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正文

郭汝瑰的抗日生涯

(2009-02-11 15:47:29) 下一个

胡言乱语,看到哪儿拷贝到哪儿. 不管他在内战中的作为该如何评价,不论"贰臣"的名称是否属于他, 无论如何, 他在我心中,是一个抗日的中国人!

郭汝瑰的子女评价到:“他在军事上的是一个大学生,但在政治上却是一名小学生”。
郭汝瑰的一生可谓"惊险曲折、丰富深刻"---中共中央军委语.

郭汝瑰原名郭汝桂,重庆人。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1927年春受吴玉章指派四川,郭汝瑰在其堂兄郭汝栋军中任排、连、营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介石“清共”。一向为人圆滑的郭汝栋,对一些自认为是共产党员的军官以礼相送。郭汝瑰虽然不承认是共产党员,但郭汝栋也不敢再留,而是劝他们去日本士官学校读书。

郭汝瑰于1930年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二十四期学习。前后学习时间虽然不到一年,但日本军队的军事思想、军事制度、连队教育 和练兵精神,使之获益非浅。但是时隔不久,就发生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 郭汝瑰等一批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群情激愤。自发地结队去日本陆军省申请退学回国。日本宪兵前来驱赶,中国大使馆也派人来劝郭汝瑰等回校。中 国留学生坚持不走,日本陆军省无奈,派人出来宣布:“你们可以退学,但退了就不能再入学了。”郭汝瑰等众多学生齐声高喊:“亡国奴才再回来” 。愤然放弃学业,毅然于1931年11月返回祖国共赴国难。
   回国后的郭汝瑰通过郭汝栋的关系进入了陆军大学第十期学习。在陆军大学的三年,他如饥似渴地把战术、战史、参谋业务、邻邦军备、野战筑城、谍报勤务等必 修课学得细致深入,触类旁通。对马术、汽车驾驶、飞机驾驶也有所涉及。同时他还自修日文、德文,从而在日、德两个当时军事强国的战史宝库中吸取了较多营 养。 就这样,从1926年至1936年的整整十年,郭汝瑰先后进入黄埔军校、日本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学习,经历了一位青年军人所能受到的全部正规军事教育。
  
由于郭汝瑰受过全面的军事教育,1937年5月,国民党国防部正式调任留校任教不到一年的的郭汝瑰担任陈诚的第十八军十四师参谋长。郭汝瑰到职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汝瑰所在的第十四师,奉命参加华北的抗战。中途因日军进攻上海,又奉命回师参加淞沪会战。十四师奉命开赴苏州加入陈诚指挥的左翼兵团。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布 防在南塘口一带的十四师四十二旅旅长曾粤汉临阵胆怯,四十二旅旅长曾粤汉夜不能眠,食欲大减,不愿当旅长。时任十四师师长的霍揆彰怕他误事,要副师长凌兆尧去代理,得到的回答是:"这种状况叫我去,我才不干呢。"
  就在这种状况下,郭汝瑰立即代理旅长一职,代替曾粤汉去前沿指挥四十二旅作战。此后战局越来越险恶,好几次 日军都突进到了四十二旅的前线指挥部,形势相当严峻。郭汝瑰决定身先士卒,以鼓舞部队的斗志,亲临前线督战。在数十架敌机狂轰滥炸下,率部坚守阵地,每到下级有人叫喊“顶不住”时,就冲出掩蔽部督战。并在战局危急关头,亲临斗志发生动摇的八十四团 指挥作战。前沿指挥所在敌人枪炮的射程之内。炮声震耳欲聋,电话成了废物。郭汝瑰配备一个团正面对敌迎战,另一个团作预备队。第一线阵地失守,预备队立即反冲 锋,夺回阵地。如此几次反复,伤亡很大,一个团连冲三次就快打光了。战局危急时,八十四团团长邹毓南来到指挥所,力主退却。只见郭汝瑰摇摇头,不说话,一会儿,拿出纸笔,给师长写信留下遗嘱:师座钧 鉴:
  今天适逢我三十岁的生日。举目四顾,我八千健儿已牺牲殆尽!而敌势未表,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也战死疆场,身膏野 草,再无见面之期了。他日抗日战争胜利后,你为世界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倘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我有两支钢笔,请给我两个弟弟一人一支。我那 只手表,就留给我妻子方学兰作纪念。临颖匆匆,顺颂军祺。

