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日坦克工业50年发展对比与反思 zt

(2006-08-22 16:25:53) 下一个
中日坦克工业50年发展对比与反思   转自:军事力量 作者:挥戈   50年前,中日两国几乎是同时在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坦克工业,并在以后的岁月中相续开发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代主力坦克。重新翻阅这段历史,在对多种相关的资料加以汇总后,可以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两个不同地域国家间,在同一领域的技术发展中是如何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去开发展具有自己特色坦克工业的。   中日两国第一代坦克发展的比较   T-54A的引进和59式坦克的生产   在朝鲜战场上,只有使用过几天日式和美式坦克“经验”(其实说是经验都非常勉强)的新中国装甲兵在接装组建仅3个月后,凭借手中装备的当时较为先进的T-34/85中型坦克和ИС-2重型坦克,在异国的土地挡住了美军装甲力量的攻击。挟抗美援朝的余威,中国陆军自50年代中期开始谋划迈向装甲机械化的进程,继已经具备了简单维修T-34/85和ИС-2"斯大林"等坦克以及自行火炮的的基础上,T-54A坦克的引进和仿制生产让中国首次获得了生产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的能力。和日本不同,由于新生的中国几乎找不到拥有制造坦克装甲车辆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拜苏联为“老师”,让“老师”手把手的传授自己制造坦克的能力成为中国唯一的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50年代中后期,包头重型机械厂(也称作617厂)的建成和投产意味着中国终于具备了自己的坦克制造能力。1956年9月,第一台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1958年底,首批仿制的T-54A(59式)中型坦克的下线标志着中国不能制造坦克的历史已经终结。1959年,小批量59式坦克参加了国庆十周年阅兵式,它同时也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装甲部队拥有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好景不长,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了中苏联盟的破裂,而师生分道扬镳的结果导致中国的主要国防工业几乎全部陷于瘫痪状态。这个经历了太多苦难的不屈的民族咬紧牙关,凭借自己的智慧继续艰难地摸索着强兵之路。由于苏联人撤走了在中国工作的坦克专家,并撕毁了供应厚装甲板和镍铬材料的合同,59坦克的大批量生产也由于缺乏原需苏方提供的钢材而中断。这就迫使中国人下决心自己研制厚装甲板,传统的装甲钢生产需要大量的镍铬等金属材料,但当时中国基本上不生产镍铬材料,而1辆坦克要耗用近1吨镍,硕大的难题摆在了中国人面前,如果进口镍,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当时的财力根本无法承受;况且,镍在国际上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其使用和出口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可路在哪呢?迷茫之际,地质人员在包头地区发现了稀土元素矿产资源,生产坦克的617厂的科技人员根据以往见到的国外报道的稀土钢资料,建议用稀土代替镍铬,研制稀土装甲板和不用镍铬的炮塔钢,先做三五台份进行实验。这项建议得到了装甲兵和五机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国防科工委主任聂荣臻元帅知道后说,先做30台份送到福建前线进行抗弹试验。装甲兵也表示准备购买样车进行试验,这使科技人员受到很大鼓舞。后来,五机部52所和鞍钢分别展开了稀土炮钢和稀土厚装甲板的研制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研究成功了无镍铬炮塔钢(601型铸造装甲钢)和稀土厚装甲板(603型轧制装甲钢板)。   经靶板穿甲试验,两种装甲钢均达到了镍铬装甲钢的质量水平,中国的第一代装甲钢自此诞生。在此基础上,59式坦克的制造全部实现了国产化,1963年该坦克正式投入大批量生产。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甲钢的质量,1966年起,五机部和冶金部共同组织进行新一代铸造装甲钢的研制。他们采用低钼加铜的技术方案,经过5年努力,研制出了性能较好的623装甲钢用于取代601装甲钢。与601钢相比,623钢中钼的含量减少了二分之一,低温韧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随后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定型了601A、622型铸造钢和610、611中、厚型轧制装甲钢,初步形成了中国厚壁坦克装甲钢系列。另外,中国还开发研制了用于轻型装甲车辆的615和616薄型轧制装甲钢。由于其详细内容不属本文范畴,在此不在加笔。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看,中国人要感谢赫鲁晓夫,如果不是被逼急了,我们也不会绞尽脑汁去钻,这下可好,许多可能本不该由我们过早发明的东西硬是给提前逼出来了。   