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三集,第六四集)

(2009-01-06 14:40:27) 下一个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三集)  2000/08/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第二行当中看起: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

  这是离贪欲所得到的第二种自在。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我们仔细观察六道众生,他活在这个世间可以说是终身的追求不外乎这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能不能求到?如果说是我们追求能求得到的,实在说我们可以全心全力拼命去追求;如果求不到,那我们的追求就错了。世间人也有少数知道这个错了,可是依然去追求,希求侥幸可以得到。佛告诉我们,世间从来没有侥幸得到的事情。佛告诉我们,这三桩事情是果报,果必有因。

  昨天晚上,同学们听到天主教跟我们讲道,也有同学提出问题,提出因果的问题。他们教义当中不讲因果,它讲什麽?一切都是神的赐与。换句话说,神欢喜你,赐给你多一点;神不欢喜你,赐给你就少一点。於是有许多人对神敬爱,神赐给他的多;有一些人对神忿恨,祂赐给他太少了。这里面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我们仔细去思惟,还是佛法里讲得好。佛法讲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你要不修因,哪来的果报?佛告诉我们,因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如果不离开贪欲,你修因证果依旧得不到自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社会上确实有发大财的,有亿万资财的在这个世间很多,累积财物达到几十亿美元。他有没有得到自在?他不自在。为什麽不自在?也有原因,没有离开贪欲,所以他的财不自在。他的财常常有人打主意,想窃取他的、想瓜分他的,这个事情太多了,甚至於我们一个道场,这个我们绝不讳言,无需要避讳。许多道场建得很大,财力很雄厚,出家在家人都变了心,把道业忘得乾乾净净,心目当中只有名利,争名夺利,不但没有离贪欲,贪欲天天在增长。贪欲的增长,佛告诉我们,果报在饿鬼道。

  贪瞋痴这三种恶业,感召的是饿鬼、地狱、畜生;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三种罪业都造,这个果报就很可怕,这是未来的。现前?现前不自在,你的冤家、债主、盗贼都把你当作目标,都把你看成了猎物,这个不自在非常明显。出门都要请多少保镳,这就显得不自在,如果自在何必要保镳?有那麽多保镳,说明他不自在,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要伤害他。外面的伤害容易防止,内里面的伤害难。如果这个冤家债主投生到你家里,做你的儿女,再晚一辈做你的孙子,这一些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败家子,防不胜防。你现在具足的财富还没有散,是你的福德因缘,我们世间人一般讲,你现在走好运、你在兴旺的时候,这一些冤亲债主在你旁边不敢动。可是运会衰,不能够永远保持着兴旺,到衰的时候怎麽办?

  不要说是世间人,连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释迦牟尼佛也有冤亲债主,头号的冤家是魔王波旬。佛在最盛的时候,佛法最盛的时候,魔王波旬来护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他在等机会。波旬曾经告诉世尊,他总是想方法要把佛法灭掉。佛告诉他:「佛所说的一切法是纯正之法,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任何力量都不能够坏佛法。」波旬就说:「等到世尊末法时期,」正法他不能破坏,像法他也不能破坏,到末法时期,他说:「我让我的魔子魔孙」,让他的子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现比丘相,来破坏佛法。」释迦牟尼佛听到一句话不说,流眼泪了,经典里面记载的「譬如狮子虫,还噬狮子肉」。

  佛法如此,世法也如此。怎样能保全?世世代代积功累德才能保全;哪一代舍弃德行,走上争利纵欲,这一代就毁掉了。佛法里头没有争执的,离开贪欲哪有争执?世出世间人争什麽?争的是名,争的是利。如果把名利统统舍弃尽了,「於人无争,於事无求」,这才能保全。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实在讲已经给我们做了圆满的榜样。你有就有人争,你无没有人争。世尊当年在世,他所有的弟子,到世尊圆寂之後,没有人争。为什麽?世尊没有财产,在世所居住的精舍、园林、讲堂都是有主的,都是在家居士、国王大臣提供的,产权是属於他们的。佛是借住,不是接受他赠送,没有。接受居士们供养,这个供养是暂时的,不是把这个产权供养的。

