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探访“中国大洋科考第一船”zt

(2008-01-15 05:14:54) 下一个
探访“中国大洋科考第一船”

2007年08月11日 新华网


新华网香港8月11日电(记者 李薇薇 孙浩)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首次访问香港,向香港市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是一艘怎样的船?配备的设施和装备如何?新华社记者在“大洋一号”泊靠香港期间第一时间登船,探寻这艘”中国大洋科考第一船”的奥秘。

原产前苏联,上亿元改造

“大洋一号”——104.5米长、16米宽,排水量5600吨的白色巨轮,是中国迄今最现代化的一艘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具备无限海区航行能力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条件,可以承担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大洋一号”船长甄松刚介绍说,“‘大洋一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此船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2001年,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国大洋资源调查任务,“大洋一号”在上海进行了历时近一年的“精心打造”。2002年12月,“大洋一号”全面完成船舶以及调查设备的“现代化改装工程”,共投入资金上亿元。

改装后的“大洋一号”已经成为一艘具备国际先进水平,面向海内外开放的海洋调查与深海设备试验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

自主研发设备广泛应用

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化学和生物实验室、水文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为实现科考与研究的结合,船上共设有10个实验室。

在“大洋一号”上,中国自主研发的设备被广泛应用,在大洋科学考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中,这些设备被实践证明稳定可靠,效果良好。”中国大洋科考的首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告诉记者。

“大洋一号”的一批仪器设备均为世界先进水平:

“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号称“千里眼”,可以实时将6000米深水下的海底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矿物样品或保真采集海底水样。

“测深侧扫声呐”犹如“顺风耳”,可以监听海洋中所有异常的声音,并可利用声波回声定位得到海底地形、地貌的电子地图。

“深海异常环境探测系统”不仅可以探测收集海底温度、盐度、酸度以及浊度等信息,还可以“嗅”到海底溶解在海水中的气体。

“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在深海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的深海海底工作。

服役12年,战果累累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是目前中国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和大洋科学考察的主要海上作业平台。从1995年处女航至今,已先后执行了9个航次的远洋调查和多个航次的大陆架勘查任务。

特别是在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间,“大洋一号”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实现了中国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使中国大洋工作实现了由单一的太平洋区域考察向三大洋的扩展、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向多种资源综合调查转变的历史性突破。

在刚刚结束的第19航次考察中,“大洋一号”在水深2800米的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使中国跃入世界上发现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少数先进国家行列。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张利民介绍说,中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历时200多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主要考察区域涉及西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的部分海域,海上工作以2005年大洋环球航次的成果为基础,以海底热液系统的资源探查及相关的科学与环境调查为主要任务。

“本航次的科学家队伍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参与单位多,科考人员多。二是船、队员的结构年轻化,专业水平高。”张利民介绍说,本航次共有海内外15个单位130多人参与海上考察任务,其中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科技人员最多。

首席科学家按不同航段分别由来自不同单位的科学家担任。其中,4位首席科学家陶春辉博士、韩喜球博士、周怀阳博士和马维林博士,年龄均在40岁左右,“大洋一号”船船长甄松刚也只有39岁。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