        职 郭汝瑰负弩顿首
民国。十六年九月十三日于南塘口阵地

  邹毓南团长见此信此情,无地自容,转身跑回前沿,投入战斗......。八十四团第一营营长宋一中,带一个营反冲上去,又被日军打退。郭汝瑰命令士兵将宋一中 绑来枪毙。宋说:"请让我去夺回阵地,夺不回你再枪毙。"郭说:"夺不回,人就不必回来了!" 宋又带兵冲了上去,果然夺回了阵地,而且他本人未曾负伤。但 几天之后,他却瘫了!在郭汝瑰的率领下,该旅与日军反复冲杀七天七夜,阵地仍未丢失。等到奉命撤退时,全旅八千多人只剩下两千多,而且多是伤员。这一仗,使郭汝瑰成了上海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此,被一些同僚视为书生的郭汝瑰,就成为全军著名的战将。宋庆龄、何香凝组织的慰问 团专程来到四十二旅,特别送给他一件毛衣。

如 果说在淞沪战役中,郭汝瑰还是以战斗中的勇敢机智,受到陈诚的器重,而到武汉会战时,陈诚就以善于战役谋划的眼光看待郭汝瑰了。

1938年7月,日本开始进攻武汉外围广大地区。大战总司令为畑俊六大将,投入陆海空三军35万兵力,另以新增调40万大军配合作战。调动飞机 500余架,军舰120余艘,作战经费32.5亿日元。据战后发现日军文件证明,连日本本土仅留的一个近卫师团,也待命随时增援武汉大战。日本大本营陆军 部文件说:“陆军为汉口作战倾注了全力,没有应变之余力。”8月22日,日军大本营下达188号、参谋总长第250号命令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攻占汉 口附近地区”;第二,“把蒋政权逐出中原”。日本天皇的命令明确表示:“此次大战所期待的是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
  国民政府则调集全部海空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20个师总兵力约110万人。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蒋亲自到中央 广播电台发表极其悲壮的讲话:“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抗战爆发以 来,已经作战的经历,足以证明在阵地战上我军力量之坚强,将士作战之勇敢无畏。”不过他也强调了另一个目标:“我军此次作战,将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进退为 重,而在于自动地选择有利的作战地区,达成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目的。”
1938年7月,郭汝瑰作为刚升任的五十四军参谋长参加了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主持召开的保卫武汉的作战会议。起初,蒋介石和陈诚并没有 接受淞沪战役,特别是南京保卫战失败的教训,还是根据德国顾问的建议,在武汉三镇构筑环形工事,准备死守武汉。当陈诚召开作战会议,宣布已拟定好的武汉三镇环形工事作战方 案时,郭汝瑰把那个方案讥讽为“这是一个要遭歼灭的样子”。陈诚闻言十分 不悦,便当众点将,要他讲出理由。时年三十一岁的郭汝瑰直挺挺地站起来,操着川东语调呈述了自己的不同看法。郭汝瑰斗胆直言: “此方案是步南京保卫战的后尘。这样的环形阵地,有一点被突破,必将全军崩溃,有下河吃水的危险”。他以南京失守的经验教训对比分析武汉的作战情势, 提出国军要脱离原先一贯执行德国军事顾问团所倡导的阵地战,应该从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一味与日军死拼滥打,以运动战和消耗战为宗旨,他建议尽量利用山地,在武汉外围 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层层设置阻击阵地,进行积极防御。同时配合国军部队机动和敌后袭扰,逐步消耗和瓦解日军攻势。提出“保卫武汉又不战于武汉”这个新的战略防御方案。他的方案得到了参加会议的中央军和云南部队的一致赞同。
郭汝瑰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得老蒋和陈诚非常满意,陈诚不但没有因为郭汝瑰的唐突而感到不快,反而郭汝瑰言之有理,他们随即同意以郭汝瑰的军事报告为核心,对他的这个“不重核心而重外围”的方案拍案叫绝,采纳了他的方案,并请郭汝瑰也参加从新制定了武汉会战的作战计划。

