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袅袅

梦自蝉声起,诗从岁月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灏子:疏影 绿旗袍

(2008-10-10 18:19:07) 下一个


疏影 绿旗袍

2008-9-28

垂簾摇碧。正斜簪低髻,罗褶修密。半月肩圆,镜里瞳乌,眉山远隔秋汐。琵琶扣上风犹渡,捎些许、清商更谧。或天南,恍惚仄长,老巷绿萝敲壁。

光影如禅似定,有黑猫醒坐,空里游息。凋尽莲青,悉入襟袍,零落小盅香菂。微温待握霜天腕,同窗几、朱笺素笔。已多时,一喟回身,隐没何人画集。

http://www.sinopoem.net/bbs/dispbbs.asp?boardid=3&replyid=22765&id=35948&page=1&skin=0&Star=1

~~~~~~~~~~~~~~~~~~~~~~~~~~~~~~~~~~~~~~~~~~~~~~~~~~~~~~~~~~~~~~

子浩:
这首用字就更奇了,俺就更看不懂了,看着楼上诸位都说好,说喜欢,万望高人来解释一下,让俺也能欣赏欣赏。

一、修密是什么呢,是修长浓密的简称?

二、琵琶扣上风犹渡,捎些许、清商更谧。我不知道琵琶扣上风如何渡了,想是扣子扣不紧的缘故。清商,我的理解是五音之一,或是秋风,谧,是安静之意,更谧,清商更谧,这种说法,实在是新鲜得紧。佩服。

三、恍惚仄长,这句话怎么说呢?通之乎?俺不是文科生,实在是读不懂。

四、有黑猫醒坐,空里游息。这是只神奇飞天猫。。。

五、凋尽莲青,悉入襟袍,零落小盅香菂。这句我想了很久,犹豫着要不要问,后来为了避免HZJJ误解,俺看还是免了罢。

俺老实,不会说话,一张口就容易得罪人,但有时看帖后的一些话又不吐不快,为了不得罪人,都是潜水不回帖的,尤其是JY们帖子,都是敬而远之的,如果版主觉得不合适,就删了吧。

灏子:

修密:是修长和细密的意思。

琵琶扣那句:不是扣子扣不紧,扣子正合适。风——清商——绿萝敲壁,这个音似清商的风声来自仄长老巷里绿萝敲壁的声音。风若有似无,若无还有,是为捎些许、清商更谧。

恍惚仄长:琵琶扣上的清商之声或许来自天南,恍惚觉得是仄长老巷里的绿萝敲壁之声。

有黑猫句:空里游息不是黑猫在空中游泳和休息,而是空里浮游的一丝气息。黑猫是坐在那里的。

凋尽莲青句:不知道这位子浩想问什么,因此无法为之答疑解惑。

我也有一疑问:不知道HZJJ和JY们是指什么意思。

微吟无板:

欣赏。感觉那个画像,好像陈逸飞的仕女油画。如果一首词给出一种清晰完整、有条有理的画面感,那么文字首先过关了,不是半通不通之作。感叹现在很多网作,起码提供一个阅读的起点好不好?

叙述的切入、铺叙展开、收结都很漂亮。结尾也自然达到引人遐想的效果。其实,这都是我们小学中学一直教给的文章作法,这种情况应该叫做自然性结尾,也应该算抒情性结尾。另一种常见的是总结性结尾,还有,启发性结尾什么的。我想说明什么问题?谨遵法度,是好作品的开始。记得阿夏评过我的一首词水龙吟,就是像我现在这样的思路:一首词,如果没有毛病,那一定是好词了。当然,这个“没有毛病”是比较高一层次上说的。我现在也是这个意思。

垂簾摇碧。从房间陈设开始,是闺词常见的套路,也是有效的语境设定。习惯的语境,负面一点说,叫套路,正面一点说,是与读者交流的有效而经济的手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手段没有对错。

我怀疑原来画面本身都未必画到窗帘,或者即便有窗帘一角,未必就有“摇碧”那样的表现。一幅静态人物,框架有限,很难照顾到那么多。但是画的氛围,或赏画者的感受,可以延伸。垂簾摇碧,作者很可能是在传达这样的感觉而已。作为画的二手读者,我不能不赞叹。

紧接下面却带到人物。要记得题目是绿旗袍,是说旗袍,不是说人,至少字面上应该这样理解。于是写人物,就不是结构上的目的。结构上,这人是个衣服架子。这么说,从人物展开,是旁敲,似乎不是直接扣题。然而从欣赏真谛来说,却又是正手,旗袍之美,端在人着它如何传达风韵。那么先抓住风韵:

