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兵马俑在英国及其背后的故事

(2007-11-29 09:57:29) 下一个
《秦始皇 – 中国兵马俑展》终于在大英博物馆与民众见面了。这件事不仅在英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件。因为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向任何一个国家一次性地提供这么多的价值连城的古董。而英国是第一家。为此,英国的舆论界、各大媒体每每谈起这件事来无不眉飞色舞。

英国人酷爱古董,这一次的兵马俑展览早在半年之前就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在兵马俑正式展出之前,预定的票子已经达到了十万张,当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五万张。

展览场馆就设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央阅览室。别小看这个阅览室,许多世界著名的大文豪和政治家们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以前凡有中国朋友来访,我总会带他们来这里,每次当他们站在这宽敞而明亮的大厅里,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常常就是:当年马克思是坐在那个桌子旁写下宏伟巨著 -《资本论》的?

为了筹备这次展览会,大英博物馆从今年六月份起就开始对阅览室进行了改造。考虑到展览结束以后,还需要恢复阅览室的固有功能,博物馆只是移走了部分重要书籍,其它内部设施基本不动。展厅设计师们只是将围绕墙壁的高大书架全部遮住,并且在固定的书桌和座椅上面加铺了一层地板,只是小小的两个手笔,就将这个满庭飘着书香的圆型大厅,魔术般地变成一个有着一千平方米的展览会场。

我对这次展览早就期待已久,在展览刚对外开放不久,就一脚踏进了博物馆。

经过了百般的周折,经一位在博物馆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朋友引荐,我的运气真是不错。竟然见到了兵马俑展览的两位主要负责人 -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的副主任,这次展览会的创立者和全权代表白珍女士(Jane Portal),以及兵马俑展览场馆的负责人木下宏美小姐
(Hiromi Kinoshita)。

因为展览才刚刚开始,白珍女士和宏美小姐的每天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但是当他们知道我要为中国报刊介绍兵马俑在大英博物馆的盛况时,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对我是有问必答。

几年之前,白女士曾陪同大英博物馆馆长跟随当时的布莱尔首相访华,在这期间,同温家宝总理讨论了中英文化的交流事务,并签订了中英文化交流的战略备忘录。这次中国兵马俑能如期来英国展出就是这个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宏美小姐出生在香港,曾是牛津大学中国考古专业的博士生,这一次就由她来负责具体的展品管理。她告诉我,这些价值连城的展品从西安运到伦敦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当中英双方将展品一一落实以后,两国的专家经过研究和协商,最后拟定出了一个万无一失的运输方案。在中方人员对所有的展品进行了认真而仔细的包装以后,先用货柜车从陆路运至北京。接着,又动用了三架民航机和一架货柜运输机,才将全部展品安全快速地运到了目的地。根据空中管理条例,其中货柜运输机先将展品卸在阿姆斯特丹的空港,然后再用货柜车经陆路,过英吉利海峡才到达大英博物馆的。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中英双方一直都有人员亲自押送。这些展品先后於八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和十八日夜间被悄悄地送进了博物馆的大门。

听着宏美小姐将运输过程描绘得如此有声有色,就像在说一个惊险故事。我的疑问和好奇心又来了,不禁问道:“既然这些展品这么贵重,需不需要投保呢?如果投保的话,价值是多少呢?” “这些展品在展出的过程中,又是如何保证绝对安全,并且不会受损呢?”宏美小姐笑了,“政府啊”。一开始我还以为她开玩笑呢,经过解释,我才明白,这么贵重的物品,又是属于中英文化交流项目,最好的保驾只能是政府。

为了解除我最关心的展品安全性的疑问,宏美小姐向我耐心地解释了大英博物馆的安全措施。平时大英博物馆就一直遵循着一套非常严格的安全规则。博物馆里的所有职工,每天下班,是不能私自留在馆里的,必须将办公室的钥匙交到保管室,等上班时再凭工作证领回来。若有特殊情况,必须加班的话,事先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加班的地点要固定,以便使该区域的报警系统暂时关闭。馆里每个职工的权益也因工种有所区别。说到这里,宏美小姐叫我注意挂在她头颈上的工作证,我一眼就发现,她的工作证上有一条红色的斜杠是其他人的证件所没有的。她告诉我,要进出中国兵马俑展厅,必须向保卫人员出示这种特殊的工作证才行。此外整个展厅除了进出口以外,是全封闭的。加上展厅的内部和外围也都安装了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警报器。所以展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至于如何保证所有的展品在展出期间不受损害,中英专家也早就达成共识。首先,展厅里的灯光、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控制。除了兵马俑以外,其它展品全安上了玻璃罩。另外展馆对参观的人数也作了控制,参观券务必通过网上和电话预订,为了照顾外地的游客和特殊人群,每天,博物馆只提供五百张参观券门售,售完即止。参观时,展馆严格地坚持每十分钟只放进六十六个人的流程规则,决不打破。

听到这么一个奇怪的控制人流的措施,我的好奇心又上来了:“这样一来,博物馆如何才能满足越来越多民众的实际需求呢?”“这个不要担心,在必要时,展厅会延长开放时间的。”宏美小姐打消了我的担忧。

白女士曾经在北京大学学习中国考古,宏美的专业也是中国考古,他们两个人都能说一些中国话,因此我们之间的谈话采用的是中英混合语言。这样的的沟通反而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谈话变得如鱼得水,丝毫没有障碍。

