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五集 第一三六集)

(2009-02-12 19:42:34) 下一个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五集)  2001/3/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五集)  2001/3/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5


  诸位同学,大家好!七觉支里面「择法」这一条,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无论在世间法或是在出世间法,我们在一生当中,譬如求学、工作,都应当要慎重的选择。读书,学校里面有那麽多的科系,社会上有那麽多的行业,都要有智慧去选择。选择的标准,佛法里面是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拣别真假,要选真的不要选假的;我们把真假换一个名称,我们要选善的不要选恶的。我们要选择有利於众生、有利於社会的,绝不能选择伤害众生、伤害社会的,这样的选择才真正能达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我们的生活、工作,一直到处事待人接物,要善於选择,现在人讲的要懂得抓住机会,在佛法里面讲缘,要能掌握到缘。殊胜的机缘是很不容易遇到的,机缘现前,你若不能够掌握,刹那之间就消失了,以後再希望有这个缘出现,那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以机会一定要抓住,绝不能够轻易把它失掉。修学法门也不例外,要抓住学习的机会、学习的环境,我们才会有成就。

  对於修学的法门,那就更应当慎重去选择。一生当中专攻一部经,作专家不作通家。专到某一个程度之後,确实他就通了。古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切经通之後,还作专家不作通家。那是什麽?那是大慈大悲,给後学做榜样,不要让後学看到:「你样样都通,样样都讲,为什麽要我讲一样?」他就产生怀疑。所以为後人做榜样,这叫大慈大悲。这个例子,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了。五十三参任何一位善知识,实在讲他都通,善财童子何必要去访问五十三个善知识?一个就够了,其余善知识那些本事他都会,他为什麽不讲?「我只跟你讲一门,另外那一门你去找那个人」,为什麽?个个示现作专家不作通家,用意在此地。那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古佛再来的,哪有不通的道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他示现的只懂一门,「其余的,我不如某个人」,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在哪里,我们要能体会到,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所以人家的思考都是为利益众生、利益後学,绝不图自己方便。自己的学生想什麽我就教你什麽,我何必教你到别的地方参学?他用意究竟在哪里?我们一定要懂得。除非在不得已之下,我们同学当中发心想学其他法门,真的找不到人教,这叫逼着没有办法。如果这个法门,现在这个世间还有人在教,教得不错,我们就不教了,就介绍他到某个地方去参学。诸位在《高僧传》,在中国过去这些山志、寺院的历史里头都能看见,学人来参学,见了老和尚之後,老和尚跟他讲:「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找某一个人。」他到那里住个三年五载,真的成功了,开悟、证果了。老和尚有这种本事,指导他到某个地方去学,他能成就。在他那里为什麽不能成就?这里头许许多多的暗示,我们都要懂得。实在不得已,那就是另当别论。

  最近槟城极乐寺日恒法师想办楞严专修班,他在中国找了二十多位年轻的出家人,想来找我。李居士前天来跟我谈,李洪恩居士,我给他介绍:「茗山老和尚要到此地来讲《楞严经》,预定三个月讲圆满。你们开楞严班,正好请他,太好了。他要不能到槟城极乐寺去,你们二十几个人到这边来学,到这边来住三个月,好好的来学这部经。」有人讲,有大德在这里教,我们就介绍。实在没有人的话,我被逼着没有法子,只好给他再开个楞严班。现在协商的结果,正好听说茗山老和尚生病,到新加坡的日期不知道是不是要延後。这个班,我的建议是跟我们的培训班错开。我们培训班结业了,毕业之後,第六届还没有开班,利用这个空档的时间,我说我到槟城去住几天。

  择法是非常的广泛,学佛更是要选择。许许多多学佛的人,对於佛法认识不清楚,以为驾乩扶鸾也是学佛,甚至於现在把也认为是学佛,错了!没有择法的智慧,没有择法的能力,人云亦云,这怎麽行!肯定要走上错误的道路。纵然会回头,对自己的时间精力也浪费了很多。

  第三个「进觉支」,精进,「修道法时,善能觉了正不正行,不谬行於无益苦行故」;精进。觉支,此地解释得好,就是四个字:「善能觉了」。「觉支」的意思,「支」是支分,是讲下面七条,重点是在「觉」。它这个注解是善能觉了,哪是正行、哪是不正行,正行要精进,不正行要舍弃。佛教弟子不修无益的苦行,这个苦行对我们的道业没有真正的帮助,所以佛不教我们修。还有一点我们要想到,每个人根性不一样,因此他的方法不见得适合我,我修学的方法不见得适合他,观机不容易!

