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的所谓随笔

赶上或追上,实在不行就远远的跟着吧。真累!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陌生人的问候- -失去。。等几篇合并

(2006-08-17 23:57:46) 下一个
陌生人的问候 -失去。。--丰收的秘密 -- 木笛--最棒的玉米--一个令人感动的老人白芳礼--有这样一位老人等几篇合并。

陌生人的问候 2006-08-17 23:57:46 (海外文摘:王悦编译)
1970年6月23日,我结束了在越南为期一年的义务兵役,通过检查,顺利退伍。我以一名23岁退伍军人的身份出现在从噢克兰飞往家乡达拉斯的飞机上。 在出发前,就有人提醒过我,当时,很多同胞们都对从越南战场归来的士兵心怀敌意。 像 数以万计的其他士兵一样,我只求能安稳的回家,不惹上什么麻烦。

我穿着军装,坐在 一个靠窗的座位上,我一支接一支地抽烟,避免与同行的人有任何的 目光接触。我旁边座位都是空空的,没有人坐,这更增添了我的孤独感 ,更觉得被孤立。

一个看起来还不足10岁的小女孩突然出现在机舱中间的走廊上,她微笑着,怯生生地 递给我一本杂志,没说一句话。我接过她给我的那本杂志,也就是接受了她无言的“欢迎 回家”。当时,所有我能说的,只有两个字:“谢谢”。我不知道她坐在哪里,也不知道她和 谁在一起。接过杂志后,我就把头扭向窗户,忍不住开始流泪。

这么久以来我第一次感到 有 股暖流流入心中,因为她这个极小的饱含同情的动作。

当年的那个小女孩肯定已经忘记了多年前的这件事。但我总喜欢这样去想象,当年的那个小女孩长大后,继续关心其它的陌生人,还教育她的孩子去做同样的事。我知道,当时 ,很可能是她的母亲要她来给我送这份“礼物”。她的父亲当时也很可能仍然在越南战场,或许他已经在那场战争中丧生。她为什么要给我那本杂志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她这样做 了。当时,她把那本杂志递给我这样一个充满疲惫、恐惧、孤独的士兵,这件事总是浮现在我的记忆里,整整影响了我一生。

就在那次经历后,我像她一样,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 法,做了类似的事。我不得不开始相信,我们一个很不起眼的举动,对别人可能就是莫大的帮助。对当年的 那 个小女孩,如今的女士,我想再一次说声“谢谢”!

我坚信,当陌生人彼此伸出援助之手时,他们的心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由jk张贴 2006-08-17 23:57:46 (912)

失去。。。。 2006-05-04 11:45:22
(侨报。大陆文摘。摘自吉林<<做人与处事>>周国平/文。
写完东海后,几天来心 情渐渐平复。 想继续将马藤包完成,但肚子里的墨水似乎已用完,只好先来一个 转载,让自己好像有在做 点事的感觉).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 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 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 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

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 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 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 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 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 生的应有之义。“人有 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 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际遇了。 由此可见,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 人, 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 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 蹶不振。

为了习惯失去,有时不妨主动的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 施的本意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 至于这尘世的生命。 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 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 此理,人还会有何得失之患?

当然,佛教是佛的教育,不求谁人都信奉。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 我们在社会上尽可能以积极的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 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我失去了的,不能再得到。我还能得到一些,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无可救 药的失去我 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何还要看重得与失呢? 我们总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 一旦失去, 就觉得蒙受了损失。

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 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读了这文章后觉得写 得很透彻,有哲理。值得细细品味。由jk张贴 2006-05-04 11:45:22 (655)

丰收的秘密 2006-07-30 22:40:08
那一年,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未过,与奖学金失之交臂,为此我闷闷不乐。
父亲知道后说,如果只抬头盯住自己头顶的那一小块四方的天空,那么天空有点乌云,你的世界就暗淡了。

接著,他和我谈起了小时候种玉米的事。 “ 那时,村子里绝大部分人都很穷,种的庄稼都食不果腹,只有咱家尚可温饱,还经常接济邻居。为啥?因为那时候的玉米种子大都质量不好。

一般每家一亩地只留5公斤,而咱家都留10到15公斤。人家一个坑里丢一粒玉米,咱家一个坑放两三粒。人家的庄稼稀稀疏疏有的还发育不良,而咱家的就算有一粒种子没发芽或发了芽没结果,但还有很多种子长势很好,因而咱家的产量最高”。

稍微一顿,父亲又说:“记住,丰收的第一个秘密----多种梦想”。从此我学英语,参加演讲,运动会,歌咏比赛,虽然还会经常遭遇失败,但总有一颗“种子”结果。

我还写稿,当然最初的杳无音讯也让我有些沮丧,渐渐的,我开始收到通过初审、二审的信。最让我高兴的是,我投出去石沉大海的稿件被采用了,在某天突然收到样刊,生活充满了梦想和惊喜。

