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专家访谈:中国军力究竟几何 剖析解放军何处着眼 zt

(2008-01-15 05:41:33) 下一个
专家访谈:中国军力究竟几何 剖析解放军何处着眼

2008年01月14日 新华网


我新型驱护舰编队进行“纵向”、“双横向”补给 [资料图片]


解放军自行反坦克炮实弹射击[资料图片]


编者按:向来在西方媒体眼里“强大异常”的中国军队,似乎在一夜间“失去了战斗力”,从“威胁巨大”变得“不堪一击”。

“燃油撑不过15天”、“第三代战机打不了11天”……近来,加拿大《汉和防务》主编平可夫连续在美国合众国际社发表文章,称解放军在对台作战中不能持久。无独有偶,近日亦有美国军事新闻记者发表文章,宣称“解放军还不是一支真正的信息化部队”。

撇开外媒突然唱衰中国军队的背后原因不谈,对于广大军事爱好者来说,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军力问题?在此,新华军事专门连线军事问题专家、《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陈虎先生,为广大网友作一解读——

如何看待中国军力


如今对军事爱好者来说,关于中国军力的信息渠道倒也不算匮乏。最权威的当属官方适时亮相的某些武器装备,以及新装备不断形成战斗力的喜人消息。但这些信息绝对不足以让你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军战斗力。在这一点上,个人的好奇心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战斗力细节被对手掌握,无异于失去战斗力,尤其是面对本来就居于领先地位的对手,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无疑更为有利。

实际上,军事爱好者以至普通公众对我军自身实力的猜测,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心理需求。在国外,各国官方和舆论出于各种目的,对中国军力也有着更加复杂的猜测和好奇。

于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信息需求迅速得到填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军事期刊中令人神往的海外谈中国栏目,到后来的军事论坛,再到今天的军事博客,无论真伪,我军和外军武器装备的性能、数量和战术的比较,研制实力、发展战略和最新进展,信息越来越丰富,以至于某些网站军事频道的首页上,个人生产的非官方消息占据半壁江山。从民间消息我们可以看到轰8、歼14、旅洋级等难辨真伪的所谓新装备,与这些信息相伴的,还有大把言之凿凿的我军装备已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豪迈判断。

从逻辑上说,非官方消息均处在一个荒谬的悖论之中。在军事爱好者对这些话题的辩论中,要加以否定,你也拿不出真实情况。如果要求持论者拿出证据,一般会遇到两种情况:简单的,对方会以不能泄密加以搪塞;复杂的,对方可以展开详细论证,但依据的知识、数据和观点均涉及专业或内部信息,双方均无从考证,结果消息的真伪便取决于气势、神秘感和细节感。正如中国兴盛一时的民间科学家现象一样,问题专业到一定程度,专家却出于职业所限不能或不屑发言,便无人能辩,谁更痴迷,谁便是真理。

第二个使问题复杂化的因素,是媒体吸引眼球的天然动机,尤以网络媒体为盛。今天的网络编辑,已经发展出一门极其见效的题目学功力,至于内文的主次、详略皆可忽略,只要其中含有刺激性的只言片语,必揪出来放大,文不对题已成特色。

第三个因素更加重要一些,西方媒体的一些言论时有夸大中国军力的习惯。最著名者当属美国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的理查德o费席尔先生。最近,国内民间舆论总算逐渐认识到,以费席尔为代表的一些美国智库不断惊呼中国军力日盛,大有为美国加强军事投入,保持持久优势造势之意,在我们一些读者自豪的同时,美国的应对之策也加速出炉。另一路则是最近几年的新秀--俄罗斯《生意人报》。同样,于不时披露中俄军购细节之中,该报也暗含着既希望保持军贸市场,又谨防后来居上的复杂心态。