  不但观机不容易,我们自己了解自己也就相当困难;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根性,我们选择的法门就能契合自己的根性,所以契机、契理。我们初入佛门,必然对於各个宗派都会去看看,为什麽?求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後再从这里面去选择。选择也未必恰当,这是什麽原因?不知道自己的根性。看到人家这个法门好,非常羡慕,想学,问题是能不能学得成功?如果学不成功,那就是不契机,不适合我的根性,勉强去学,决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到最後一事无成。

  佛法里面讲的成就,最低的水平是要脱离六道;没有能力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不算成就,生天都不算成就,天福享尽还要堕落。这是小成就,佛家讲小果;而真正成就是大乘,大乘的成就是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大成就。我初学佛的时候,因为在没有学佛之前喜欢读书,所以接触佛教之後就非常向往教下。在教下,最初方东美先生曾经在上课的时候跟我介绍过:「佛教里头有两门是世间非常稀有的学问,一个是佛教的性宗,一个是佛教的相宗。性宗,禅宗为代表;相宗,法相唯识。」所以我刚刚接触佛教,我对於这两门特别留意。

  以後我把我的工作辞了,那个时候有意思出家去专攻教下的典籍。我跟忏云法师住茅篷住了五个半月,忏云法师把净土法门介绍给我。在那个时候我很难接受,我的兴趣不在这上面。他拿了三本书要我做科判,《弥陀经疏钞》、《弥陀经要解》、《弥陀经圆中钞》,这三样东西。我把科判搞出来之後,科判不是我自己的,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的、幽谿大师的,就是从他们的注解把科判整理划成表解,很长很长一张表解,划出来之後我非常欢喜;我看到经典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生欢喜心,但是还没有意思学这个东西。在山上那麽长的时间里面,他教我去看《印光大师文钞》,这个非常有受用。《文钞》读过之後,对於净土的概念改过来了。从前轻视净土,《文钞》念了之後,不敢轻视了,晓得这里头是很难得,对於这个不排斥了,也有一点信心,但是还没有发心去学净土,对它比较尊重,知道这不是老太婆教,这里面有大学问。

  我离开忏云法师,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这一段期间当中,认真学净土。忏云法师修净土,李炳南老居士也修净土,但是忏云法师说不出来,李老师能够把这个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把我们的疑惑断掉了,我们才认真学习,所以选择法门才能够精进不懈。我跟同学们说,我到台中学的时候不是专修一门,但是李老师的条件:「你这一门东西学会,才可以学第二门。」我学的进度快,学得很有成绩,一个月学一部经,这一部经我就可以上台讲。那个时候我没出家,我跟他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学十五部经,真的是法喜充满,很有成就感!学得很辛苦,学得非常快乐,真有收获。

  以後就出家了,离开他了。出家之後,我每一个月回到慈光图书馆住一个星期,这样大概持续有一年多,我就离开寺庙,又回到台中去长住,这一住就住七、八年,没有离开李老师。发现到离开老师不行,一个月一个星期时间不够,就再回去。回去的时候,跟他学几部大经,就学《楞严经》。所以我佛法经教的基础是《楞严》,《楞严》我也讲了不少遍。确实,这一部经你能讲了,其他所有经你拿在手上都能讲。《华严经》太大,所以我听李老师讲《华严》,我听一卷,一卷就够了,八十卷《华严》後面七十九卷就没有问题了,我都能讲,而且我讲得比李老师讲得还详细,因为我的时间比他长。

  择法,精进。不修无益苦行,苦行是释迦牟尼佛非常赞叹的,苦行能够降低一个人的欲望,保持道心不退;但是对於我们修学没有利益的苦行,没有必要,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一条。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六集)  2001/3/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6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六集)  2001/3/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倒数第二行: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这一句是总说,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凡夫之所以不能够作圣,关键就是在不觉。世出世间法,实在讲就是觉与迷;觉悟了就是出世间法,迷了就是世间法。所以觉就称佛、称菩萨,迷就是凡夫,关键就在此地。这个地方教导我们,『常』是恒常、永恒,『善觉』,这个「善」字是关键,善落实就是此地讲的七觉支,跟我们说了七条纲领,我们用这个原则来觉悟一切诸法。今天我们看第四条「喜觉支」,「心得法喜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

