颇见功力,日后必成大器。”中國畫研究院負責人、潑墨牡丹大家李凌云教授在看过展览后欣喜地说:“时下画花鸟的画家很多,能画出力量来的,这是第一个”。 中國書協主席啓功先生乘興賦詩一首予以鼓勵:

阳回大地物逢春,画笔图来草木新;

百尺竿头无限好,相期共作向前人。

1986年的中國畫壇,受到老一輩藝術家如此關注和厚愛,並得到如此讚揚和評價的畫家,恐怕就數張清智。

十年磨铸一剑。他获得了成功!

是夜,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故乡的西加河变成了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策杖而来,拉住他的手,唱起了一首古老的加河之歌。

他猛地惊醒,窗外已经霞光万丈,原来是梦!但他分明听到了西加河水的喧哗,看到了缥缈在西加河面上的晨雾。他揉了揉眼睛,发现自己的双眼已经湿润。

他翻身下床,抽出一张宣纸,饱蘸浓墨,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落在纸上:

加河之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