如此复杂之中,澄清关于中国军力的种种消息已属不能,但略加梳理,还是可以得出一些宏观的思考。比如,以新坦克装甲车辆、舰艇、战机为代表的装备改善步伐不小,训练、指挥控制和电子战,联合作战、精确打击和部署能力,都有进步,但从军事革命的标准来看,仍处在奋力追赶,缩小差距的过程中。真正被寄予改变格局希望的一些手段,诸如弹道导弹打击太平洋中部的某些军事基地、弹道导弹打航母、反卫星武器等所谓超限战或杀手锏,还只是以个别优势提前插入更高层次对抗,是一种潜在威慑,还谈不上赢得这些更高层次对抗的实力和把握。

这类思考不需要技术细节,因为军力从来就不是纯技术因素所决定。在劣势之下寻求有利的战略环境和利益,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现实,并非没有面子的事。相反,在国民之中形成小有进展就沾沾自喜,缺少警醒的习惯,在民间幻想中如此迅速、轻易地取得高技术军事革命的优势,难道不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下危险的盲目乐观吗?

点评:西方媒体在做出这些论断时,都带有“唯武器论”的倾向,似乎装备先进军队就必然强大,反之亦然。但是,中国军队与西方军队存在很大区别。人民解放军在装备极其低劣的情况下,也曾打败过强大的对手,而在武器装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从未威胁或攻击过谁。

所以,无论是夸大还是唱衰,都有失偏颇。一方面,夸大中国军力,渲染“中国威胁论”是没有真正理解威胁的本质:力量大小本身不构成威胁,动机才是威胁的核心;另一方面,唱衰中国军力,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是不理解中国军队的表现:武器从来不是这支军队的核心战斗力所在,解放军的核心战斗力在于英勇无前、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亮剑”精神。

西方媒体评解放军 建大海军增强二炮及太空力量


中国海军首艘071型船坞登陆舰已经进行海试。[资料图片]


“大海军”

《简防》认为,新版国防白皮书提出了解放军海军的战略发展目标是“逐步增大近海作战的防御纵深,提高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在此背景下全力打造“海域禁入”能力。因此,防止美国海军在第二岛链展开军事部署已成为中国海军的发展重点,这也使得解放军海军从一支技术上比较落后的“小海军”,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执行海上控制任务,打赢弱小对手并可对强大对手进行威慑的地区性“大海军”。

《简防》称,中国海军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在过去5年时间里,已有20艘先进的常规和核动力潜艇相继交付中国海军,这也使得海军潜艇总数增加到了55艘。为美国《空军》杂志撰文的防务专家理查德·哈罗兰也持同一观点。

宋级柴电潜艇已成为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主力。《简防》估计,目前共有10艘可携带YJ82反舰导弹宋级潜艇在役。提莫西还援引美国情报官员的消息称,中国正在建造第二艘元级潜艇,该艇将于2010年左右服役。另一种常规潜艇——中国从俄罗斯订购的8艘636型基洛级——已全部交付使用。636型基洛不仅装有SS—N一27的超音速反舰导弹,还配备了线导和尾流自导鱼雷,因此威力更为强大。俄罗斯目前正热衷向中国全力推销其下一代常规潜艇一677阿穆尔级。

《简防》还声称,解放军海军目前正在采购5艘不同类型的核动力和常规潜艇。2艘商级攻击核潜艇和1艘金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即将服役。如今,海上交通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还处于防御真空状态,因此海军分析家们猜测中国海军也可能用商级核潜艇来保卫中国的海上交通线。提莫西认为,对海上交通线的日益重视并且在海上控制方面投入力量表面中国的海洋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是解放军海军由近海防御型的“小海军”向远洋控制型的“大海军”转变的重大标志。

在谈到解放军海军水面舰队时,《简防》认为2艘新近交付解放军海军的956EM型现代II级导弹驱逐舰与上世纪90末的2艘早期现代级相比性能有了大幅提升。目前,中国海军所有的现代级驱逐舰都集中部署在东海舰队。过去两年中国海军也接收了多艘高性能国产水面舰艇,其中包括2艘052C洛阳II级驱逐舰、2艘051C卢州级驱逐舰和3艘054A江凯级护卫舰。卢州级驱逐舰装有一套“顶板”雷达系统和俄制“里夫一M”舰空导弹系统。第三艘江凯级护卫舰装有多套俄制装备,其中包括“顶板”和MR一90“前罩”雷达,而这与前两艘江凯级护卫舰安装国产同类武器形成了鲜明对比。

