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之六十八 --- 电力短缺会否拖累经济增长

(2005-02-19 18:33:03) 下一个

把脉中国经济
  高 盛 梁 红/文
  
  目前称中国经济增长高峰期已过还为时过早。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毫无放缓迹象,私人消费可能进一步增长,电力短缺也不会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胀压力不会减小。而由于政府必须考虑如何在抑制投资过热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政策性硬着陆的风险并不大。
  经济仍处于高增长期,市场存在匆忙投资现象。在政府的一再警告下,1-2月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仍比上年同期增长53%,预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增长。这给以行政手段抑制投资增长提出了更大挑战,同时反映出在政府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之前,市场存在匆忙投资的问题。
  由于去年10月以来银行信贷资金增长呈下降趋势,所以非银行资金将成为增量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也说明,民营投资势头趋旺,银行信贷资金缩小对市场的影响很小。
  我们相信,中国经济仍处于以超过潜力速度增长的高增长期,国内需求旺盛,出口持续上升。从近期钢铁行业增长迅猛和进口增长的强势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短时间内不会大幅降温,私人消费增长将迅速复苏。
  电力短缺不会影响经济增长。尽管电力短缺的确值得关注,但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没有证据说明,电力供应增长必须与实际GDP增长完全同步(附表)。
  其实,在1997年经济热潮前,电力短缺已经存在了20年,当时的电力比现在更加紧张。2003年出现的电力短缺,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的价格机制无效不无关系。因为电价由国家控制,而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煤炭价格浮动更灵活。
  我们预计,尽管2005年前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不会改变,但随着电价的不断提高和电力供应能力的不断增强,这一局面会逐渐改善。电力短缺和其他行业的瓶颈(如港口和公路)也刺激了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已有证据显示,电力生产设备的销量在增长,沿海地区电力行业投资增长迅速。
  通胀压力没有消失。2月份CPI指数增幅从1月的3.2%降到2.1%,其中有春节过后蔬菜价格、交通价格回落等季节因素,也有禽流感对家禽类价格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粮食和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未来通货膨胀压力依然没有减小。事实上,通胀的又一个顶点几乎已经形成。我们预计,如果年初实行更灵活的汇率机制,全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3.5%(年底将达到4%)。我们对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为9.5%,超过市场普遍预期水平。
  近期政府高层对经济过热问题的高度重视,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这关键在于,现在政府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要给部分行业的过热投资降温;另一方面,实行措施的幅度过大又可能抑制投资增长。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势头不减的情况下,采取适度紧缩政策不会令经济增长大幅下滑。
  事实上,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高层还未达成共识,因此,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今年仍将持续。同时,对于钢铁、水泥和铝等已过热发展的行业,政府将采取行政手段予以控制。2004年,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将按比例缩减,从名义数量看,2004年政府财政赤字目标与2003年基本持平,但从占GDP的比重来看,将从2003年的2.9%下降到2.5%。政府实施持续扩张的财政政策,目的在于支持相对落后行业和地区的发展,比如斥巨资投入东三省,以重振东北重工业基地等。
  货币政策走向是近期的主要风险。在央行的努力下,今年前两月M2和贷款增长放缓,但银行系统资金仍然十分充足,比如说,尽管央行集中发行票据,但银行间利率水平仍在下降。此外,巨额居民储蓄(1993年居民储蓄只占GDP总额的43%,到2003年占到了89%)是央行头痛的一个难题,因为央行不能阻止居民将处于负利率的银行储蓄转为投资(包括房地产)。近期关于民营资金活跃国内股票市场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反映出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通货膨胀上升的预期。
  未来几个月,通胀是值得关注的主要变量,因为它是衡量经济过热程度以及是否需要采取紧缩政策的标志。推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以降低通胀压力、减少资金流动,对中国无疑是有益的。维持低估的实际汇率制度存在的潜在风险,是给投机资金的趁虚而入提供机会,并进一步扭曲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价格。
  
  
  首次能源危机将出现
  
  摩根士丹利 谢国忠/文
  
  中国的电力短缺问题正在恶化,即使出口能力强大的企业一周内也会被停电2天。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过热带动了电力需求飙升,今年头两月,国内投资同比增长了70%。
  能源短缺问题加重。按照预计,今年的电力供应会增长10%,但需求却增加了15%,到夏季用电高峰期,电力短缺的问题还有甚于去年的迹象。建一个电站至少需要3年,因此不可能以此缓解电力短缺。而且,当前的电力紧张只是投资过热带来的周期性现象。
  对于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企业利润下滑的下游厂商而言,增加柴油供应只是权宜之计。尽管前两月柴油产量增长了22%,但其价格已经显现迅猛上涨的势头。而国内柴油价格高企,还会导致走私猖獗,令贸易平衡更加困难。
  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还会持续两年。而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只会使电力配给的必要性越来越大,但同时这会降低经济效率,政府可能不得不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控制投资增速。
  投资泡沫已经夸大了中国市场的短期需求,推高了能源产品的价格,使中国的出口收入转移到了国外。去年,能源价格上涨致使产品成本提高了约60亿美元,占GDP总量的0.4%。
  两大对策破解能源瓶颈。当电力出现周期性短缺时,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来源和成本就会成问题。中国的矿物燃料贸易赤字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年均20亿美元,到去年已涨到180亿美元。如果原油需求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低于近5年8%的平均增速),到2013年,中国在能源产品上的贸易赤字将达到1000亿美元。能源进口将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就必须提高出口商品价格,或者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中国内地的出口产品多数来自委托加工,议价能力不高。而且,出口利润中的大部分(估计有400亿美元,占年均GDP的2.9%)没有留在内地,而是经香港、台湾回到了美国。中国应该调整出口战略,保证更多财富留在国内。首先,应鼓励国内企业在出口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前的激励机制是倾向于外企的,这虽然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但却丧失了财富积累中获得的收益。第二,应该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并使其制度化,使香港和台湾商人更愿意把财富留在内地。
  此外,中国也需要减少投资波动,使能源需求的周期性上涨降到最小。另外还需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中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能源,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国内服务业效率低下;其二,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仅处于价值链上的生产部分,而其余部分如设计、物流、营销和融资,都由国外完成。而减少能源依赖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私有化提高服务业效率。
  由于能源供给链断裂的威胁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中国还应制定一套全面的能源安全防卫体系,包括加强对核能源的投资、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并逐步引入和提高燃油税、以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以降低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政府应加大在天然气等行业的投资,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