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去感悟

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曾在工农商学兵政党中历练;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浑然不同的土洋两种“插队”;自认为人生最大的财富莫过于经历的丰富.
正文

中国知识女性在美国----和几位女性朋友交往后

(2006-04-25 01:46:28) 下一个

 

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必须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环境。然而我来美国之前,从没有意识到要做到这一点是如此的难。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从一名白领职业女性变成了失业者,还算幸运的是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半年),又从失业者进入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蓝领阶层。  

虽然我来美时间绝对不算长,但我经常反思过去两年在美国的个人经历,想想那些同样是知识女性但也没有能够在新的国度里追求理想的人。她们是怎样适应新国家的呢?她们面对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心态?在她们的调整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她们的欲望和希望是什么?带着这些同样困惑我的问题,思考着那些在中国受过良好教育的已婚职业女性移民美国后的情况。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妇女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女性必需遵循三从四德,她没权力继承家庭财产,甚至在结婚后连自己的姓都没了。她被称为某丈夫的老婆,或是孩子他妈。另外,妇女还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已经走出家门,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尽管妇女地位问题在中国仍然存在,但至少城市里的女性在教育、就业和婚姻等方面的待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丈夫来美国的妇女大部分在中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令人尊敬的职业。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些女性移民通常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来恢复她们的职业。因此与那些本来就是家庭妇女的女性来比,她们在社会和文化适应上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我身边就有三位这样的中国女性,她们是行政管理人员M,软件工程师Y,和艺术家Z,她们都是大学毕业生,已经分别在美国生活了4年,5年和3年。除了Y女士在自己丈夫负责的公司里干着与本行无关的工作外,其他两位来美国之后都是不固定地打着短工。我试图分析她们以及我本人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自我调整中的语言文化障碍,在美国文化中自我地位的自我评价,性别问题的反应,以及对追求更高学历的态度。   

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M女士原来是一位在外贸公司工作的职员,她的英语对于日常交流来说已经足够了,然而,来美国后她仍然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仍然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虽然熟练的语言对于交流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有文化背景。从不同文化背景来的人几乎没有共同的话题。比如我和美国同事就没什么交流,除了一般性的问候和讨论一下刚看过的电影,绝大部分时间我都还是只和中国人联系。"   

Y女士以前是一间计算机软件公司的项目开发负责人,好在丈夫负责一家公司的运作,她也可以相对稳定地有一份工作;Z女士曾是舞蹈演员,但一直没有固定的职业,留在家里相夫教子。本人更是倍感失落:从一个上市的外企软件公司副总,变成了美国的失业者。而且在头半年的失业经历中,应聘过中国人开的超市、餐馆、诊所、工厂等,均因为没有在美的工作经验而被拒绝。我和这几位同性一致认为,是语言障碍阻止了我们融入社会生活,影响了我们在新环境中的职业发展,每天大家都和中国移民交流,但很少和母语是英语的人交往,结果我们在美国社会和文化中感到非常孤独。   

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都参加过成人英语培训班,但不久就都退学了。虽然大家对参加培训班的效果有不同的说法,但对培训班的共同印象就是--不实际。M女士解释说,"我退学主要是因为培训班的水平太基础了,我需要报一个高级班才能提高我的英语水平。我坚信如果我能参加一个正式的教育项目,我的英语一定能提高的。"   

Y女士对英语培训班的局限性的看法和Z女士的类似。你可以学到基本的交流技巧,但要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就没什么用了。她们列出了几个培训班效率低的原因:1)班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让老师很难教学,2)教材不完善,3)学生没有压力也就进展不大。   

我也在成人学校上了半年的英语课,是因为找到一份工作后不得不退出的。不过因为班上华人太多(约80%),大家课下互相还是说中文。当然“词汇”是教学的核心,我们学了许多生词,可是平常根本用不上,结果很快还是忘掉了。我认为听力和对话应该是主要加强的地方,而偏偏在课上被忽视了。由于只有英文授课,有时我都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更谈不上对话了。 很有意思的事是,所有我接触到的华人,虽说很多都会讲英文,但还是都说中文,这样她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或许语言在这儿不是唯一的问题,文化也是她们选择中文的原因吧。她们的经历说明语言学习和社交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在美国文化中的自我评价  

由于移民到美国,中国妇女的社会生活经历了一场巨变,她们在美国的调整不光包括了解一门新的语言和一种新的文化,而且还经历了从一个职业知识女性到家庭妇女,到失业者的转变,她们对现状满意吗?   