西方媒体非常关注解放军海军水面主战舰艇数量的增长,《简防》指出,中国海军的舰艇数量近年有较大幅度攀升。《简防》估计解放军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的水面主力舰艇总数约为75艘。此外还有约45艘海岸导弹巡逻艇,50艘中型和重型两栖运输舰。2003—2005年,中国大约建造了27艘两栖舰。《简防》援引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指出,从2005—2006年中国海军两栖部队的舰艇总数扩大了14%。改进型092大型登陆舰和玉海级中型登陆舰如今已经现役。与此同时,2006年12月21日,第一艘071船坞登陆舰也在上海沪东一中华造船厂正式下水。中国也正在与俄罗斯进行谈判,要求购买6—8艘野牛级大型攻击气垫船。野牛级气垫船能够承载3辆主战坦克或10辆装甲运兵车和230名乘员。

美国国防郜的报告指出,解放军“目前似乎一直在研究远程阻断能力,大力发展能够部署到西太地区的航母和远征打击群。”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持续引进精确打击武器系统的举动,会威胁到美国西太地区空军基地、港口和水面舰艇群的安全。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认为解放军海军目前面临着六大核心任务,主要包括海上封锁、攻击海上交通线、导弹对陆攻击、反舰作战、保护中国的海上运输、保卫中国的海军基地。


海军新型054护卫舰与江卫II级护卫舰编队演习[资料图片]


元级核潜艇[资料图片]


中国海军巨浪型导弹[资料图片]


二炮部队一一中国非对称性战略的王牌

西方媒体认为,弹道导弹部队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在未来中国的非对称战略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简防》就援引中国新版国防白皮书的原文——“中国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确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持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来说明它的观点。

解放军二炮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一直都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情报机构关注的焦点。美国情报机构在其2006年底提交的报告中声称,中国以每年100枚的速度在台湾当面的东南沿海地区部署了900枚射程为600英里(约1000公里)的常规导弹。不仅如此,解放军也已开始装备中程常规弹道导弹,打击范围增加到1800英里(近3000公里),即能对美国军舰和基地实施精确打击的射程。除此之外,中国目前也在大力研发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并为其炮兵装备精确打击弹药。

美国《空军》杂志认为,中国已研制出了射程为4350英里(7000公里)的“东风一31”车载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它是中国战略核成慑力量的王牌。在此基础上,中国又推出了东风-31的改良产品——“东风一31A”,其有效射程达6760英里(近11000公里),可覆盖日本、印度和美国的部分地区。中国目前正在研制能够安装在金级核潜艇上的“巨浪一2”型潜射弹道导弹,由于核潜艇具有机动性和隐蔽性,因此“巨浪一2”的威慑力要远远超过中国所拥有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6月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太空领域一一中国新军事变革的核心

中国一直在太空领域积极制定军用和民用发展计划,并将其视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和民族自豪感的主要来源。航天部门如今已经日益成为推动解放军信息战能力提升的科技先锋。《简防》估计,中国正在研发15种类型的卫星,其中包括图象侦察、电子情报侦察卫星;执行绘图、导航和通信等任务的小型或微型卫星;以及反卫星武器。预计,中国将在本世纪头20年里至少需要200颗军用、民用和军民两用卫星。

美国《空军》杂志的防务专家理查德‘哈罗兰认为,解放军发展太空战能力目标是美国。今年1月,美国媒体报道了解放军进行了反卫星试验。哈罗兰认为,这一事件不仅成为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分水岭,而且也透射出中国在太空方面的雄心壮志。在未来中美发生冲突时,中国必将会首先摧毁或削弱美国的卫星系统。