不久武汉会战全面展开,果然不出郭汝瑰所料,武汉战役从战争的一开始就按他的设想有条不紊地进行。结果,武汉战役各军均因实施 外围作战,国军在劣势装备的条件下,未受重大损失。而中国军队在整个武汉大会战期间,虽未能保住武汉地区, 按照作战计划对日军进行了大量有效消耗和杀伤,实现了蒋介石预定的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目的。彻底粉 碎了日寇企图把蒋政府降为地方政府的阴谋,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日本“发动攻略汉口之战,使其成为战争一决雌雄的最大机会”企图再度落空,日军自 1937年7月中国抗战至1938年底,共伤亡14万余人,从此不得不陷入蒋介石“持久抗战”的泥沼里不能自拔,直至战败投降。

  1938年9月29日,毛泽东亲笔写信给蒋介石,盛赞政府及蒋本人之抗日决心与辉煌成就,这封由周恩来带到武汉的信件,未载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故全文刊介如下:
  介石先生惠鉴:
  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指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 厉,虽顽寇尚未戢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此次,敝党中央六次全会,一致认为抗战形势有渐次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此阶段之 特点,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更加进步,而其任务在于团结全民,巩固与扩大抗日阵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困难,准备反攻。在此过 程中,敌人必利用欧洲事变与吾国弱点,策动各种不利于全国统一团结之破坏阴谋。因此,同人认为此时期中之统一团结,比任何时期为重要。惟有各党各派及全国 人民克尽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统一领导之下,严防与击破敌人之破坏阴谋,清洗国人之悲观情绪,提高民族觉悟及胜利信心,并施行新阶段中之必要的战时政策,方 能达到停止敌人之进攻,准备我之反攻之目的。因武汉紧张,故欲恩来同志不待会议完毕,即行返汉,晋谒先生,商承一切,未尽之意,概托恩来先生面陈。此时此 际,国共两党,休戚与共,亦即长期战争与长期团结之重要关节。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终必能于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克服困难,准备力量,实行反攻,驱逐顽 寇,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专此布臆。敬祝健康!并致
  民族革命之礼
  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武汉保卫战显示了郭汝瑰的卓越军事才华,也因此受到陈诚的特别青睐。此后,陈诚对郭汝瑰着重栽培。战争一结束,郭汝瑰就升任第二十集 团军参谋长,1941年出任暂五师师长,1943年回到由蒋介石钦定的军界精英组成的重庆国防研究院任研究委员。


1941年秋,长沙三次战役中,众将官里,谁都不愿意前去训练和指挥新五师抗日,因为新五师是由各地方山寨武装、土 匪武装新编的“杂牌”部队,恐惧失败丢官舍命。但郭汝瑰自告奋勇地去了。郭汝瑰从18岁入黄埔军校,23岁入日本士官校,25岁至28岁入中国陆军大学和 空军军官校,军校苦学10年除使他深知欧亚各国攻与防的战略战术外,更使他越来越深知,军人为国奋战才能体现军人的最高价值。因此,他要求经济、军事、生 活“三公开”,运用官兵民主的方法训练和指挥新五师,他以身示范,雨夜里常与士兵共同守卫在最前线的牛棚内,指挥如何以五人为一战斗分队的方式,“巧攻” 敌方中心阵地,大量消耗日军精力与火力,切断敌供应线。他鼓励官兵像兄弟同胞那样同住、同吃、同杀敌,谁消灭一个鬼子,他就授予一次抗日英雄的大奖。