  所以我常讲,佛在世,他有使用权,供养使用权,没有产权。所以佛灭度之後,这个财产都归原来的施主。大家有什麽好争的?没有争的。现在为什麽会有争执?现在寺院里头有产权,这就坏了。佛教刚刚传到中国来的时候,道场是国家建立的,出家人也没有所有权。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就像政府所有的机构一样。世尊给我们的垂范,我们要记在心里头,我们要体会这里面的道理。他老人家一生所示现的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得大自在,他得的是究竟圆满。全心全力尽义务的教学,帮助人破迷开悟,帮助人离苦得乐,赢得举世之人的尊敬,这就是他的成就,这就是他无比殊胜的果报,没有冤敌。

  我们即使看到魔王波旬、看到提婆达多、看到六群比丘,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一些作恶的人、反对释迦牟尼佛的人、破坏佛法的人,都是大权示现,不是真的。《提婆达多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说,提婆达多堕地狱了,在地狱里面的享受比天宫还快乐。他是在唱戏、是在表演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凡夫之人,业障没有消尽,逆缘总归是有。佛示现这个逆缘,教导我们怎样在逆境、恶缘环境里面去成就自己的道业,做给我们看。说,我们很不容易体会;我们亲眼看到了,在这里面才真正学到东西。表演给我们看,於是我们在这里面感悟深远。

  我们今天遇到冤家对头来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一想,他是大权示现,他是佛菩萨再来的,看看我有没有智慧,看看我能不能忍受,是来考我的。这个念头一转,我们对於这个冤家对头就起恭敬心,不会起一个恶念。一个恶念起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我们恭敬心生起来了,感恩的心生起来了,即使是真的冤家债主,到这个地方结帐、消了,再见面都是善知识、善友。这是古德教导我们的,「冤家宜解不宜结」,怎样把一切怨贼转变成善友,你这就真的会学佛,你真的会用功,你的功夫得力了。

  怨贼他也是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度他,我们不能舍弃他,他迷得比我们深,所以他造作种种恶业。我要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转恶为善。我们互为师友,相辅相成。他造作一些恶业,我们看到了,立刻回过头来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恶的念头?有没有恶的行为?如果有,赶紧改过自新,他是我的老师。他不做如是的示现,我们自己往往有过失没有看到、不能发现,他是我们一面镜子。他的善行,我要效法、要学习、要赞叹;他的恶行,我要检点我有没有。所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菩萨修学的道场,都是成就善业的善知识。

  佛在这个经的前面教导我们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那就是止於至善,我们的善才得圆满。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什麽叫「上善」?上善是至善。我们从哪里学?从顺境、逆境,善人、恶人,从这个方方面面学习成就的。所以顺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恶人都是我们真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好老师,成就自己的至善。如果对於善人边上起了贪爱,恶人边上起了瞋恨,你不善学、你不会学。不会学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心里头常生烦恼。喜欢是烦恼,讨厌、瞋恨是烦恼,你天天在生活当中生烦恼。会学佛的人,会的人,就像六祖惠能一样常生智慧。顺境里面没有贪欲,生智慧;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生智慧。善人、恶人,统统生智慧,这是佛弟子。如果我们在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还起贪瞋痴慢,还生喜怒哀乐,你是凡夫,你不懂佛法,你没有学佛。我们在这个地方留意,财物的自在当然得到,化怨贼为善友;如果你没有离开,不能够离开贪瞋痴,你就做不到了。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必须拔除。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四集)  2000/08/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我们把经文从头念一遍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着看: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福德』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的确可以说是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没有人不求福德。中国人讲「福德」,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很圆满。福是果报,德是福之因。如果不积德,哪来的福报?所以这两个字合起来有因有果,这个才讲得圆满。中国人讲福,通常是讲五大类,就是「五福临门」。这五大类里面,第一条就是财富。第二条是「贵」,富贵;贵是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用现在世俗人讲,名跟利,这是一切人所追求的。这个东西有没有好处?实在说不见得。如果有福而没有德,享福决定造罪业;没有福报的人,想造罪业造不成。