《空军》杂志声称,中国已经全面制定了一项为期5年的太空发展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5点一是提高“长征”火箭的可靠性;二是启动高分辨率地球观测系统三是开发地面遥感系统四是向对地静止轨道发射卫星;五是改进“北斗”导航卫星的性能,并发射新型科技试验卫星。《简防》则认为,雄心勃勃的“月轨飞行探索计划”是中国航天工业当前各项工作的重心,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13年向月球发射一颗无人探测器,因此所需各项技术都极为超前。该计划虽然表面上看是为了满足民用科技发展,但卫星、火箭运载工具和地面支持系统也可用于军事目的,而且解放军也积极参与了月轨计划和“神舟”载人太空飞行计划。中美必然冲突吗?

按照近期美国国防部的估计,中国“将在2010年左右具备击败中等对手的现代化军事实力。”中国的领导人着重强调发展非对称性战略的重要性,谋求在爆发军事冲突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优势。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也反映出了美国对中国的担心,因为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进程虽然已取得巨大进步,但“错误认知必然会引起双方的误判或危机”。

短期来看,美国虽然对中国仍拥有绝对性的军事优势,但是中国的战略新目标以及地区局势的紧张也有可能会引起美方的军事误判,因为亚太地区一个新崛起的强国,必然会与美国的盟友和利益发生冲突。(新浪军事-《国际展望》杂志)

西方评解放军:陆军发展全域机动 空军转向进攻


解放军陆军主战坦克部队集火力攻击[资料图片]


2005年,中国购买34架伊尔一76MD重型运输机和4架伊尔一78加油机扩充运输机部队[资料图片]


《简防》为歼-10下的评语是新一代中国国产战斗机的顶尖之作,性能可与美国F-16升级型媲美 [资料图片]

编者按:2007年是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随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部队,新式军装配发三军,解放军在迈向机械化信息化的道路上实现了阶段性突破。向来关注解放军现代化建没的西方媒体借机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他们不仅继续对解放军正常的装备现代化进行夸大报道,还对中国政府于2006年底公布的旨在加大军事透明度的国防白皮书进行歪曲解读。

《简氏防务周刊》(以下简称《简防》)是西方权威军事期刊,多年来,《简防》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进入2007年,《简防》对中国的报道一改此前对以装备动态为主的报道形式,刊发了提莫西·胡撰写的对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报道。该报道极具煽动性,它将中国正常的国防现代化称之为“大跃进”式的扩军。报道称,2006—2007年,中国一大批新式国产武器相继亮相。这批新式武器的性能与解放军现有装备相比至少要领先一代。其中包括歼一10第四代多用途战斗机、WS一10涡扇发动机和弹道反卫星武器。这些新式武器,特别是反卫星武器系统,验证了中国军用高科技的非凡实力。《简防》还危言耸听的声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不安。

有着美国空军背景的《空军》杂志更是将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与所谓的中国“扩张”联系在·起。为《空军》杂志撰文的理查德·哈罗兰声称,中国希望能够拥有压倒性的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实力,使亚洲各国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首先得到中国的肯定,这实际就是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重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逐步打造出了一支世界级的军队。

  ◎新版《国防白皮书》

2006年12月,中国最新版的国防皮书比以往更为明确的规划出了中国未来的战略目标。白皮书指出,世界正由美国一超主导的单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加大军事投入,加快研发高新武器装备,抢占新的军事制高点”,而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白皮书直言不讳地称,“美国加快调整军事部署,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能力。美日强化军事同盟,推进军事一体化”,而且“日本谋求修改和平宪法和行使集体自卫权,军事外向化趋势明显。”

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依据国家总体规划,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美国国防部认为,在此思想指导下,解放军的军事发展重点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空军的目标是“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海军的目标是“逐步增大近海作战的防御纵深”;陆军的目标是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并以远程机动作战、快速打击和特种作战为重点。