  在佛法里面,世间法、其他宗教都不例外,那就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得不到法喜。昨天我们在天主教的学校讲《玫瑰经》,修女就告诉我,现在信徒听讲道没有耐心,如果一个科目讲得太长,大家就生厌倦,不愿意来听。我昨天跟她说:「《玫瑰经》的十五段如果要细说,每一段需要讲两个小时;换句话说,最好能有十五次,一次两个小时,这个就讲得很有味道。」她一听说十五次:「太长了,恐怕没有人来听。」我就告诉她,我们现在在这里讲《华严经》。她说:「要多长时间?」「大概要二十年。」我说:「他们都想来听,都不想走。」问题在什麽地方?你真正帮助人觉悟,他天天在听,听到法喜充满,这问题解决了。每天来听,听了都不欢喜,他怎麽会来?他当然就不来了。

  由此可知,怎麽样把经能讲得好,讲得教大家生欢喜心?首先你自己要契入境界。你入不了境界,你自己得不到法喜,怎麽能够把法喜跟别人分享?所以自己一定要入境界,这个重要!而且眼光要大,心量要大,你才得法喜;你心量小,眼光短浅,你怎麽可能得到法喜?天天在生烦恼!所以我们不是局限在一个道场,不是局限在佛教,世间所有不同的宗教,我们都要涉猎,所有不同族群的文化,我们要懂得。

  这样子同学又会问:「这是不是杂修?」不是的,还是一门深入;要不能够一门深入,你得不到定,你得不到慧。所以,现在大家跟着我参与许多宗教族群的活动,诸位是随喜,不要在这上浪费很多时间精力,那你就真的变成杂修了。随喜,多看看,多了解,有好处。什麽好处?拓开心量,放大眼光,有这个好处。什麽时候才用心去学习?自己有定、有慧,智慧开了,那个时候涉及一切其他经教或者佛法的经典都不费功夫。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龙树菩萨,他老人家将释迦牟尼佛这些《大藏经》,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用多少时间学会?传记里面告诉我们是三个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三个月就通达了。

  我昨天准备《玫瑰经》,你们看到我写的三张讲义,我用了六个小时;六个小时写出来,我要跟他们讲的话,可以讲三十个小时。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能力从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那十年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的教学,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根要深,根不深怎麽行?如果不从这里紮根,我们的道德学问就很难成就,大家在一起修学,都是学个皮毛而已。皮毛不管用,要真正开智慧;真正开智慧,你一接触就通了,什麽障碍都没有。世出世间一切法,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接触就通达,这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你才得法喜充满,忧悲苦恼从此就永远断掉了。

  世界虽然乱,动乱不安,你永远是平安的。为什麽?你平等,你心平静,无论在什麽境界里头,不会起波浪。「平」下面就是「安」,果报就是安。无论在什麽境界,永远是平安,永远是欢喜。不平安是世间一切众生,他们不平安;你契入这个境界,你平安。他们很烦恼,你天天生欢喜心,你才有能力帮助他,才有方法帮助他,你才能够会通一切不同的经教。看起来好像非常矛盾,实际上丝毫障碍都没有,这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昨天有个同学问:「天主教讲三道,讲天堂、讲地狱,没有讲六道,佛法讲六道,这怎麽会通?」很简单!一个广说,一个略说;天堂代表善道,地狱代表恶道,这不就通了!问题不就解决了!确实如此。天堂,这是善道,善道许许多多不同的等级,佛家讲天堂有二十八层天,跟他们细说,他们就会理解。像我们同样是人,人富贵贫贱不相同。一样是人,有亿万财富,作帝王、作总统、作大臣;也同样是人,每天在外面讨饭,作乞丐,那也是人,层次不一样。