  有福报的人造罪业很容易,他为社会大众造福也很容易。譬如说,昨天我看到马来西亚送了一个录像带来,《了凡四训》的连续剧,我看了很不错,这是可以流通,它後面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它没有保留版权的,我们可以做。像了凡先生这个人,他做了宝坻的县长,那个时候叫知县,这是属於贵。在这个地位上他要造罪业、修福都非常容易。他看到农家,政府课税课得太重了一点,他把田赋减轻,这是给人民造福,全县的农夫都受到好处。他那个时候发心要做一万桩好事,到哪里去做?所以天天在犹疑不决。他有一天作梦,他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就是你这一桩事情,你这一万桩的善事都圆满了。」他醒来之後很怀疑。以後遇到一个法师,把这个事情跟法师说明。法师也点头肯定:「确确实实,你这一桩好事,受惠的人不止一万人,所以你这个万善一次就圆满了。你不在这个地位上,这一万桩好事可不容易圆满。」这是讲修福。

  如果造罪业,你看到农夫,国家收税这麽多,你还想多收一点放到自己口袋里,加一点税,好了,你这一个动作,你就造亿万的罪业。所以地位、权势在手中这个时候,造福、造孽都非常容易。平民小百姓没有权、没有势,他想造恶也造不了什麽大恶;他要修善,也能够积大善;大善他能做,大恶他不能做。这些道理佛经说得很多,说得很清楚,特别是在我们前面讲过的《感应篇》,这里面就说得很多。

  《感应篇汇编》,这是古人蒐集的因果报应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事实,绝对不是杜撰的,条条都是事实。我们仔细去看,看过去的,然後再冷静看现前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每天所发生的事情,你仔细观察,你就相信因果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种善因必定得善果。修善,这是德行,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现代的社会,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危机感,现在世间人只求福报,舍弃道德,他的福报也现前;不求仁义道德也得大福报,好像因果报应的事情不灵了。其实,世间人眼光浅短,他不晓得真实的事相。佛跟我们讲「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所得到的大福报前生修的。这一生如果还修仁义道德,他的福报不可思议,太大了。这一生福报现前,不知道修仁义道德,造作一切罪业,他的福报就已经打折扣了;他不只这麽大的福报,已经打折扣,福报享尽的时候,他的罪报就现前了。我们看得很清楚,他的前途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他所去向是三途,来生人天福报他都没有分。这些理佛讲得透彻,儒跟道也讲得很明白。

  中国自古以来受圣人的教诲,儒、释、道三家都是圣人。圣人是明白人、明理的人、懂事的人。我们对於圣贤要有信心,决定不能怀疑。大乘经论佛常常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对菩萨尚且构成大障碍,对我们何消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只要疑心一起,所有一切的善缘都破坏了,善行功德决定不能成就,相反的,恶业成就了。所以世法佛法都把「信」摆在第一位。中国古人教人:「人无信则不立」,不能立足於社会。我们学佛头一个就是信,净宗讲的三个条件,信愿行。我们仔细想想,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不是以信愿行做基础?如果有了怀疑,信心没有了,你愿也没有了、行也没有了,全部都没有了。我们要想成就道业,首先要建立信心。第一个要对於佛菩萨建立信心,对於圣贤人的教诲建立信心,决定不怀疑。如果看到现在社会的现象,与圣贤人所讲的是相反的、相违背的,我们要仔细去思惟,仔细去观察,看出它真正原因的所在,我们的信心就不会动摇了。

  信心是福德的基础、是福德的根源。於是富贵可以求得,长寿可以求得,孝子贤孙都可以求得。你们看看《安士全书》,周安士先生积功累德,他求孝子贤孙:「不孝顺、造罪业的这种人,不要投生到我家里来。」他在《全书》里记载,他所发的愿,有愿必成。不肖的子孙到你家里来的,都是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不是报怨就是来讨债的。自己修养道德,全家奉行仁义,纵然冤亲债主,他也慢慢等机会,这一次你们家里都行善积德,他不来,报恩的来,尽孝的来。所以都在自己,「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长寿就得长寿,求什麽都得什麽。『随心所欲,物皆备故』,「物」就是我们今天讲物质上的受用,你不会缺乏。凡是这样的人,他会不会厚积资财?不会的。他要有物资、要有财富,决定是布施给大众,让一切贫苦众生共享,这才叫积德,他的福报无有穷尽。如果资财只顾自己受用、自己家人受用,不肯与社会大众共享,他的财富享不久,身死之後家就败了。