   1942年2月16日正月初二,郭汝瑰将军训练指挥“土”国军杂牌新五师,神奇地打败了日军王牌师,夺回长沙战役中最重要的阵地飘风山岭至汩罗江防线, 俘虏一批日军和枪炮,并以弱胜强,创造了抗日保卫战中的经典战术,使日军狂叫1942年春节占领陪都重庆的狂梦变成恶梦。受到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嘉奖。(薛岳指挥的万家岭战役,取得过辉煌胜利。万家岭战役的前敌总指挥为第九集团军司令吴奇伟。和薛岳一样,吴奇伟也是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指挥。有次他正与第四军军长欧震通电话,敌机俯冲扫射,吴奇伟毫不理会,直至敌机把他的电话机打碎。)
薛岳让他兼任九战区军官训练团校官大队的大队长,旋又被兼任副院长的陈诚调到为培养“全能将校”的国防研究院任委员,并被自任团长的蒋介石任命为中央训练团的副大队长,成为蒋介石心目中的“军界精英”。驻陪都重庆的中外各国新闻界连续数周向中外宣 扬了神奇将军郭汝瑰的奇迹。

1942年10月郭汝瑰回重庆参加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研讨如何对日作战的高级国际军事会议,郭代表中方专题讲授了“如何攻破日军在亚洲的‘钳形’战略战术”,受到四国代表的高度赞扬,后来英国还请郭汝瑰代表重庆政府去英国讲授30天的破日军的“神奇”战术课。

  郭汝瑰离别新编五师回重庆时,国内外爱国人士慰问奖励他5000个银元,他却未要一个,全部拿来奖励给了每个士兵。当时,郭汝瑰不爱金钱的“神奇”性格在国军上下越传越“神奇”。宋庆龄女士多次用英语向外宣传郭是“无野心无私心”的将军。

1943年3月,日军突破国民党第六战区四十四军和八十七军的江防阵地,进逼鄂西。企图消灭鄂西中国部队,夺取川江第一门户——石牌要塞,以威逼重庆。
打通宜昌至岳阳段的长江航线,使宜昌附近的船舶驶向下游用 于军事运输。
日军大本营陆军部令第11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3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5个支队和1个飞行战队,分别集结于长江两岸的城陵矶、石首、弥陀寺、宜昌等地 区,准备进攻鄂西守军。1943年5~6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湖北西部地区抗击日军的作战。开始了著名的鄂西会战