◎动因一一复杂的周边安全环境

2006年,中国新版国防白皮书指出,“台湾当局实行激进‘台独’路线,加紧通过推动所谓‘宪政改造’谋求‘台湾法理独泣’,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台海及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斗争复杂严峻。”西方主流媒体由此认为,周边安全环境历来是中国国家战略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简防》对中国国防白皮书做了进一步解读,他们认为,中国当前的军力建设重点基本都集中在了台湾,必要时中国会动用武力来粉碎台湾任何形式的“台独”举动。对于中国会使用何种模式武力攻台。《简防》认为,导弹攻击结合海军封锁是中国武力攻台最有可能采用的模式。空中打击和两栖登陆是对台作战的第二阶段。《简防》同时也认为解放军武力攻台将很有可能成为引发中美冲突的导火索。原因是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规定,美国有义务“保卫”台湾。美国虽然对其台海作战计划秘而不宣,但美军部署在关岛的重型轰炸机和潜艇,冲绳的各类战机,以及西太平洋的航母在台海爆发危机时最有可能首先做出反应。

尽管中国目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台湾,但中国也在努力强化其空中和海上力量投送能力,将其军事活动范围进一步向“蓝色防线”扩展,以深入到目前美国海、空军所控制的太平洋海域。

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声称,中国一再抱怨,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等国都企图“遏制中国”,因此为了打破包围圈,中国正在逐步扩大其防卫范围。中国的防线正由以往的“第一岛链”向“第二岛链”推进。这些防线都是中国战略规划中的概念性目标。中国正试图获得足够的空中和海上力量,将美军挡在防线之外。


2007年初亮相的歼一10依旧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


中国新式主战坦克[资料图片]


◎全域机动陆军

西方防务观察家认为,尽管解放军陆军现代化建设的脚步相对缓慢,但一条行之有效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已经浮出水面。《简防》指出,解放军陆军已经制定了双轨发展战略,即在有限提升机械化部队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同时,重点组建一支机动能力更强的网络化部队。

《简防》特约评论员提莫西·胡称,自从2000年以来,解放军只采购了约200辆99式主战坦克,这证明,目前解放军陆军发展重心并没有放在维持一支规模庞大但缺乏机动力的重装机械化部队上。

解放军目前正在扩建14个师级或旅级快速反应部队,使其能够快速反应能力和更强大的远程投送能力,其中包括3个空降师、2个两栖步兵师、2个海军陆战旅和7个特种作战大队。为了确保快速反应部队具备足够的火力,解放军也大量购买了A一100和WS一2等多管火箭发射系统,有效射程可达100—200公里。提莫西·胡为证明他的观点还援引20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解放军地面部队已由“地区防卫向跨地区机动作战”的方向转变,着力提升“空地一体化作战、远程机动作战、快速打击和特种作战”能力。

2006年大裁军后,解放军陆军兵力已由160万下降到140万,裁军对象包括150个军级单位。解放军地面部队的作战结构也三经历了大幅度调整,集团军数量由21个下降到18个,师级单位也由40个减少到37个(包括25个步兵师和12个装甲兵/炮兵师)。

美国国防部预计,解放军陆军装备有7000辆坦克和1 1000门火炮。《简防》则估计解放军陆军目前拥有59个步兵、装甲兵和炮兵旅,还有2个海军陆战旅。解放军地面部队的30%,约40万兵力都部署在南京、济南和广州军区,这三大军区主要负责对台应急作战任务。美国国防部2006年的报告指出,解放军自从2005年起又向这三大军区增派了2.5万人以及200辆坦克和2300门火炮。除此之外,这三大军区还享受武器升级的优先待遇。

《简防》认为,由于陆军高层已经将建军重点转向提升部队在某些特殊领域(如特种作战部队,两栖作战部队和陆航部队)的战斗力。因此,解放军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提升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能力,其中包括建立了三军联合后勤保障体制。地面部队的演习和训练任务基本也都集中在强化两栖作战训练以及提升一体化作战能力上。自2000年伊始,解放军每年都要举行两场规模庞大的两栖登陆作战演习,其中多次演习在福建近海的东山岛进行,演习多以滩头攻击任务为主。除此之外,解放军也已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几个其他岛屿建立了三军联合登陆演习场。几乎所有的针对眭训练都是在特意组建的联合战术训练中心里进行的。解放军希望这些训练中心能够使用真枪实弹并提高模拟战场环境的真实性。中国自从70年代末以来没有经历过一场战争,因此提高训练水平,对于提升专业化作战能力至关重要。