大学四年,我过得充实而忙碌,收获也颇丰,证书也十几个,稿费单好几十张。后来我又考研了。这边分数还没下来,我已开始找工作了。几个大报社都想要我,这时我的录取通知书也下来了。鱼和熊掌舍谁取? 我又一次询问父亲。

父亲说:“等到玉米长到齐胸高的时候,就要把每个坑里生长两三棵的玉米,挑一棵最好的留下,其余的统统拔去,以使那个长势最好的获得充足的营养。至于哪棵长得再好,得好好问问自己,这毕竟是自己的庄稼。这就是丰收的第二个秘密----去繁就简”。

后来我选择了读研,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经常写作,短短三年,便发表了百余篇文章。毕业后,我回到了母校,28岁已经是讲师了。我的专业是地理,却常去文学院教写作课。
摘自哈尔滨<生活报>张建伟/文。由jk张贴 2006-07-30 22:40:08 (506)

木笛 2006-08-26 01:25:00
摘自南京<杨子晚报>晏艳/文。
市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招一名木笛演奏员。应试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其指挥是卡拉杨的朋友,曾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团。

招聘要求苛刻,竞争残酷,应聘者是清一色的中国乐坛高手,其中不乏在海外深造,或在获奖的天才。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剩下两名乐手,还得再淘汰一半。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锦缎衣衫。走出屋门,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之后,抬起头,见前面居高临下坐著一排主考官,一个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 说是法律裁决。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播的音乐大师。大师默默打量著朱丹,半晌,随手从一 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拿过卡片,从台上走下来 ,递到朱丹手中。只见上面写著 :“第一 项指定科目,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
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 ,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 ,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片刻,大师冷峻地发 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我今天不能演奏欢乐,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 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艺术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决而又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出去了。”

朱丹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入夜,石头 城开始落雪。
朱丹穿过鼓楼广场,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是一片荧荧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进一看,是一支孩子的方 阵。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著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朱丹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坠落的雪片纷 纷杨起,托著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没有出声,只是倾听,他们懂得。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是那位音乐大师。大师手中也擎著 一支燃烧的红烛。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然后庄重虔诚地说:“为了一种精神。”由jk张贴 2006-08-26 01:25:00 (316)

最棒的玉米 2006-10-18 15:32:03
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 先摘我, 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
可是收获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很棒的玉 米自我 安慰著。
第二天,老婆婆又收走了一些玉米,唯独没有摘走这个玉米。"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 我摘走!" 棒玉米仍然自我安慰著。
可从此以后老婆婆再也没有来过。直到有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得 干瘪坚硬,整个身体也干得像要炸裂一般,它准备和玉米杆一起烂在地里了。 可就 在这时, 老婆婆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 年肯定能种 出更棒的玉 米!"
也许你一直都很相信自己,但你是否有耐心在绝望的时候再等一下! 很多事情只要 换个角度设想就不同了,心境也许会因此跟著不同。自己少点烦恼,多点好心情,很 多想法和点子也会因此从脑袋瓜子中跑出来,结果也会不一样。由jk张贴 2006-10-18 15:32:03 (590)

一个令人感动的老人白芳礼 2006-11-02 15:08:28
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著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 的老人白芳礼 。

这不是神话 :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 ,靠著一脚一脚地蹬三轮, 挣下35万元人民币 ,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 ,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 ,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 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白芳礼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学生们从他那里获 得的感动和成长,让他收获了无上的幸福。

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 ,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 。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 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 在发抖。

一位来自新疆地区的贫困学生,功课优秀,没毕业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拟以高薪 聘用 。这一天 ,他走上台激动地说:“我从白爷爷身上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 量。我正式向学校、也向白爷爷表示:毕业后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还贫困的家乡,以白爷爷的精神去为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他深深地向白芳礼老人鞠了一躬 。全场掌声 雷动。老人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事后,老人对他的老友说:“我过得是苦,挣来的每一块钱都不容易。可我心里是舒畅的。 看到大学生们能从我做的这一点点小事上唤起一份报国心,我高兴啊!”

这些年得到白芳礼捐助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教育基金等单位达30家之多。老人捐钱从不图回报,许多得到他帮助的学生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他那一颗 太阳的心!
他坚守著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战士坚守著战斗的高地.

1994年,白芳礼81岁。这一天,他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辛苦钱交给一所学校后,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这话触动了他:现今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 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来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呀!  
  