1963年,装甲兵提出在59式坦克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中型坦克的要求。经组织论证后,在1964年,由五机部60所、617厂负责,展开了中国新型第一代中型坦克(以下简称新一代)的自行研制工作。后因"文革"的干扰,进展速度缓慢,直到1968年才完成了总体论证以及车体和部分零部件的设计试验工作。1969年,新一代坦克被列为反坦克武器重点研制项目,由617厂等2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会战组,再次进行总体论证,并在研制过程中应用了一些当时的新技术,使得新型一代坦克在火力、火控、夜视、观瞄以及机动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1970年,新一代坦克的样车问世,在经过局部修改设计后于1974年设计定型,命名为69式中型坦克。该坦克采用新型的100毫米滑膛坦克炮,配以脱壳穿甲弹、破甲弹、高爆榴弹等新型弹种,增强了坦克攻击能力。为了提高射击精度,研制配备了双向稳定器和激光测距机,极大地提高了首发命中率。为了提高机动性能,616厂和70研究所在59式坦克12150L型柴油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型设计。在研制中,创造性地应用了深"ω"型燃烧室,在总体结构方面,加大了喷油泵柱塞直径;上、下曲轴箱改为带水腔冷却结构,并加强了传动系的轴类和齿轮零件的强度;攻克了液力耦合器存在的技术难点,从而使发动机的功率由520马力提升到了580马力。该发动机于1974年定型,命名为12150L-7型柴油机。为了提高夜战能力,还为坦克装备了炮长红外瞄准镜、车长红外夜视仪等新型观瞄仪器。作为自己独立研制的第一代坦克,69式坦克为中国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坦克于1979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客观地讲,在性能上早期的69式坦克只相当于苏军T-55坦克的水平,整体性能略低于T-62坦克。由于和59式坦克相比,性能没有质的提高,只有一个团的69式坦克小批量装备部队(于80年代全部退役),然后,工业部门将其列入外贸坦克清单,并相继在其基础上发展了数种改型坦克用于出口。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研制一种在性能上与59式坦克高不了哪去的坦克居然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呢?笔者以为,当年苏联人只是交给了我们如何去制造(确切地讲是仿造)坦克,至于这种坦克为什么要这么造?“老师”还没来得急完全教会学生就和学生翻脸了。加之“老师”授业时暗地里留了一手(这一点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因此,学生要想真正地掌握坦克的制造技术并具有独自开发坦克的能力,就得需要通过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检验摸索和充实自己,而这一过程可能是坎坷和漫长的。另外,“文革”的干扰因素也是导致69坦克进程拖延的一个主要原因,正可谓是“内忧外患”。69式坦克研制成功的意义在于,中国人通过该坦克的实践终于掌握了独立开发坦克的能力。同时,以69式坦克为基础展开的第二代坦克的研发指明了走具有中国特色装甲技术发展之路的前进方向。有一点很有意思,尽管69式坦克没有得到中国陆军的青睐,但是80年代中期,69坦克的外贸型却大放异彩,据国外统计,仅销往中东的69-II系列坦克就达到了2600辆之多。 重整军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8日,美军陆续进驻日本,开始了对日军的单独占领。为了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美对日本推行了非军事化政策。遣散了740万日军,销毁了大量武器弹药。取缔了大本营、军令部、参谋本部、海军省、陆军省等军事中枢机构,废除了兵役法、国防保安法、国防总动员法等军事法律以及战时经济控制法令。取缔秘密警察,解散了在乡军人会等军国主义团体,逮捕战犯,清除军国主义分子,禁止一切军工生产,力求使日本成为“手无寸铁”的国家。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苏对立逐渐表面化,世界进入东西方冷战时代。中国革命的胜利,打破了美国企图独霸中国、并通过控制中国达到称霸亚洲的美梦。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作用突出起来,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开始发生变化,由非军事化政策变为使日本成为美国“远东兵工厂”的政策,并准备重新武装日本。1950年1月1日,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发表了一份“告日本国民书”,声称“《日本国宪法》不意味着自卫权的放弃。”暗示将允许日本重新武装。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先后于26、30日下令美军出兵干涉,从此大批驻日美军调往朝鲜战场,当时驻日美军已不足一个师,为填补空缺,使日本成为美军的兵站基地,维持日本的国内治安,美国决定加强日本的治安体系。7月8日麦克阿瑟向日本首相吉田茂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日本警察力量的信件》,指令日本在50天内,建立一支7.5万人的警察部队,增加8000名海上保安厅人员,从而拉开了日本重整军备的序幕。