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胜

我是一个中国海员,在船舶和海上生活和工作了近30年。如今到了晚年,来到了异国他乡新加坡。
正文

泰昌布庄

(2007-03-31 19:51:59) 下一个

提起泰昌布庄, 我们这一代中国海员应当说没有不知道新加坡泰昌布庄的, 而泰昌布庄的兴衰史,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代中国海员和中国经济成长的过程。泰昌布庄从70年代开始向中国海员推销的布料, 80年代开始卖金货和电器, 90年代初又转行小百货,到90年代末的关门大吉。正好见证了我们这一代中国海员逐步地融入世界的过程。

当年,中国海员不论是从红灯码头上岸, 还是从西锚地, 或者是从裕廊等码头上岸,船舶代理公司都会安排交通船或交通车将中国海员接到泰昌布庄这条街。 然后又从这里将中国海员送回船上。 在这条不过两叁百米长的小街上, 最兴旺时聚积了十余家专门做中国海员生意的布荘,金铺,电器店和杂货铺。 其中最著名就是泰昌布庄,以及后来的兄妹店和眼镜店。 这些商店都是专门做中国海员的生意的。于是这条小街就成了中国海员在新加坡的聚散地。 眼镜店并不是卖眼镜, 而是因为店主代眼镜而得名。他的店铺曾经一度免费供给海员纸盒装的饮料。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那时候他的生意是多么的兴隆。

泰昌布庄所在的这条小街名字叫CIRCULAR ROAD 这是我到新加坡做工后才知道的,街的长度不过两叁百米,街两边大部份是3层高的新加坡式的店屋,有几间上面写的“1949” “1948” ,由此可推断这条街是40年代末形成的。街的南端正对着著名的华侨银行, 华侨银行大厦当年是新加坡最高最美的大厦, 是一坐地标式的建筑物。它那优美和独特的外形将使它保持永恒的生命力。向左转步行5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红灯码头。街的北端衔接着桥南路, 向右一转就是新加坡河。 向左转有文公司,是一间电器行。 再往前可到达芳林公园和桥南中心, 珍珠大厦和牛车水。 我曾经在文公司买过收录机和照相机,文公司在桥南路上, 并不是专门做中国海员生意的,但是他的位置离泰昌很近, 又是从泰昌到珍珠大厦的必经之路, 因此很多海员也顺道去文公司买东西。 那时珍珠大厦也是中国海员必须逛的地方,也很多间商店专门做中国人的生意。牛车水更是买便宜货的地方,那时的东西真是很便宜, 100元就可以让你连背带扛的。

现在的文公司还是当年的老样子, 可是CIRCULAR ROAD 已经没有任何当年的影子了。记得1999年初, 兄妹店和眼镜店还在这条街上艰难的维持着。 我在4, 5月的时候去坐了一会儿, 眼镜店的老板和我打招呼,尽管我已经很久没有来了,可是他还能认出我,这也是生意人的一种本能吧。我告诉他,我已经不做船长了,现在一家船舶管理公司工作。薪水一个月三千多元。他说好啊,不错的,你以为新加坡本地人能挣多少钱吗! 他还说他要收挡不做了,没有生意了, 海员也不来了,来了也不买了。 等到我11月再路过这条街时, 这两家坚持到最后的店铺也关门了,不见了踪影。 但是两边的店铺都经过了翻新, 成了保护区。 和过去是不能比了, 现在大部分都是酒廊,咖啡店和夜总会, 基本上属于是河畔夜生活娱乐场所的一部分。

 CIRCULAR可以翻译成循环路, 可是新加坡还有一条路叫循环路。 英文是CIRCUIT ROAD 由于这条街太小,  因此可能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字。 我查了几份地图都找不到中文名称。 但是从我保留的眼镜店的名片上的中文地址是, 新加坡沙球朥律 门牌六十二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风水轮流转。 新加坡的这条小街不仅见证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也见证了中国海员的酸甜苦辣。 如今的新加坡已经不是当年的新加坡了,因为她已经从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了。 如今的中国海员更不是当年的中国海员了。因为他们的薪水已经翻了几十倍和几百倍,已经从中国海员逐渐地变成了国际海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