1943年5月10日。日军大本营陆军部杉山元参谋总长亲临武汉视察,指挥鄂西会战。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把指挥所推进到沙市前线。
  5月11日,在国军第87军和第44军侧击救援下,第73军残部才从河湖港中拼死突出重围,到达常德东面的西港、沅江等地。常德大门已被撞开,危在旦夕。在当时大多数人都以为日军的主攻目标是常德产粮区。
  第六战区长官部和重庆统帅部顿呈紧张局面。代司令长官孙连仲是新近才从第五战区调来六战区,对本战区情况尚不十分熟悉。第六战区原有精锐郑洞国第8军,李延年第2军,方靖第66军又于此前抽调去云南远征了。
  蒋介石急得坐立不安,决心再次亲临常德前线指挥督战,保卫常德要地。
  正在云南和美军顾问一起组建和训练远征军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远征军司令官的陈诚,闻讯第六战区告急,赶紧飞回重庆,力阻蒋介石作常德之行。
  陈诚说:“六战区抽走三个精锐军,兵力空虚,目前第73军又受重大损失,士气受影响,常德能否确保,已成问题。你若前去指挥,丢了地方,有损你全军统帅的威望,我是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赴汤蹈火,义不容辞,理应我去!”
  蒋介石大受感动,便打消了亲往常德念头。
    陈诚连夜拟定了个保卫常德的作战方案。为慎重起见,他又派人召集参 谋人员和国防研究院的郭汝瑰等人商量对策。在当时大多数人都以为日军是 “声东击西”其主攻目标是常德产粮区的情况下。唯有与陈诚一样被人叫做小矮子的郭汝瑰,从在沙发里,盯住壁上巨大的军用地图,一声不吭。此时,陈诚见他默不作声,知道必有原因,便点名问郭有何看法。郭汝瑰却语出惊人反问 “如果日军是声西击东会如何?” 众人皆惊, 知郭小鬼必有谬论。郭分析到: 日军若攻常德轻而易举根本无需三个师团, 日军声西意在击东,造成进攻常德之假象,以迷惑我六战区将领。日军此次重兵出击的目的是仿效 德军的闪电钳形攻势,一举吃掉国民党第六战区主力。众人才如梦方醒。当即,陈诚令郭汝瑰提供了具体作战方案。
第二日,陈诚见了前线发来的急电,禁不住拍案叫绝:“这个郭矮子,真有两刷子!”,战局发展很快判明,向常德北面进攻的那股日军,仅为第17独立旅团之一部,目的是佯攻常德,吸引中国方面注意力,掩护其主力对第六战区主力的钳形攻势。
陈诚按郭汝瑰提供的作战方案。电令前线各部迅速调整部署:
  一、令长江南岸第一线暴露于敌前之部队,立即向后收缩,避开敌强大钳形攻势,待敌深入至山岳地带后,再行截击反攻。
  二、令原驻守桃源地区,拟为守备常德的王耀武第74军,王甲本第79军,火速调往石门地区,担任战区机动,相机侧击敌人。
  三、令驻于万县地区的彭善第18军,火速赶赴宜昌以西,加强陪部门户石碑要塞的防务。
  四、令宋肯堂第32军以一部兵力,前出都镇湾一带,加强清江南岸防务。

  陈诚发出电令后,立即飞抵恩施前线指挥作战。公安地区守军第87军,在日军东西两头强大钳形攻势下,情况正危急时,军长同样初接到陈诚向后撤退的命令,立即率领全军放弃阵地,向西南方转移。数万日军在公安“钳”了个空。但马上掉头向西南穷追猛进,终于咬住了第87军和86军各一部的“尾巴”,将其吃掉了。
  陈诚决定在清江沿岸和石碑要塞一线与敌决战,决战日期预走为5月31日至6月1日间。
  清江方面夹击决战。日军第3师团,第13师团等部约四万人马,加上伪军第29师等部万余兵力,在遭到我守军节节打击之后,先后占领了渔洋关、长阳地区,钻进了山岳丛林之中,到达了决战地带。
  我守军机动部队第79军立即从石门北上,第10集团军从资丘南下,对渔洋关之敌夹击猛攻。
  第32军和第86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都镇湾地区的日军施以夹击。
  石碑方面的阻击决战。(胡链)  5月23日。
  宜昌日军第39师团和第34师团约两万多兵力,在长江北岸一百多门加农炮和榴弹炮的连续吼叫声中,分乘上百只舟艇,一齐扑向南岸,冲击陪都重庆的门户。
  守军利用天下闻名的峡江天险,在即设阵地上与敌逐洞、逐壕对抗,日军每向前推进一步,都要在阵地前丢下累累尸体。
  石碑要塞守军第18军之11师和第5师等部,凭险固守,沉着应战。敌出动飞机和舰艇,配合陆上进攻,猛打猛攻数日,要塞阵地岿然不动。而日军却在此丢下数千具尸体。石牌保卫战的胜利,为“鄂西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月31日以后。
  备路日军在遭到守军夹击、阻击之后,伤亡惨重,又因久战,疲惫不堪,乃不得不全线退却。守军士气高昂,全线奋起追击。
  清江方面,担任后退掩护的敌第13师团三个大队,三千余人,在渔洋关以南磨市附近被第10集团军之新23师、55师、98师、121师各一部包围,基本上被歼灭。
  日军第13师团司令部及主力,以及第17独立旅团一个大队,在宜都城郊一条狭长的山谷中,被守军第121师、第118师、第194师,第98师主力包围,几经激战,被歼灭大半。1943年6月15日。各路日军夺路而逃,守军奋起追击,双方完全恢复到了5月5日之前的态势。
  此次会战,日军死伤:二万五千七百一十八名;毙伤和缴获战马共一千三百八十四匹;击落敌机四十五架;击毁敌汽车七十五辆;击沉、击伤敌舟艇一百二十二艘……
  蒋介石来到恩施,慰劳得胜的第六战区将士。
  在恩施举行的庆功大会上,陈诚司令长官登台讲话:“中国自抗战以来,因武器装备与日军优劣悬殊,中国士兵与日军在战场上的对比,通常为一与五之比。但在此次鄂西会战中,由于我方对敌情判断的准确,将士的勇猛,再加上鄂西崇山峻岭等有利条件,敌我之对比已转变为二与一之比。就是说在此次会战中。一个士兵即对付两个日本兵,却取得了巨大胜利。……”。 在此次鄂西会战中,由于我方(郭汝瑰)对敌情判断的准确,结果打了日军一个出其不意,全面粉碎了日军的鄂西攻势。鄂西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和陈诚更加器重郭汝瑰,1944年派他以副武官的身份,被派赴英国考察国防机构的组织情况。