正斜簪低髻,罗褶修密。半月肩圆,镜里瞳乌,眉山远隔秋汐。

(为读词能力尚不够的朋友注解一下:眉山远隔秋汐,秋汐是秋天的晚潮,形容水汪汪的眼睛。眼睛之上是眉毛,弯弯地画着,耸如山,高高地画着,距离眼睛很远,所以说,眉山远隔秋汐。)

半月肩圆,是最重要的一笔,准确精致的一笔。没有它,不是旗袍,什么唐宋仕女装都行。

写到这里接着写什么?还要回到旗袍吧,作者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说到了细节:琵琶扣。然而却又蜻蜓点水,飞开去了:

琵琶扣上风犹渡,捎些许、清商更谧。或天南,恍惚仄长,老巷绿萝敲壁。

(再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朋友:这里,形式上的断句处,不一定是意思上的断句处。意思上应该这样读:

琵琶扣上风犹渡,捎些许清商,更谧。或天南,恍惚仄长老巷,绿萝敲壁。

形式上的断句只是词的节奏的要求。有时,常常,把意思连贯处断开,有更好的节奏效果。这在欧诗是最寻常的手法,中国的现代诗活剥过来,大肆使用,却学得很不到家。我们的旧体,词中却有很多这样的好例子。)

一个琵琶扣。一下联想到琵琶,而清商,而老巷绿萝,似乎不着边际。然而作者用要求(“更”),加猜测(“或”)的口气,给了读者很多联想的暗示。这些联想都会扣上主题。比如,画上女子可能有调琵琶的身段,或可能作者认为配上琵琶在抱,对绿旗袍的感觉更完整。或者,简单要那清商带来静谧,更能衬托旗袍意态。又,仄长老巷中,静得挂墙绿萝都似乎可敲而有声(萝一定要绿),合当这绿旗袍背影袅袅婷婷一路走去,屏人呼吸。

上阙余韵悠长,读者的阅读胃口却还在吊着。做文章,这是好的分段间歇。

下阙起手风格稍换,勾勒简单些,不那么细密,却添了神秘。

光影如禅似定,有黑猫醒坐,空里游息。

(帮助代注一下:空里游息,是猫使其气息游空里,不是猫空里游)

这一笔,同前后风味颇有差别,却有着很弥漫的影响。修正了我的感觉,画面的色调,转暗了许多。作为画的二手读者,虽不能把画一下尽收眼底,却占了时间拉长的便宜:感到了色调变化的动态。当然,这是连带效果。主要效果是主人意态冥冥,凭空的神秘感。

凋尽莲青,悉入襟袍,零落小盅香菂。

终于有了正面的、纯粹写旗袍的一笔。我们大概知道了,这旗袍是点缀着莲子图案的。(菂,是莲子。)

这一句,我倒觉得稍换两个字可能更好:“点上”襟袍。一个是,悉入襟袍好像是入怀,不是指袍面。另一个是,凋尽而悉入,似乎很多,后面却说零落,似乎不谐。当然,作者也可能本意是说旗袍上有许许多多莲子图案,想象还有些零落在旁。那么也是“悉上”比较好。

这一笔却也不是为交代旗袍而交代。莲的高华脱俗自然是反衬主人。尤其是紧接着神秘的禅意。

到此,旗袍是写足了。接近结尾,端看怎么转身。作者用更明确的口吻延展着想象:如此人物,栩栩如,配合身份的,做些什么事呢:

微温待握霜天腕,同窗几、朱笺素笔。

当凭窗一展才思。然而,恍然之间,

已多时,一喟回身,隐没何人画集……

不是画中人回身,是作者自己回过神儿来了。(我煞风景地揭穿了真相。)

写的是旗袍,人和旗袍却难分宾主;人着旗袍,共同塑成文化概念或者记忆。

灏子:

谢谢微吟无板费心点评,而且是这么长的一篇评论。小词能入您的法眼,我觉得很荣幸:)

印象中这么长篇评论我的小词的,只有两次,上一次是天台。

我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和人探讨自己的陋作,尤其是在面对这种长篇点评的时候,更是茫茫然不知从哪儿说起,就像我上次面对天台的评论一样,踌躇再三,最后还是选择了最投机取巧最省事的办法:礼貌性回复,也就是说撂下一句诸如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就此别过之类的江湖切口后便落荒而逃。

这次我依然是这个意思并再次感谢您费心点评:)

我依然羞于掏心掏肺地和人探讨自己的诗词,迄今往往仅限于和人进行字面的探讨,当然实际上自己的注里往往已经很掏心掏肺了。有时候误读不仅在主旨上,而且甚至在字面之上稍深一层的境面上。