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儿女家的门敲开了:“我准备把你们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 老屋给卖了,再贷点款办个公司,赚钱支教。”    

不多几天,在紧靠天津火车站的一块小地盘上,出现了一个7平方米的小售货亭,里面摆著一些糕点烟酒等,当头挂著一块牌子──“白芳礼支教公司”。他对受雇的员工宣布 :“我 们挣来的钱姓‘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小售货亭让白芳礼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财力,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蹬三轮的生活 。他把货 亭交给伙计打理,自己照样天天出车拉活 。他说:“我出一天车总能挣回二三十块钱,可 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为了在车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著亭子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里面用砖头搭了 一块木板算是“床”,棚顶上的接缝处露著一道道青天 。夏天,棚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 冬天,放杯水可以冻成冰坨子。白芳礼就在这里面住了整整5年。
  
“这老爷子怎么像个没家的人……!”老人的儿女一直承受著某种误解的压力 ,他们对父亲有些埋怨。蹬著三轮闯荡了一辈子的白芳礼,骨子里有一种大义与胸怀,国家与社会在他心目中有头号的位置。他对儿女们说:“我现在是有国无家,就为了能给孩子们多挣钱。"    
白芳礼像一个坚守战斗高地的战士一样坚守著他的追求。    
然而 ,终于在那一天他感到了无奈 。1999年,天津火车站进行整顿,所有商亭一律 被拆除。望着转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老人哭了。
他老了,腿 脚没劲了, 以后还指望用什么挣钱给孩子们读书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 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 时,他揣上 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著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

人们看到, 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 说了一句 :“我干不 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老师们全 哭了。

(JIADAJIA)张贴。白芳礼您的生日是父亲节 一生辛苦无人能忘!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没 有评上感动中国!?而谁又能告诉我,今年感动中国上的某些人到底又有什么贡献呢? 难道...? 不奢望各位能回帖,只要你们看到了, 也就行了!)令人动容 !不求回贴 ,但求见过的朋友们广为张贴.
如果能感动万分之一的贪官也可慰老 人在天之灵了。JK转贴。2006-11-02 15:08:28 (234)

有这样一位老人 2006-09-10 16:55:01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位老人的追悼会.
老人是一位从没上过学堂、不识一字的农村妇女,可前去参加追悼会,向老人遗体告别的人却远远地排起了一条长龙。。。。。。
老人18岁出嫁到潮汕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土地太少家里人口众多,丈夫只得常常漂洋过海出外打工。
在她30岁这年,丈夫病逝。一双年幼的儿女,年迈的公婆,全都需要她来抚养,她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靠自己没日没夜地辛勤操劳,省吃俭用,她硬是以顽强的毅力将儿女培养成材。儿子和女儿相继成了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男孩和女孩。

因早年患白内障,老人到了晚年双目失明了,她一直拒绝手术。为了让村子里更多的孩子都能读上书,她想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把村子里破烂不堪的学校修建一下。
孙子决定实现她的心愿。老人知道后欣喜不已,她拿出自己积蓄了一辈子的十万零 两千元人民币,交到孙子手里。
学校快落成了,老人很想亲眼看看学校,经家人的多方劝说,老人终于同意去做手术了,但条件是只做一个眼睛。她说自己只想看看学校,所以一个眼睛就可以了。

在老人84岁这一年,学校落成了,它是小小村子里最豪华最高档的建筑物。
这一天,老人拄著拐杖,由家人搀扶而来。睁著那只手术后的眼睛,望着凝聚了她毕生夙愿的学校,她怎么也看不够。
追悼会是在学校门口的那棵大榕树下举行的,孩子们起了个大早,来为老人送行。
在出殡的那一刻,我的眼前晃动著无数双流泪的眼睛,孩子们默默地挥舞着手中的鲜花,为老人送走最后的行程。
这位平凡而普通的老人-----她的名字叫王水心,潮阳区洋美村人。享年90岁。
摘自<深圳青年>梅淑兰/文由jk张贴 2006-09-10 16:55:01 (24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jk 回复 悄悄话 漂泊他乡在外的游子,没逢节日都会涌起阵阵乡思, 想家的日子里,只能打个电话吧。
唯一的永远 回复 悄悄话 久违了,远方的你, 还好吗?

春节在即, 是想家的日子.

漂流在外的游子如我, 真想飞回年迈的父母身边, 一享天伦.

jk 回复 悄悄话 jk 评论于:2006-11-06 21:12:40 [回复评论]
如果能感动万分之一的贪官 也可慰老人在天之灵了。
linda319g 评论于:2006-11-06 17:20:33 [回复评论]
多几个这样的人,少一点贪官,中国现一定是很富强的国家
yujin 评论于:2006-09-06 10:16:36 [回复评论]
不错
yujin 评论于:2006-08-03 10:12:28 [回复评论]
很赞同.
虽然赞同,可是俺们仍然害怕失去,甚至是恐惧,特别是对于大自然里未知的东西,比
如狂风,雷电,还有亲人的离别,病苦...
道理明白了,做到了思想上的超脱,却还未能摆脱条件反射的恐慌.
laomi06 回复 悄悄话 很感人
yujin 回复 悄悄话 感人,
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