"我对现状很不满意,我还没有融入这儿的社会生活。"Y女士说,"自从我来到这个国家,我所做的就是照顾先生和儿子。虽然我现在在丈夫的公司里(员工几乎都是中国人)有了一份低薪的工作,但还是没有融入这个社会。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在这儿没有受教育的机会。"Y女士说,如果她的生活和地位一直是这样的话她宁可回国内,"一个人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我现在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找一份我喜欢的工作,重新做一个独立的女人。"   Z女士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也很失望。“现在我没有自己的社会生活,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你可以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但你只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才能有真正的成就感。如果每天做家务,就一无所获。”除了自愿当一所周末舞蹈学校的负责人以外,Z女士从没有正式的工作,她曾努力地找工作,但都遭到了拒绝;“我真希望我能回到中国继续我的职业,但是我必须呆在这儿照顾我丈夫和两个儿子。我不知道我的经历对我的一生会有什么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在浪费我的时间。" M女士常有孤独和迷失的感觉。她说,“在国内时,作为一个职业女性,我经常在一天的工作后感到精疲力竭,但我仍然感到很幸福。在美国,语言和文化障碍阻止我发挥专长,我就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承认。”几位中国女性均表示,“我仍然吃中国的饭,保持中国的生活方式,我不太清楚美国的习俗。” 大家的生活圈子局限于中国人,然而都对未来毫无把握。“我已经承受了许多的心理压力。”这几乎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性别问题的反应  

在我的这几个女性朋友中都对美国的妇女地位和中国的妇女地位作了评价。她们都承认她们在新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与性别有关,有趣的是,她们的看法却不同。   

M女士没有直接把两个国家的妇女地位作对比,她说,在美国,年龄决定你能否融入家庭和社会,对于传统(年龄大的)的妇女来说,丈夫是她们的老板,她们非常顺从。但对年轻的职业女性来说,她们更独立,和配偶有更加平等的关系。   

Y女士的反应是直截了当的,"我认为中国妇女在独立性和职业发展上要强于美国妇女。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妇女都有工作,和丈夫有一个更平等的关系。而在美国社会中,你经常可以听到家庭暴力和虐待妇女的事件。   

和Y女士的观点相反,Z女士认为美国妇女的处境更好一些。"在这儿找工作的时候没有性别歧视,当夫妻离婚的时候,如果女方不能独立生活,还可以从丈夫那儿获得经济支持。妇女的权力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比如当妇女怀孕的时候,她们能够从政府获得母婴所需的营养补助。"   

三位女士都承认适应新文化的压力要比性别问题更普遍,但她们认为男性和女性所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M女士相信她丈夫比她的压力更大,“他必须为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担心,而我的压力只是单调和枯燥的生活引起的。”Z女士说她和丈夫有不同的压力,丈夫为维持家庭负责,她则尽力寻找一份工作来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她进一步解释说,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她都会在适应新文化时遇到很多困难。“但我认为可能对一个女人来说更难一点,她有更多的家庭责任,比如照顾孩子,如果在中国我可以从我的家人那里得到帮助,而现在我得自己操办一切。”   

和M女士一样,Y女士承认她和她丈夫有不同的压力,"我丈夫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他已经不年轻了,必须努力工作来维持家庭,另一方面,我的经济压力不大,但却面对两难的境地:如果我留在这儿,就不能恢复我的职业;如果回国,就得离开我的丈夫。Y女士进一步说,在一个新的国家里,男人和女人都会遇到困难,但在调整过程中男人比女人更独立;女人通常可以依靠她们的丈夫。  

很明显,在这些问题上,大家的观点是不同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从来还没有时间真正深入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大家的反应也只是就事论事吧。

追求更高学历的态度

亚洲人把教育看成是改善他们生活的途径,我和我的这三个女性朋友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继续教育和今后的职业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何况在美国,其教育体系的完善是举世闻名的。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任何年龄、在任何城市,都可以找到适合你的学习课程。有时是免费的,有时只是象征性地收点学费,当然,也有学费昂贵的。我们中间只有M女士有取得更高学位的目标,因为她的语言关好过,她也是我们当中最年轻的。现如今,我和另外两个人都在职业教育的学校里苦读,既想学习一门技能,又想边学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Y女士在选修3D动画设计课程,希望今后能在热门的动画设计方面有所收获;Z女士在一个美容学校学习美容美发,很快就要参加州政府举办的美容师执照考试了;而我在学习网页设计,希望能利用我过去曾经作过计算机软件工程师的经验,尽快学有所成,能顺利毕业并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设计师证书,今后能够因此而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尽管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不太容易,因为语言、文化和年龄障碍以及家庭责任等都不允许在这个时候过多地分散精力,当然还有经济的压力。Z女士说她打算找一份语言要求不高的职业。“赚钱是重要的,我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潜能。”我也是。

虽然在异国他乡的中国知识女性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并感到迷失,但她们没有放弃,她们正在努力寻找一条发展自己潜能的路。

“适者生存”是永恒的真理。

 

2004年3月于美国洛杉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