另: 1943年底,日軍主力26万大军再度围攻常德!却遭到三峡与长沙两方面共43万中国军队的诱敌深入包围,差一点就要全军覆沒 . . . 然而此时,日军前线的指挥官,已换成了日本陆军最有才能的将领 - 横山勇中将 ! 他为了要杀出重围,竟然打破日军传统、不理直属上级命令、直接越级报告日本帝国大本营,同时断然下令撤退 . . . 后来的橫山勇、这个自武汉会战六年以来、唯一能带领日军杀出江汉平原、大破国军的悍将! 却因为这种独行专断的个性,不能容于日本军部,始终没升到上将 ! 而两场血战,让日军突破长江三峡、直接进攻重庆的企图彻底破灭!

1945年2月归国后,已 经升任军政部长的陈诚,在报请蒋介石批准后,即任命郭汝瑰为掌管全国各军师编制、装备的军务署副署长、署长,兼国防研究院副院长;并以军政部代表的身份, 随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前往芷江和南京,参加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仪式。
郭汝瑰在四年国共战争期间与中共间谍任廉儒接头一百余次,将国军的大量军事机密泄露给共产党;其中包括:重点进攻山东计划、徐州司令部兵力配置、国军在大 别山的调度计划、解围兖州计划、解围长春计划、解围双堆集计划、国军江防计划、武汉、陕甘、西南等地区的兵力配备序列等等。

郭汝瑰的抗日生涯

郭汝瑰虽为中共在內战中做出巨大贡献,但在1949年以后仅予他校級军衔,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研究员。南京军事学院一位投降留用军官“坦白”自己是“国民党特务”,郭汝瑰则是国民党潜伏特务组长;郭汝瑰随即被逮捕,后因董必武等人作保而被“平反”。他为中共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为人知。郭汝瑰恢复中共党籍的要求也被拒绝。
晚年的郭汝瑰将军怀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主持正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便顶着很大压力,开始编写《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一书。在这本书中,郭汝瑰将军详细的描述了380多万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与日寇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的历史史诗,表明了不应因为内战而把国军在抗战时期缔造的民族功绩淡漠掉的观点。


http://www.hudong.com/wiki/鄂西会战
神奇将军郭汝瑰
http://www.cqwb.com.cn/webnews/htm/2007/7/29/252740.shtml
抗日戰爭全部真實故事【三】 艱難歲月
http://tw.myblog.yahoo.com/jw!DuSBqBSWEkatxFG0E71XuQ--/article?mid=68&prev=70&next=63
等等,等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