  我们今天看社会上许多有财富、有地位的,甚至於跨国这一些大公司,我们也常常听说某个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经营不善倒闭,都是自私,不懂得布施。布施是德、是道,你发了大财,是过去生中修的财布施。现在财富现前,再修财布施,那你的财富还得了!你的聪明智慧是过去生中修法布施,如果这一生还继续不断修法布施,你的聪明智慧不断在提升、不断在增长。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无畏布施里面,最圆满的一种就是素食。素食是不杀生,不但不杀生,不食一切众生肉,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你们要不相信,你看我,我二十六岁学佛,二十六岁我就吃长素,五十年了,身体没有毛病。

  你再看看此地的许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一岁。她是从生下来就吃长素,这个人是胎里素。怀孕的时候母亲吃荤腥的东西就呕吐,胎里素。一百零一岁,她跟我们讲,她一生没有生过病。你现在看她的身体,怎麽看,除了头发白了之外,她的身体、体能就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没人能跟她相比。每天都出去奔走,帮助穷人、帮助老人、帮助病人,一生干这个事业。所以她的一生,三种布施里头,她是以无畏布施为主,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所以她一生什麽都没有,什麽都不缺乏。一天吃一餐,吃生菜,完全回归到原始的生活。她不吃油、不吃盐、不吃糖,身体那麽好。在一般人看起来,她这个生活缺乏营养,缺乏太多了。她不懂什麽叫营养。你跟她讲,她不懂,她只喜欢自己过最简单的生活。所有的时间,不是去帮助别人,在家里面就是读书。她喜欢读书,读圣贤书,天天跟圣贤做朋友,天天跟圣贤在一起。现在她读佛书,读佛书就是跟佛菩萨在一起,过佛菩萨的生活。所以我们从这里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许哲跟这三句话圆满的相应。

  世出世间第一大福德是什麽?过去李老师常常勉励我们,「弘法利生」,这是第一大福德。当年我们在台中,李老师看到年轻人,我们常讲「面相很薄」,没有福报而且短命,那一看就看出来了。李老师对於这些年轻人,就劝他发心学讲经,学讲经是修大福德。我到台中去,目的也是如此。李老师特别嘉勉,劝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我自己晓得我是短命,没有福报,他教我用这个方法来修。我学佛第一本书就是念《了凡四训》,那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给我的,好像朱老那一年七十岁。我看了之後感触很深,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几乎我统统都有,薄福之相、短命之相;了凡先生的长处我都没有,我不如他。所以幸好是遇到佛法,在佛法里建立信心。遇到的都是善知识,而且都是我很尊敬、很仰慕的真善知识,得到这些人的教诲,能有现在的成就。

  我们知道,弘法利生里头第一桩福德事是传法。正是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常常嘱咐我的,他说:「法师,你讲这麽多年的经,不要再讲了,不要再到处跑了。培养人才重要!写书重要!」这就是说传法的工作比弘法的工作更迫切需要。弘法要是不传法,我死了之後佛法就灭了;後继有人,这个福报就大了。後继之人不要多,有一个人就行了,你的法脉就不断了。能够有更多的人,福报就更大了。有一个传人,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到我这里,我也传下去了。如果有机缘能传更多的人,佛法可以全面复兴,这个福德大。

  在今天,我们虽然没有写书,借重高科技,把所讲的全部也都保存下来了。同学当中,在此地、在海外,许许多多人从录像带、录音带里把它写成书本,很多很多。他们拿来给我看,我没有时间看;你们同学大家都可以看,帮助他订正;这些东西流通,都能够利益初学。如果能离开贪欲,他的福德就自在,就能随心所欲了。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