1951年9月8日,日美两国缔结“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从而建立了日美安全保障体系。8月1日,保安厅正式成立,日本首相吉田茂兼任保安厅长官。1954年3月8日,《日美相互防御援助协定》签订。日本政府允许“对发展和保持本国及自由世界的防卫力量做出贡献”。据此,1954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简称“防卫二法”)7月1日,保安厅改为防卫厅,保安队和警察队改为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防卫二法彻底改变了保安部队及“警察后备力量的性质”,明确规定自卫队的任务是“保卫国家的和平、独立与安全,使其不受直接或间接侵略”。对“防卫(军事行动)”也作了新规定。自此,变相重整军备的日军加紧了国产化武器系统的研发和装备。   61式坦克的研发   1954年,日本刚组建自卫队时,美国提供了一大批曾在二战中使用过的旧式坦克装甲车辆,包括470辆M24"霞飞”轻型坦克和360辆M4“谢尔曼”中型坦克。由于这些坦克技术性能落后,部件补给困难、.作不便,因此陆上自卫队发出了开发国产坦克以更换这些坦克的迫切呼声。当年年底,防卫厅技术本部开始了本国战后第一代新型坦克的设计工作。次年,日本防卫厅根据武器装备国产化、现代化计划的需要,正式决定研制国产坦克。当时,防卫厅对战后首次发展坦克的困难和有利条件进行了充分地评估。例如,尽管日本战后没有独立的坦克工业,同时还存在着经费不足等问题,但是日本在朝鲜战争期间通过维修和拆修美军的M46、M47等坦克中掌握了一定的坦克技术,加之战前本国曾有研制、制造坦克的基础以及拥有一批制造坦克装甲车辆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日本防卫厅对发展国产坦克的信心是充足的。防卫厅对战后国产坦克的性能要求是必须能够适应日本本土作战,必须要能够与苏制的T-54/55坦克相匹敌。研制的国产坦克称之为STA(意为“日本第一代国产坦克样车”),因STA的研制时间紧迫,故部件的研制与样车的研制是同时进行的。技术研究本部根据STA的设计方案,按实际尺寸于1955年10月先制成了木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技术研究本部与三菱重工协作,从1955年12月开始到1960年1月,先后进行了两次整车试制。其中,1956年完成了STA1型样车,1957年完成了STA2型样车。这两种车均采用了铸造炮塔、扭杆式悬挂、液力变矩器和新型转向装置等,并进行了对比试验。以试验数据为基础,1960年1月,厂方又进行了第二次试制,试制出了STA3和STA4两辆样车,试验以后,于1960年4月7日交付防卫厅进行各种试验和改进,两次试制共制造出STA1、STA2、STA3、STA4等4辆样车并进行了技术与使用试验。在正式定型前,又对第二次整车试制的STA3和STA4两辆样车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最终于1961年4月正式定型,命名为61式坦克。该坦克在1962年度正式装备,最初优先装备一部分陆上自卫队直属部队以及北海道部队。到1975年2月,13年间总共生产了560辆(一说是559辆)。伴随日本第二代坦克74式的不断入役,自1984年12月开始,61式坦克开始逐渐退出现役。该坦克的研制总经费按照1962年货币值计算约为5亿日元,每辆坦克的价格约为7,000万日元。   61式坦克和59式坦克的技术特点比较   拿61式和59式坦克相比,其技性能反差就如同现在拿日本的74式坦克与俄式T-90坦克相比一样。周所周知,59式就是中国产的T-54A,而T-54/55坦克是苏军战后装备的第一代主力坦克,作为20世纪50年代最杰出的坦克,T-54/54先后销往近50个国家和地区,总产量达50,000余辆,直到1981年,前苏联的鄂木斯克坦克厂(Ом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仍在生产T-55坦克,而当时其后续者T-62坦克早已停产。作为苏式坦克的经典之作,到现在仍有许多国家在对T-54/55坦克系列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其变型家族已经非常庞大,并仍在扩展。而与其同代的坦克基本上现在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了。   即便是保守估计,世界范围内的T-54/55坦克到2010年以前仍不会完全退出现役,其最新改型可能将服役期限延长至2020年左右,届时将和AK-47一道共创武器发展史上的传奇。而作为T-54/55的分支,中国59式坦克系列将会为这笔传奇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严格的讲,61式坦克其实可以说是M47坦克的缩小版或简化版,对照两者的性能对比表,无论在火力、防护力还是机动性上,61式坦克均无法与59式坦克相抗衡。到1975年9月74式坦克装备部队之前的十几年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中国装甲力量的优势对于日军而言是无可比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烈地反差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两国装甲兵组建的起点和定位所决定的。