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My Diary 18 --- 回家和融入

(2004-11-12 11:05:58) 下一个

前些日子,与J同学闲聊起我的日记,认为疏于用功读书了,否则就不会有我那样与MBA无关的杂乱思绪了。 在我看来,读MBA 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它理所当然的包括学业和知识上的精进, 但也不应该少了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对生活的思考, 对自我的挖掘和对世界的把握。


ROTMAN 的一年多,最为同学乐道的问题是关于回家和融入的话题。 记得上个学期在133上课, 几乎是壁垒分明的形成中国同学在一边, 老外同学另外作在一起的局面。许多人,甚至当地的文化研究员,将之归结为 Culture Shock.。 这种主要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对我这些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熏陶近30年的同学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鸿沟。这些同学在国内都是众人仰慕的尖子学生,工作后又大都小有成就, 因此生活中到处受人重视, 来到加拿大后自然有一种失落感。加上语言沟通的障碍, 因而不觉中形成了自我防范意识。而且我们对中国的关切远非当年在国内所能比。这种回家和融入的双重心态使得中国同学相互之间更能沟通和理解,也是开头提到的课堂布局的原因。


记得,在新东方时,俞敏洪说:“走过哈佛广场,放眼看去,眉头紧锁的一定是中国同学”。这句话确实勾画了海外学子的精神生活。对比周围的老外的生活状态, 你可以发现他们努力地轻松面对生活。不仅,加拿大,美国如此,整个西方的 精神世界都暗含着这种特质。他们力求今天的生活更happy, 极力寻求快乐和享受。但我发现,这些人决不玩世不恭, 他们对自己历史,尤其是耻辱的认识和尊重态度超过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 对比美国政府处理“911”和中国政府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手法, 这种认真总结历史,矢志不忘历史的态度,反映了文明的成熟与进步。


想起庄子说:“ 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我改动了一下,“ 子非鱼, 安知鱼之苦。”

 

写于2003年8月5日 多伦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