◎进攻型空军

鉴于空中力量在现代战争中的特殊地位,西方对解放军空军的关注由来已久。或许因为空军是最具技术含量的兵种,因此,西方媒体在报道解放军空军现代化建设方面始终集中在技术领域,并以此揣测解放军空军的发展方向。《简防》在对中国公布的新版国防白皮书进行解读后认为随着中国航空工业推出一批新一代战斗机、侦察机和预警机,解放军空军向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这些新式飞机将使空军“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提高空中打击、防空反导、预警侦察和战略投送能力。”

而美国《空军》杂志也援引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指出:一大批第二代和第三代战斗机的退役,为解放军空军平稳地装备第四代战斗机铺平了道路。并且解放军已将战斗机、100个地空导弹荩地和16000门防空火炮有效整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囊括陆、海、空、天的四维防空网。“解放军防空部队已由以往对军事、工业和政治等核心目标的定点防御,逐步发展成新型攻防作战一体化的防空体系”,而且“其打击目标已超出了中国的领空范围,能有效打击敌方基地(包括航母)和后勤补给,进而削弱敌方的空战实力。”

2007年初亮相的歼一10依旧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简防》为歼一10下的评语是新一代中国国产战斗机的顶尖之作,性能可与美国F—16升级型媲美。《简防》的专家团认为歼一10在未来20年时间里将会是解放军空军的主力战机,也将成为解放军军购计划的重点。它将与200多架苏-27/歼一11、100架苏一30MKK多用途战斗机以及歼一8II一起构成解放军空军的核心力量。美国国防情报局显然也支持这一观点,他们估计,解放军空军未来所需的歼一10战斗机数量将达到1200架。

对于解放军空军装备的大量俄制战机,《简防》的专家认为,中国近年引进的苏一30多功能战斗机经过两次加油,其作战半径可达2100多英里,不仅完全具备对关岛、印度洋进行空中打击的实力,而且还能有效对南中国海实施空中监视。它的服役对于中国建立一支进攻型的空军具有重大意义。

对一支肩负进攻任务的空军而言,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和运输机构成的支援力量必不可少。《简防》指出,中国的空中预警机研制进展极为迅速。“空警一2000”预警机不仅具备空中早期预警控制功能,而且还可执行情报搜集和海上监视任务;在战略运输机方面,2005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购买34架伊尔一76MD重型运输机和4架伊尔一78加油机的协议,使得解放军的运输机队(现有18架伊尔一76MD)又得到了进一步扩充。

《简防》专家提莫西-胡还认为,中国航空工业的研发部门正在加紧研制J-X战斗机。沈飞已率先提出了方案,并且已经通过风洞测试。J-X是一种装有两台WS一10发动机的隐形战斗机,也是中国“十一五”国防发展计划的重点项目。J-X战斗机研制计划一上马,便获得了军方和政府高层的全力支持。而由于俄罗斯一直比较热心于让中国参与其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因此也将从俄罗斯的技术援助中受益斐浅。

美国科学家分析:中国反卫星武器已达最尖端水平


美国太空武器设想图[资料图片]


美国太空武器系统设想图 [资料图片]


整整一年前,中国在一次太空试验中击毁了一颗报废的气象卫星,美国一些人陷入恐慌,认为中国的试验预示着一场未来太空战的开始——而这样的冲突将会瘫痪依赖高技术的美军。

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网站1月10日发表了对麻省理工学院安全项目高级研究科学家、前联合国武器检查员、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战略武器分析专家杰夫里·费登(Geoffrey Forden)的采访,他通过公开的材料对这次试验中使用的反卫星拦截弹的性能进行了自己的分析。