在组建自己的装甲力量时,中国人的脑子里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苏军模式的装甲作战理论的灌输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一开始从装备的选择到对有针对性目标的作战模式基本上都是“老师”注入给学生的,而“老师”的经验均是取自当年和西方最强大的装甲力量作战时的切身体会。中国地域的辽阔性又决定了其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装甲力量,在这一点上,“老师”开始的时候就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恒心和毅力。当“老师”摔开手的时候,失去依托的学生在迈开独立的步伐时虽然有些踉跄,但是在其蹒跚的步伐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对手,他们所看到的是世界上第三大装甲力量的崛起。曾经在中国大陆上驰骋、撒野的日军装甲兵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20年后,中国的装甲力量会发展到令其无法望其项背的地步。当获准重整军备后,其强烈的自尊心促使其竭尽全力、不惜代价的发展国产化装备。在61式坦克开始研制之时,日本完全可以选择美制的M48坦克,但是日本人仍旧选择了走自行研发的道路。纵观日本自卫队三军装备的发展不难看出,只要自己具备研发的可能性,日本人就一定会选择走装备国产化的路子,除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解决不了技术难题,否则日本人是不会放弃的。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日本走的路子基本上是大致相同的。61式坦克研制成功的最大意义,是揭开了日本坦克发展国产化的序幕。尽管,研制之初,日本人还是比较重视坦克的技术指标的,但其精力很快被狂热的国产化思绪摆弄得迷失了方向,等冷静的凉风使高烧的脑袋降温之后,日本人才清醒地意识到61式坦克与世界级坦克拉开了技术差距。其实,比较中、日两国发展坦克出发点就再明白不过了,如前所述,中国一开始就以苏军的装甲作战理论为依据,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后,再展开适合于自己的主战装备的研发之路。   其装甲目标的锁定对象开始是美军最先进的M48和M60,后来被逼无奈不得不将“老师”最先进的T-62也锁定了进去(69式坦克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之一)。所以,中国装甲技术平台的选择,一开始就是相当高的。反观日本的61式坦克,一方面,战败后的自卑感加之岛国狭隘的防御观念束缚了其装甲力量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在自卑感变生出的自我感驱使下,完全国产化的迫切性凌驾于战技指标之上,这样一来,两国战后第一代坦克的发展从一开始日本就已经棋输一着。   中国二代系列坦克的开发   20世纪60年代,正是战后第二代坦克发展的顶峰时期,许多国家的第二代坦克相继问世,并将以往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优点集于一身,推动了坦克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在69坦克的研发基本告一段落之后,1967年4月,中国开始对新型第二代坦克的战技指标进行论证,当时的科研人员也许并没有想到,在整个二代坦克的发展过程中,前前后后居然让两代科技人员消耗了近三十年的春秋。纵观二代坦克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先期样车系列、定型车系列和外贸车系列三条线,这三条线又相互穿插、互为基础,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车辆体系。   先期样车系列(以下称为前二代)由于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存在不少问题,最终均未能定型,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第三代坦克的前期预研样车。定型车系列由69式坦克改进而成,于80年代末装备部队。外贸车系列则由定型车改进而成,有些还大量吸收了前二代样车和第三代坦克的技术,其中85IIAP坦克大量出口,后又改进成96式坦克装备中国军队。可以说中国第二代坦克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坦克发展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曲折的,因此对中国今后装甲车辆的发展也最具有借鉴意义。   仔细分析中国二代坦克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挫折、无奈、经验及教训。如在前二代坦克的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没有考虑中国当时现有的工业基础和设计能力,过多的追求高新技术于一身。在前二代坦克系列中的第一台样车上(122中型坦克),就采用了许多当时的高新技术:120毫米火炮、液力传动装置、液压.纵装置和液气式悬挂装置等。从设计者的构思来看,该坦克是中国融合先进坦克设计技术摆脱苏联模式的一次尝试(没办法,当时来自“老师”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技术指标提得很高,反应出中国要在坦克车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愿望,但由于脱离了本国的实际工业基础和设计能力,导致许多部件过不了关,最后不得不终止研制,耽误了二代坦克发展近4年的时间。