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袅袅

梦自蝉声起,诗从岁月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唐诗看古代民俗

(2005-07-29 12:33:19) 下一个

作者:陈波

古代的民俗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可窥之一斑。本文不便涉及太宽,只从唐诗来看一看我国古代的民俗。

 
(一)祈雨
 
 最能反映古代风俗“祈雨”的,当数诗人李约的七言绝句《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中的“箫管迎龙水庙前”,就给我们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民间求雨的盛况。
 干旱天气,种田的人怕旱灾,焦急地盼雨水,于是才求神赐雨。这“桑条无叶土生烟”则是民间祈雨的特定的自然环境。而“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则是说做官的人要享乐,怕天阴雨湿妨碍了乐器的声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祈雨在当时纯属一种民间民众自发的行动,官府是不参预的,更不会支持的。
 从《观祈雨》我们也可推测:早在唐以前,这种民俗就已很流行了。
 
(二)早婚的习俗
 
 李白的《长干行》一诗中,写了一个妇人的独白:她首先叙述了她们夫妻俩认识的经过,其次是诉说别离的情绪。其中有八句是反映早婚习俗的:
            十四为君妇,羞颜尚不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女孩子十四岁“羞颜尚不开”的时候,就“为君妇”、就结婚,不可谓不早了。
 
(三)婚俗
 
 女子出嫁,三天后才祭祖宗、拜公婆,才叫成纸,才算是定了名分。
 最能反映这婚俗的,当数杜甫的《新婚别》了。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昨天傍晚时成婚,今天早晨就要告别远行,这简直太匆忙了。我的身分还没有明确。因为还没有祭祖宗、拜公婆呢。
 这新娘子其所以这样悲伤地说,是因为当时有这样的婚俗——女子出嫁,三天后才祭祖宗、拜公婆,才算定了名分,才能叫做成婚。而这不幸的新娘子在出嫁第二天就与新郎告别,还没来得及祭祖宗、拜公婆,所以身分还没有明确,还不能算正式成婚。
 
(四)重阳节民俗——登高并插戴“茱萸”
 
 王维有一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是这样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怀念起家乡的弟兄们,王维就写了这首诗。后两句就是从重阳节的民俗说的——(1)重阳节要登高,(2)重阳节人们都要插戴一种叫“茱萸”的植物。
 唐时的山东指的是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崤山上)以东地区,现在的山西省也包括在内。看来这两种民俗流行的地区还不能自小。
 
(五)重阳节有会友、看匊的习俗
 
 在《过故人庄》中,孟浩然这样写道: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匊花。
 孟浩然写了农村的风景,也写了老朋友的情谊。一盘鸡,一壶酒,谈谈农家生活。对着这样的好主人,一片好风景,就不怪他要约好再来了。但怪的是:他为什么不约定其他日子来,而一定要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呢?这就反映了当时有重阳节会友、看匊的民间习俗。
 
(六)寒食、清明的风俗
 
 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禁止烧火,到了清明节才重新烧火这一古代风俗在唐诗中也有几处生动、形象的反映。
 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是这样描写寒食节禁止烧火的风俗的: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张继的《闾门郎事》则反映了到清明这天才重新烧火的:
            耕夫召募逐楼船,
            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诗人在诗尾发了感叹:今天清明,应该家家重新烧饭,可是看得到几处有新烟呢?
 
(七)热情好客、酒扫庭除迎客人的习俗
 
 热情好客,当数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和“把酒话桑麻”了。单这“具鸡黍”就足以表现好客了。杀鸡做饭还不算热情吗?
 而迎客前洒扫庭除,则在杜甫的《客至》一诗中表现了出来。
 且看其中佳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满是花草的小路从来就不曾扫过,今天为了迎客人而打扫得干干净净;茅屋的前门今天才为这位来客而敞开。——很能说明我国古代人民迎客人的郑重其事了。
 这种习俗一直到现在还为我们所继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