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史

介绍云南文史,讲述自己的故事。
个人资料
正文

花灯滇戏:民间自娱的重要方式

(2009-01-12 03:00:53) 下一个

 

花灯滇戏:民间自娱的重要方式

对于云贵川的人来说,“花灯”为何物,不用解释,但对于此三省之外的人们,则有简单介绍的必要:花灯是汉族民间歌舞,又叫跳灯、耍灯、灯戏,产生并流传于云贵川,各地跳法不同,通常是舞者提灯执扇,载歌载舞,也有表现故事情节的小戏。

楚雄花灯起于何时,没人能说清楚,通常认为洪武十五年楚雄“归附”明军以后,江南汉人大量进入楚雄坝区,有军屯、民屯和商屯,这些屯民需要自娱,因而把江南的小歌舞,不时作些小演唱,唱来唱去,吸纳了些当地文化,形成花灯的雏形,到了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21年)形成歌舞小戏。道光十八年(1818年)以后,正式命名为花灯,并先后出现了花灯演唱社班,比如鹿城东郊耳东屯的洪州灯社、鹿城东南郊荷茶村的太平灯社、新街的永乐灯社、者纳屯的五皇灯社、北郊夏家冲和张旗屯的太平灯社。

从道光年间至咸丰四年(1854年),楚雄花灯演唱热闹,逐步成熟,拥有一批固定的上演剧目,比如《耍刀棒》、《比猴印》、《舞狮》、《跳麒麟》、《走小红马》等,这是些用以招徕观众的舞蹈(俗称“团场”)。而后演出的剧目有莫苴旧村的《渔家乐》,新街的《滚灯》、《乡城亲家母》、《包姑爷回门》、《三讨亲》、《拐干妹》、《补缸》、《刘二姐赶会》等等。

咸同兵燹,各灯社多半被洗劫,艺人死伤,花灯演唱一度沉寂。同治元年(1862年),新鹿城竣工,三街六市的居民为祈求家门清吉、人口平安,就到农村请来花灯班社演唱,人称“请唱灯”,此为花灯进鹿城之始。

清末民初,楚雄花灯演唱较以前更为活跃,社班星罗棋布,几乎村村有演唱。民国四年(1915年),鹿城始成立太平灯社,由东门街、罗家屯、袁家坝、小姑营等村的花灯爱好者组成,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月改建为“春乐社”。

咸丰三年(1853年),洞经音乐传入楚雄,此后,洞经社遍布城乡。同治十年(1871年)滇剧传入楚雄,在鹿城、子午街、新街围鼓清唱。在此期间,鹿城民众组建“共乐社”,首任社长谢常兴,邑绅张楷出资置办行头,在城内和西山演出滇剧。光绪十三年(1887年),邑绅谢墀出资修建西灵宫两厢房、戏台、大门,此后逢年过节,共乐社戏班就在西灵宫演出滇剧。民国20年(1931年),共乐社在东岳庙演出连台本大戏《香山宝鉴》,标志该社的演员阵容、编导水平、服装道具已初具规模。

滇剧围鼓清唱和洞经音曲牌的弹奏、吟唱,为花灯所借鉴吸收,使花灯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随着玉溪商人和手工业者进入楚雄城乡,玉溪花灯也传入楚雄,促进楚雄花灯演唱技艺的提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大西门城鼓楼开办的“民办茶园”,就是玉溪艺人李润生等与楚雄艺人彩排滇剧、演唱花灯的场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楚雄专署、楚雄县教育科的支持下,把鹿城共乐社、春乐社的业余花灯、滇剧艺人组成“楚雄民间艺人联谊会”。联谊会创作、演出宣传抗美援朝话剧《活捉杜鲁门》。与此同时,以学生、社会青年、街道居民为主体,并有民间艺人参加,组成太平街花灯社、米市街花灯社、中大街花灯社、学桥街花灯社,为拥军优属、取缔一贯道、禁鸦片烟等运动作宣传演出。

另一方面,农村的花灯演出同样热闹。据1953年统计,全县共有花灯社班37个,演唱场所由庙宇、礼堂而进入场院、街头和民户庭院。

19533月,继参加“云南省首次民族民间歌舞汇演”之后,联谊会吸收学生、社会青年,扩大为“楚雄业余剧团”,64人,算是楚雄第一个“有组织、有领导、有排练计划、有较为固定的演出活动”的剧团。

19561月,根据地委指示,以业余剧团为基础,从大姚、姚安、南华三县选拔男女演员39人,成立“楚雄专区剧团(花灯队)”此为楚雄专区第一个专业剧团。至此,楚雄的花灯、滇剧正式由民间自娱的方式走入官方领导的局面,包括19589月成立的县文工团。直到197610月,城乡业余演唱活动才开始活跃。如以县鞋帽厂职工为骨干自由组合而成的业余花灯组,米市街、北门街居民组成的滇剧围鼓清唱组等,自发集结演出,而农村的演出亦极活跃。在此情况下,县文化科、文化馆根据上级指示,于19839月成立“楚雄业余剧团”,文化馆派员任团长,下设花灯、滇剧两个队。

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楚雄花灯、滇剧的民间自娱性日渐减弱,而让位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其演出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配合党和政府各时期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对群众进行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主要用于宏扬地方民族文化、歌颂时代精神等等,这些目标当然主要是依靠专业剧团而达成。但是近十来年,随着楚雄社会的老龄化,随着离退休人员的增加,随着菜农及鹿城周边农民的“农转非”,鹿城每天都有大批休闲人员活动在公园、街头,这些人需要自己熟悉的文艺方式来自娱自乐,于是简单而有趣的花灯和滇剧清唱就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的演出和围观、游观的群众,与鹿城的水域、花草树木构成一道道风景线,给人一种太平盛世的感觉。

共乐社、洞经会也恢复活动了,他们的成员大多数是老鹿城人,有的父子两代皆在其中,演出的地点多半在西山的梨园和西灵宫。共乐社演滇剧,提前张贴告示,前往听戏者尽是鹿城居民,离退休干部夹杂其间,大家一律平等。演员投入,听者安祥,不像大城市的票友那样大叫大喊,给人一种古风尤存的感觉。洞经会演奏洞经音乐,演员穿长衫,表情闲雅,韵律古朴,让人听了,顿生思古幽情。他们甚至为汶川大地震的死难者举行法会,念经、磕头、沐手焚香焚帛,每一进程之间都奏乐,用以超度亡灵,从早到晚,不见疲色,让人体会到鹿城人的悲悯之心,令人动容。

边城秀才08年11月于鹿城东山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风中秋叶 回复 悄悄话 读来长见识。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