后来发现,即便是在其基础上降低了技术指标的样车仍就超出了当时中国具备的技术水平,当无情的结果再次宣告了失败之后,时间又消逝了约4年。由此可见,不考虑国情,一味追求过高的高新技术,不但不能加快,反而耽搁了坦克车辆的发展,恰得其反地拉大了中国装甲车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文革”中,由于整个装甲兵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初步形成的装甲作战理论和装备发展体系近乎土崩瓦解,导致刚刚步入正轨的中国坦克发展基本上陷入了停顿状态。这造成中国装甲兵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由60年代初的5年左右逐渐拉到了70年代初的10年左右,尽管"文革"中,中国也曾经尝试过进行新型坦克(包括前二代)的研制工作,但受各种因素的阻扰,几次冲击均以失败告终。好不容易组建的设计队伍被肢解的破碎淋漓,当“文革”的浩劫结束之际,中国坦克的技术水平基本上仍踏步不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了几乎整整20年70年代末,和西方关系的缓和使闭塞了多年的中国人有机会去了解一个全新的世界,当许多人已经将中国看做北约第17国预选国的时候,西方的装甲兵作战理念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技术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随之,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被引进到中国,无意间中国成为东西方坦克技术的交汇点,而交汇成果推动了中国坦克技术的进步。但是这些成果同样需要时间去消化和验证,后续二代坦克的开发就是在原有的坦克设计基础上结合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的又一次尝试,可这时,时间已经到了80年代初,也就是说当世界各坦克生产大国正致力于发展战后第三代坦克的时候,中国才重新拾起搁置多年的第二代坦克系列的研发工作。   中国第二代坦克的基型车--80式坦克是在69式坦克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坦克技术(如105毫米线膛炮、简易火控等)用了8年的时间改进而成的,后来在其基础上开发了两个分支:一支是以80-1/88、88B、88A式坦克为代表的部队定型车;一支是以80-II、85-II、85IIM/AP式坦克为代表的外贸车。在这两个分支之间,发生了很有趣的问题,这就是外贸车的发展高于定型车,反过来将外贸车又改进为定型车装备给部队。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外贸车在发展中的灵活性掌握得要比定型车好得多,只要客户需要,可以为了安装先进的火力系统、动力系统而改变车体尺寸,而不是为了保证车体尺寸而改变火炮和发动机的尺寸。反过来,定型车由于在发展中受僵化的体制制约,设计人员的创造性被禁锢在上级的指令中,造成定型车的发展缺少活力。如果这种机制不能进行调整,将极大的限制定型车性能指标的提高。在研发二代坦克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充分吸收已有车辆的成熟技术,做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该坦克采用直齿式传动箱、定轴变速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直对单齿轮减速器、扭杆式悬挂等大量的成熟技术,虽然技术层次相对较低,但解决了中国二代坦克发展的急需。同时,该坦克还采用了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90年代以后又全部改成稳像式火控系统)、液压助力式.纵装置、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等新技术,使二代坦克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比中国第一代坦克有了本质的提高,基本上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回顾中国坦克研发中走过的路,不难看出这样的问题,即使某方案因特殊情况被放弃,但在研发过程中总会有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后继者往往要么忽视前者的劳动成果,要么为保官位不敢冒险,造成许多的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珍贵经验伴随时间的消移而荒废。例如,在被放弃的前二代坦克的研制过程中,有许多新技术因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而过不了关就舍弃了。其中,有一些可大幅提高车辆性能的技术如:液力传动和液气悬挂等,这些技术已经研制了很长时间,里面有许多科研人员的心血和经验积累。对于这样的技术,放弃了非常可惜,但由于整个前二代坦克已经被束之高阁,相关的技术也随着人员和经费的裁减而被抛弃,好不容易积累的阶段成果付之东流。形成强烈对照的是,炮兵的某型自行火炮的液气悬挂也一直不过关,影响到了整车定型,可是技术人员并没有放弃对该技术的攻关,该车大量装备部队后,液汽悬挂装置才最终研制成功,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该自行火炮的性能。   