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智囊 对手 网络

(2009-12-07 04:08:41) 下一个

最近的活动与思考

ICTSD

上周是部长会议在这里召开, 其实没有我们部门什么事。但因为这个会议,从事贸易与发展研究的组织ICTSD 组织了几场研讨会, 就在我们隔壁的另一个组织大楼里召开, 他们特意请了一些国家的部长们来做专题演讲。 

周二我抽空去听了关于气候变化议题的演讲讨论, 主讲人是新西兰和瑞典的能源部长,介绍他们国家在这个方面的思想和政策。 这个话题以前我并无关心, 现在人们谈论越来越多,将来还可能产生贸易方面的纠纷,还是了解一下为好, 到时心中有数。 何况,主管部长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当然会更务实,他们的分析更真实反映客观现实。 虽然半天时间太短, 他们的演讲都很简洁扼要,还是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认识。了解了给碳定价这个机制的意义和未来在全球的运作方式。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这种高水平的研讨会议也是免费的。但它的运作并不是没有成本的。 这个智囊组织本身的存在和活动都是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出资捐助的,有了这些政府持续不变的捐助承诺,ICTSD才能常常组织官员学者去发现和研究那些对全世界的未来息息相关的课题, 并且组织合适的听众,让新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能不断得以讨论和传播。  

Don

部长会议期间,有一位美国来的熟人Don 也来参加。 我承诺请他在一个韩餐馆吃一回午饭,可以有多些时间交谈。 Don 曾是美国政府里贸易谈判的助理代表,当初中美谈判时,他是美方技术官僚的头头, 我是中方成员。我们在谈判过程中多谈的是技术法律问题, 并且彼此尽量保持距离,文明有礼地对待对方,大多数时候会议都是以仍有分歧问题而结束。 因为谈判艰难, 我们当时对于中国能否加入,何时加入这个组织都有相当大的怀疑。 但是,历史很有戏剧性,在很多人的怀疑当中,有一天这个协议终于达成了。很多事情不仅仅取决与人的努力,更有上天制造的机遇的原因。 

话说回来,或许因为国家利益缘故,当初我们从未自然地与对方相处过。 有一次我们中方几个代表,在一个饭店的咖啡厅里巧遇他进来, 我们的领导很大方镇定地先和他打招呼, 他似乎犹豫了片刻, 才加入我们队伍,喝了杯咖啡, 并许诺:下次我请客。 可是下次还没来, 他就从美国政府退休了。  

退休后的Don 给美国的一个行业协会当咨询顾问, 还常来此地开会。 是因为退休身份改变了,还是因为多年谈判过后,他重新反思了人生百态,反正他从此以后每次见到我态度全不一样了。我成了这个组织的职员后,对他的态度也不一样了。 没有了对立,人才开始希望了解对方想什么,做什么。  

他现在有退休金, 兼职做顾问, 同时写小说。 已经出版了一本书, 有些像寓言,从一条小狗的眼睛体验中国汉朝和古罗马时期真实历史中的环境和事件。 最近他计划写一个6 幕剧本。关于美国黑人奴隶解放的领袖 Frederick Douglass 一生坎坷跌宕经历的描写,剧名暂定为 Freedom From Bondage.   

我猜想,或许由于他和中国和欧洲谈判过许多年, 后来真有兴趣去从历史上了解这两个文化而写了前一部小说。 作为小说作者, 他的身份不再是谈判时那么狭隘的利益对立,而是试图从更超脱的角度来了解两个文化的细节和微妙之处。 他也曾告诉我他读过不少介绍孔子的书和孔子自己的言论, 说明他以这种方式来努力重新建立一种与中国的文化,欧洲的文化,和他们的人民之间真正的思想交流。

他也在重新审视他自己国家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Freedom From Bondage 试图发掘这个黑人奴隶领袖对于美国这个民族所作的精神贡献,他想以戏剧的表现手段来帮助人们更好认识珍惜自由精神的价值, 它的来之不易,更深入了解为自由而奋斗过的杰出人物。 

我们谈的是目前他做的事和我做的事。虽然是简简单单一顿午餐,一会儿交谈, 在几年前我不能想像有一天会和我的头号对手和敌人一起谈论人生和人类理想,我不知道的是:我当时的想像力和视野有限,不可能知道这确实会发生。  利益对立的人和人之间也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是人, 都有人生的追求。

 

蔡教授  

最近新认识一位国内来的蔡教授,来这里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去研究如何改善谈判过程。这个是总干事亲自组织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他是参与者之一。 

由于他的采访, 我们谈了有关和无关的话题。蔡教授在法国完成博士学位,用法语发表过几本专注,深受好评, 后来回国任教。 他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术界的状况深深忧虑。可是如何改善状况,很难, 关于人, 关于研究经费的分配制度, 关于做学问的方法, 关于外行领导内行。。。 我主要听他介绍。 

说到我的计划, 回国还是不回。回了是否会有用,能做什么。他说回去有些后悔, 因为发挥的作用有限,他问我的想法   

我的想法是源于一个思想:组织好人才资源,能充分利用, 就能对国家对社会发挥作用。如何去办。 一种办法是组织一个学者的网络,包括从海外回来的,或许也包括国内的学者, ICTSD 一样组织讲座系列,免费的。大家轮流把自己的研究和经验整理出来,听众也是学者,以及政府部门中负责有关事务的中层官员,把思想知识的供应与需求方联结起来,持续地做下去。 每次有演讲有问答讨论。 最好有人把每次讲座的内容纪录下来,出一个参考杂志。 

这就像是把人才组织成一个网络, 把他们的智慧集中起来,派上用场,同时,政府官员可以给学者们不断提出一些现实需要研究的课题,让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切合实际,并尽量为国家政府社会所用, 新的思想通过参考杂志得以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  

在我们这个年纪, 有幸结识了不少在自己领域里的皎皎者,对于选题的重要性,研究水平和价值也有了一定判断力, 或者能找到有判断力的人把关。 拿些精力来做这件事,应该是很有意思的。 

当然,这些都是设想,谁做事,谁组织,谁出钱的事还没有研究。不过, 我相信,回国的众多有理想的知识份子能够办成这样的事。 用好自己的才华,是人生最佳境界, 值得为此努力奉献,有志者事竟能成。  

Don 和我说, 这次部长会议期间,我的上司美国人Bruce获得美国一个律师组织颁发的阿吉米德奖,阿吉米德是希腊著名的几何学家,发明著名的杠杆原理。 这个奖项是为了奖励他一直致力于在国际组织,国内政府,学者,律师之间组织交流对话,起沟通思想信息的桥梁杠杆作用。美国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也尊敬这样的努力。  

中国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人,得不得奖到是次要的。圣经说:“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 2:4  如果是上帝所喜欢的事情,有一天他必有奖赏, 何乐而不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