《连线》杂志题为《中国是怎样输掉未来空间战争的》的文章称,如今太空中已经没什么秘密可言,众多太空爱好者们可以在自己家的后院跟踪着大部分美国的军事卫星,并把它们的位置公布在网络上。民间组织NORAD可以跟踪到直径4英尺大小的目标,事实上这个组织已经把把2007年1月中国反卫星试验产生的残骸信息公布在网络上了。通过跟踪这些太空碎片的轨道参数,可以还原拦截试验的碰撞现场,这样就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反卫星武器最重要的两个信息:中国是怎样击毁这颗卫星的,这种卫星杀手的性能到底如何。

这次拦截中拦截弹与目标的相对速度接近惊人的1万8千英里每小时。在远高于卫星本身速度的冲击下卫星被撞击成了碎片。这意味着中国成功完成了一次最尖端的太空战演习:一次精确的狙杀,就象用一枚子弹击中另一枚飞行中的子弹一样。这次试验的先进程度相当于美国正在发展的国家弹道导弹拦截系统,并且已经远远超越了1980年代前苏联发展的反卫星武器——前苏联的反卫星技术是通过一枚太空飘雷慢慢接近到目标附近然后爆炸杀伤目标。

文章称,可以断定,中国的反卫星武器具有很高的可操纵性能。没错,目标卫星轨道在拦截之前是已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卫星的位置已经精确到反卫星拦截器不需要机动变轨就可以直接命中的程度。事实上,反卫星拦截器为了能命中目标,有很大的可能需要在高速中以六倍重力加速度进行末段机动。

目标卫星的轨道线速度取决于它的轨道高度,这也给我们了解反卫星拦截器的性能提供了依据。拦截碰撞前的相对速度,是目标卫星的轨道速度与拦截器本身的速度之和,相对速度的大小决定了拦截器进行末段机动反应时间的长短。举例来说,在碰撞前一秒,拦截器与目标卫星相距仅5英里,拦截器必须在最后一秒内完成末段变轨机动以直接命中直径不超过6英尺的目标。显然,拦截器与目标相对速度的降低一定会大大降低攻击的难度,而这次中国拦截是低轨道卫星,由于轨道越高卫星速度越低,中国的反卫星拦截器在拦截更高轨道的卫星目标时会更加轻松。

到最后,为了能作出正确的变轨机动以命中这颗气象卫星,拦截器是一定要具备跟踪目标的能力的。中国反卫星武器最可能跟踪飞来的卫星的方式是在拦截器上安装通过可见光探测的太空望远镜。这种跟踪方式与美国的弹道导弹拦截器的跟踪方式相反,美国反导拦截器是通过观测目标发出的红外信号来进行跟踪,中国的反卫星拦截器系统会因此在作战中受到很大限制。在中国研制出红外跟踪系统前,通常情况下中国的反卫星拦截系统只能攻击那些暴露在太阳光下的卫星。但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反卫星拦截器发射阵地还被黑夜笼罩,但高空中的目标卫星却已经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了。无论如何,在中国研制出更好的探测系统前,可见光探测的跟踪方法确实限制了反卫星系统攻击卫星的全天候能力:反卫星系统必须等到低地球轨道卫星进入太阳光照射下才能发动攻击。当然,在攻击轨道高的多的GPS卫星或者其他静止轨道卫星时,这些限制将不符存在,因为这些卫星几乎永远暴露在太阳光照下。

文章称,在为了这次试验的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和政治代价后,中国不可能彻底放弃此次试验的成果。对中国来说,它可以继续发展这套系统,将研制成功的拦截器弹上跟踪、制导和控制系统应用到导弹防御系统中。这样,就象美国进行的反导试验一样,中国的反导拦截器可以用与2007年试验中相当甚至更高的拦截速度,在更低的高度内进行拦截试验,而不必再担心试验产生的碎片会留在轨道中威胁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卫星。(环球时报·环球网/郝珺石)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