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二代坦克系列中的85IIAP就是充分吸收已有车辆的成熟技术、利用二代坦克底盘和三代坦克火力技术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该坦克不但大量出口,而且还在其基础上改进为96式主战坦克成建制大批量装备中国的装甲部队(据外电报道,中国正在以每年2个装甲团的速度换装96改型主战坦克),通过96式坦克自身的不断完善,其已经具备了世界第三代坦克的特征,该坦克及其改型的入役使中国部分装甲部队的装备水平已经接近美军90年代初期的水平。   日本74式坦克的发展   在61式坦克批量生产之后,日本人不是着手改进已采用的坦克,而是借鉴欧洲国家的坦克研制一种全新的坦克。因为他们懂得,61式坦克的结构部件没有提高战斗效能的潜力了,而且其火力也比较弱,因此在研制74式坦克时,他们注意了这方面的改进,并在设计中参考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先进工艺技术。   作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主战坦克,74式坦克是战后日本设计的第二代坦克,其研制年代始于1964年。1964年至1967年期间,研制部门制造了一些试验台架车用于试验。1967年完成了部件研制任务后,开始正式研制样车,样车被命名为STB(意为“第二代国产坦克样车”)。在拟定基本计划之前,还就一些装备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一方面认为要采用先进主战坦克不可缺少的设备,即安装多种燃料发动机、安装用以提高射击精度的激光测距仪和火炮稳定器等。另一方面认为,要采用原打算用于61式坦克上,后因各种原因放弃了的机构和设备;再就是要安装火炮的自动装填机构和同心驻退复进机等。进行上述研究中,最重要且可作为STB特征的是使液气悬挂装置实用化。采用它的最大理由在于该系统可更有效的提高火炮的俯仰角,不仅借助于炮架,而且还可通过变换车姿来实现。要知道,液气式悬挂当时虽然被瑞典的S坦克和美国的、西德共同研制的MBT-70所采用,但是对于日本而言,在还没有了解到液气悬挂的实际使用效果之前就加以采用,可说是极为冒险的大胆尝试。   这样,从挑选必要设备和装备中开始了STB的研制工作。1965年,开始试制火炮稳定装置、自动装弹机、液气式悬挂装置以及新型的柴油发动机等;为供试验用,日本从英国维克斯公司进口了L7系列的51倍口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预定采用后在日本国内生产。同年,作为以前研究工作的总结,进行了对STB坦克基本结构的方案设计。此项工作是STB坦克基本指标的设想,即对该坦克性能的基本要求。最终的STB坦克指标要求达到了可与其他国家准备于70年代投入使用的坦克相匹敌的水平。1968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两次整车试制。第一次整车试制制造了2辆样车,1969年6月试制出了STB1,1969年7月试制出了STB2,其中STB1安装了英国的L7A1型105毫米线膛炮并且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在1971年2月以前,2辆样车进行了机动性、火力、防护性、潜渡、寒区和热带等广泛的技术与使用试验。STB1和STB2的车体由装甲钢板焊接而成,炮塔是用均质钢整体铸造成的,呈扁平状,防弹外形有了明显的提高。坦克的全重为38吨,装有三菱10ZF柴油发动机和M75A行星式同轴变速转向机构,最大功率750马力/2,200转/分,最大速度为50千米/小时。发动机的燃料为标准柴油、轻质汽油和JP-4航空煤油。该坦克的变速转向机构与61式坦克不同,紧靠在发动机后部,是后轮驱动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传递损失,而且对于控制战斗部分的高度和全车高度都是有利的。   按照最初的计划,采用液气悬挂装置主要是为了增大火炮俯仰角。但是,此装置的采用,不仅增大了火炮的俯仰角,而且对于可以通过降低车高而转换成的变相防护、对于在斜坡上的射击精度、对于通过水网稻田的行驶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第一次整车试制的基础上,又于1970年11月至1971年11月的1年内改进试制成STB3~STB6共4辆样车。与首批试验样车相比,第二次试验样车的主要变化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与首批试验样车区别是:由于所装部件的减少和简化,战斗全重降至37.6吨;最大速度增加到53千米/小时;出于降低成本、简化结构和提高可靠性的考虑,在这些样车上不再安装自动装弹机。从1971年12月到1973年2月,4辆样车分别进行了与STB1和STB2大致相同的技术和使用试验。此外,还进行了射击及维修保养试验。试验结果基本达到了战技性能要求。在正式定型之前,又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最后该坦克于1974年9月定型,正式命名为74式坦克。该坦克的研制总费用约25亿日元1975年9月陆上自卫队开始接受首批生产型车,截止到1990年停产前,总共生产了870辆。按照1984年度的币值计算,每辆74式坦克的价格约为3.76亿日元。该坦克除火炮是按照英国专利由日本制造以及配用的脱壳穿甲弹按英国专利特许生产外,其余所有部件均由日本自行研制和制造。日本防卫厅从1990年度开始正式对该坦克进行现代化改进,最终计划将所有870辆74式坦克进行现代化改装。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