郑重向所有认真来顶帖并真诚谈及自己感受的诗友们道歉,无论这个读后感是寥寥数字还是长篇大论。

我以后会专程撰文来谈及这个问题.

此前除了在诗词下面自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之外,当别人就我的诗词进行评论的时候,我往往有一种敷衍的态度。

为何会如此?认真想来,原因主要有二:

1 我认为诗词起源于生命本身,是最隐秘的私人语言,我是推崇真诚写作的。和别人掏心掏肺地谈自己诗词?那确实是一种把自己的心剖开给人看的感觉,很难很难做到。

2 当别人的评论和自己的本意不相吻合的时候,为了顾及别人的面子,于是打个马虎眼过去。

可是当别人是真诚评论的时候,我也应该真诚回应,这是对他人公平的态度。如果别人的阅读是一种误读,我应该认真解释,这是对诗词负责的态度。

基于这两点,我今天先解释一下这首词的本意:

绿旗袍 —— 我喜欢绿色,喜欢旗袍,尽管我的旗袍中没有一件绿色的,但不妨碍我去想象一件绿色的旗袍。

垂簾摇碧——在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也是我想象中的房间。有我自己房间的原型,但不完全是。我在《夏日雨前的花布窗帘》里用过类似的意象。

正斜簪低髻,罗褶修密——一个女子的背影,正在对镜簪发髻。正因为两臂上抬,使得旗袍出现了很多褶皱,因为是真丝面料的,所以这些褶皱非常的细密。


半月肩圆,镜里瞳乌,眉山远隔秋汐——旗袍袖子为半月袖,这是一种袖子的款式。半月袖裹住的肩是圆的,镜子里看到的瞳子是乌黑的,眉山代指眼睛,眼神是平静的,和秋天的潮汐隔得很远。


琵琶扣上风犹渡,捎些许、清商更谧——琵琶扣,当然也是扣子的一种样式,扣子上似乎有风渡过,这些风捎了些许清商之音来,但是令整个房间更静谧了。


或天南,恍惚仄长,老巷绿萝敲壁——或许,这些清商之音恍惚是天南某个仄长老巷子里,绿萝敲击墙壁而发出的声音。这个老巷子当然也是想象中的。


光影如禅似定,有黑猫醒坐,空里游息——房间里有光也有影,光影有如禅定了一般。还有一只黑猫醒而端坐,在禅定般的空气中有一丝浮游的气息。


凋尽莲青,悉入襟袍,零落小盅香菂——这是旗袍的颜色,莲青色。莲之青色全凋落到旗袍上,剩下一小盅莲子零零落落的。旗袍是素色的,上面没有莲子图案。


微温待握霜天腕,同窗几、朱笺素笔——这一小盅(莲子)还带着微微的温度,等着被这位女子握住(品尝),连同窗几下的笺和笔,(等待着被这位女子握住,或写或画。)


已多时,一喟回身,隐没何人画集——已经过了很久很久,这位对镜簪发髻的女子终于转过身来,轻轻叹了口气,(还没等我们看清她的容颜),就隐没在一本画集之中消失不见了。

微吟无板:

我也应当说谢谢,读了作者的解说,帮助和丰富了原来的理解。

最没有想到的是,原来画面是虚构的,那么回头再读,还是相信是临实画而构思的。这不能不说是写得好的缘故。

有些不同解释的地方,我觉得作者的更贴切。有些地方我却舍不得放弃我自己的理解。这才是阅读的乐趣。

凋尽莲青,悉入襟袍,零落小盅香菂——莲之青色全凋落到旗袍上,剩下一小盅莲子零零落落的。这个解释我喜欢。比丢弃莲青让莲子点缀成图案好。

眉山实际上说眼神,是平静的,是秋水之澄,非秋汐之涨。相比之下,我的理解太泥字面。旧说眉庞,这个词我总不大找得到感觉,现在忽然想到,那中间有眼神,所以现在这个词对我而言就活了。

至于老巷,我还是不愿少个袅袅行去的旗袍背影。

微温待握霜天腕,同窗几、朱笺素笔。我觉得不联系莲子也好,因为那边也可以算作已经说完了。我当时没有细解,补充一下。我只是理解伊人正待凭窗握笔:微温而霜白之腕待握素笔,(展)朱笺,和窗几亲近着,凝思。我为什么喜欢这句没有莲子呢,因为有莲子,句式不奇。没有了莲子,像我这样解释,比较一下原句叙述的次序,非常有意思。诗有特别的语法,很多人都用这个当借口。我说,像这样的句子,才好拿“诗的语法”说道说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