  天也是如此。不是到天上去,天上就平等了,没这个道理!为什麽你不平等?因为你心不平,所以它就不会等。到什麽时候心才平?成佛,心就平了,那个时候才完全平等。等觉菩萨都不平等,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一品无明,各个等觉菩萨也不完全相同。所以真平等是在如来果地。《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是粗分、大分,每一品里面还有高下不相等。就跟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同是一班,一年级学生有几十个人,考试名次从第一到末尾,也不平等,一个道理。但是佛经讲得详细,世间其他经教说得简略,对照起来看,我们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总而言之,要觉。觉,必须把迷破得乾乾净净。迷是觉的障碍,觉是本有的,是自性本具的德行,就是经上常讲的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这是觉的根源。我们今天不觉,为什麽不觉?被污染了,心性被污染了。以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来说,我们染污的根源是什麽?自私自利;这是就我们现前状况来讲,最严重的染污在此地。所以我常常劝导大家,要把自私自利放弃。为什麽?希望诸位同修在这一生当中都能圆成佛道,众生才有救!大家都成为诸佛如来的化身,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救苦救难!这个世界的众生,尤其是现前这个社会,迷得太深,迷惑太严重,需要有人来救他。谁救他?诸佛菩萨应化身来救他。诸佛菩萨应化身在哪里?我们自己要承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大乘经上讲的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如如佛。

  现在难在哪里?难在你不肯放下。这一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诸佛如来帮不上忙,上帝神明也帮不上忙,为什麽?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你要真正觉悟,你才肯放下。为什麽不肯放下?没有彻底觉悟,也就是眼前利害得失看得太重,不知道这是假的。所以《般若经》好,讲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我们的身体,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我们起心动念要保养这个身体也是个错误观念。虚妄的东西何必要保养?不理它,顺其自然,它就好了,就正常了。愈想保养,麻烦大了,愈有故障。为什麽会有这种状况?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这一切现象的变化是从心想生的,是识变的。所以我们能够保持正常,所谓正常,不加丝毫意见在里面,这是正常;加一点点意思在里头,就不正常。

  这个道理我们懂得,我们听了很多,可是境界现前,我们又不能把持,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妄想执着,这就是我们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随缘」这两个字不容易做到!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随缘,决定没有攀缘。六道凡夫决定攀缘,不懂得随缘,他随缘也是攀缘。所以我们仔细去观察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攀缘也是随缘,妙不可言!这又是什麽缘故?用心不一样。诸佛菩萨用真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我们用妄心,我们用的是染污心,用的是高下心,所以随缘都变成攀缘,麻烦在此地。

  不仅仅是佛经典里面教导我们这些修行的理论跟方法,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乃至於其他宗教的经典,你细细去思惟观察,你就明了了。纵然讲的方法不一样,它的原理原则决定相同。大乘佛法修学的纲领就是禅定;佛家总纲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总纲领。「禅那」翻成中国意思为「静虑」,又翻作「止观」;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我们看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玫瑰经》是他早晚功课,他们说「默想」,默就是止的意思,想就是观;还是没有佛法说得那麽明白,因为「默想」如果要是把它错会了意思,依旧落在心意识里头,那个想就变成妄想。所以佛法不用「想」用「观」。观跟想的差别在哪里?观不用心意识,也就是说,不用妄想分别执着,那个叫「观」;用妄想分别执着,叫「想」。这里差别就大了。用意识去想,都想圣贤的这些事蹟、圣贤的教诲、圣贤的行为德行,我们得福德,这是修福,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如果用观,不用心意识,他能超越六道轮回,这个不一样!

  佛家大乘修学中心的理念、原理原则是离心意识参,它不叫想、不叫研究,叫「参究」。参究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分别、不用执着、不用妄想,我们现在讲是「直觉」,现在人哲学里面讲直觉,用这个。佛法里面讲得很多,但是真正会用的人不多,这个缘故在哪里?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所以他就不会用。这是我常常劝勉大家的,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你就会用,你就会用观。你能够会用,对於你的定、慧,就能够很快速的得到。但是定跟慧也有程度浅深不同,可以说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圆教的佛果,就是定慧层次不相同,浅深广狭有差别。所以学没有止境,不能满足。

  东方的圣人教人求学从谦虚入手。天主教的观想,头一个就是谦虚,唯有谦才受益。为什麽?觉得自己不行,才真正得到利益;如果自满,觉得自己很行,别人都不如我,他什麽都学不到,所以从谦德开始。所以我们一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就知道它是正法,它不是邪法,依照它这个法门去修学有成就。如果也能够离心意识来修止观,默想就是止观,也能超越六道十法界;但是要是落在心意识里面,他六道轮回不能超越。所以默想功夫不相同,有浅深差别;它的方法、原理是正确的。必须真正有觉,有定、有觉,才能得欢喜。喜觉支现前,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好,今天时间到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