因为办公室里不时地有电话进来,我明白她们很忙,不好意思长久地打扰她们,就趁白女士接电话的功夫,提出告辞。白女士让我等一会儿,放下电话以后,亲自和宏美小姐将我带到展厅,同门口的保安打了招呼,让宏美小姐将我带了进去。

当我穿过熙熙攘攘的入口处,顺着环形走廊,进入展厅时,只见大厅四周的圆形墙壁上闪烁着秦皇陵的地形图、兵马俑以及其它各类出土文物,这些黑白的投影图像,在这半明半暗的展厅里,仿佛一下子将我拉回到二千多年之前的中国。而且在展示版上,中国文字也随处可见,更让我觉得晃惑,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身处异国的展览馆里。

展厅虽然不大,由于采用了回廊布置方式,容量倒也十分到位,从而把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生前如何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以及他死后,后人发现的他留下的稀世珍宝阐述的有条有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参观者完全可以通过这次展出,来感受中国的这一段辉煌场景和历史。

在参观过程中,当一件件出土的铜器、刻有龙腾的秦砖、货币和度量衡的器皿出现在我的眼皮底下时,对早已熟悉这段历史的我来说,还是再一次被震惊了。同时我还饶有兴趣地仔细察看了一组泥塑,有近百个小泥人形象地向我讲述了兵马俑在当时的制作全过程,十分受益。

让我更加吃惊的是当我站在全彩的兵俑玻璃橱窗面前的时候。这是一尊坐着的彩色兵俑。其上身穿的盔甲是棕色的,盔甲上布满了白色的铆钉,铆钉的装饰加强了盔甲的金属质地。盔甲里面露出了绛红的战袍,领子上还镶有几对红色的细长钮扣,在领口和袖口上,是粉绿色的镶边。长长的黑色头发中间还箍了一条浅棕色的头巾,完全是一派典型的古代男人的装扮。瞧着这么一个艳丽的男人,我简直要怀疑,这还是不是一个军人。据说,这尊兵俑是特地从德国博物馆请来的复制品。其目的是要告诉参观者,平时人们能见到的兵马俑,出土前并不是灰不溜秋的泥土颜色,而是五彩的,可惜它们一旦见到天日,美丽的色彩很快就荡然无存了。

当然在兵马俑展厅里,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有机会超近距离地看到了兵马俑真品。我虽然曾经到过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见到过比这里多得多的兵马俑实物,但是在那里,我却只能远远地瞧着,所能体会的是气势,如今这些俑就站在我的面前,伸手可及,形象一点的说来,可以看到眼珠子、鼻孔,哪怕他们如果脸上长有皱纹,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在这些兵俑里,没有一个姿态,表情和服装是雷同的,虽然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是仔细辨认,发现个个栩栩如生,越看越有味道。

这些兵马俑的布阵只是被矮矮的木栅栏围成一圈,布阵的正面站着七个士兵,其中一个士兵贴靠着一匹马,看来这匹战马应该属于他的。在布阵的后半部,停着一辆四马青铜车,这是一件复制品。是供秦始皇在极乐世界里出巡时坐的。我沿着布阵绕了一圈,任何时候都可以停下来,与他们其中的一位对视一番。我周围所有的参观者,都非常认真,我可以时时听见悄悄的对话,那是赞叹、那是惊讶。作为一位中国人,此时此地,有一种自豪的冲动,在我的头顶冉冉升起。

在兵马俑布阵的后边,还有一个小布阵,那儿排列着四尊人像,两尊是杂技艺人,两尊是地方官吏。即使不作解释,你也能从他们的服饰、表情和姿态上分辨得出来。

更绝的是被罩在玻璃框里的音乐艺人与鹤同乐的场景,那两个艺人,那种专注的神情,犹如舞台上的演出。

就在展览接近尾声的时候,参观者眼前出现了秦始皇长眠的山头墓地-骊山的大幅实景图。
公元前二百十年,秦始皇驾崩,享年四十九岁。他在十三岁当上皇帝以后不久,就动用了七十多万民工,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为自己准备永久的安息之地。因为他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富贵荣华、应有尽有、雄霸一方。

展厅的最后部分还引用了中国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关秦始皇长眠之地的一段话:“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今天的考古学家已经采用科学的手段测出秦皇墓地所在的骊山脚下的水银含量大大超过其周围的土壤。但是,秦皇陵里究竟藏有什么样宝藏?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秦始皇为自己建造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埋葬了太多的秘密。

如今,这些秘密正在慢慢地被一点点揭开,但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最好让秦始皇仍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不要去随便打扰他的长眠。

展览会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当我离开展厅时,忽然想起了不久前英国BBC2电视台放送的《中国兵马俑在英国》的特别节目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主持人将兵马俑在英国的展览场所 – 博物馆的阅览室称之为“墓式建筑(Tomb Shape)”,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今天,我们每一个参观者不就是仿佛置身在秦始皇的陵墓里,寻踪他留下的瑰宝以及他对后人的贡献吗。



大英博物馆的正门


中国兵马俑的展厅就设在博物馆中心的阅览室内


门售参观券每日只有500张,那是为了限制馆内参观的人数


这个柜台放满了各种文字的介绍小册子


作者与展览会的负责人合影
左边:木下宏美小姐(Hiromi Kinoshita),中间:白珍女士(Jane Porta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