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互助互爱

互相提携勉励;为我,为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海外闯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绵力。
个人资料
peterpan166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生态美学时期的世博建筑【组图】zt

(2008-01-23 15:36:18) 下一个


生态美学时期的世博建筑


  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世界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人类更加关注未来的发展。因此,无论是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还是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都不约而同地把主题确定为“对历史与未来环境”、“人类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热点问题上。世博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筹划运作。  

image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海洋馆

  用料环保节约能耗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是为了纪念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而举办的。这届世博会60%以上的建筑都保留下来,其标志性建筑是西班牙建筑师巴斯克斯·孔苏埃格拉设计的海洋馆瞭望塔、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馆、英国建筑师尼古拉斯·格里姆肖设计的英国馆、法国建筑师让-保罗·维基尔设计的法国馆。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馆长60米,宽40米,高2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在地面上有四层,由胶合木梁柱体系支承。屋顶是半透明的特弗龙张拉膜结构,建筑的正面和北面都是条状木板做成的弧面外墙。日本馆旨在向世人展示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安藤在设计中强调了材料本质的运用,如不施油漆的木结构和白粉墙等。正面有一座11米高的太鼓桥直通顶楼,这是一座象征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由英国建筑师尼古拉斯·格里姆肖设计的英国馆则通过使用现代的材料和现场组装的构件来表现时代性。英国馆描述的英国精神是严肃的、实用主义的,保持了19世纪以来鲜明的工业传统的形象。英国馆使用了3种不同形式的围护,东墙是一面高18米,长65米的水墙,通过水的循环往返把外墙上的热量带走,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西墙受太阳辐射较强,为此,建筑师采用了由装满水的船用集装箱充当的高蓄热材料作墙体,以吸收热量作为建筑的补充能量来源。在南、北墙上采用了外张拉结构,挂上了白色聚乙烯织物作遮阳之用,弯曲的桅杆上片片织物犹如白帆,使建筑充满了诗意,又与航海有深层次的联想。这座展馆采用的水帘以及大面积的玻璃墙面看上去似乎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实际耗能仅为同类建筑的四分之一。

  法国建筑师让-保罗·维基尔设计的法国馆构思十分独特。在展馆中部通常布置主要展品的地方,维基尔创造了一个真正空的空间,设计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开敞式广场,里面有一个长25米,宽21米,深17米的“映像井”。“映像井”是一块500平方米的大屏幕。地面上只有一座狭长的镜面建筑,屋盖是一片漂浮在15米高空、50米×55米见方、重达500吨、几乎看不见的蓝色聚酯纤维板,支承在四根空心的不锈钢柱子上。以不存在表示存在,是这个建筑的特征。

  1992年,为配合塞维利亚世博会,意大利的热那亚也举办了以“船舶与海洋”为主题的世博会,以此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这届世博会最突出的建筑是意大利建筑师伦佐·比阿诺对热那亚港口展区的整治,他设计的“大讲坛”成为热那亚世博会的象征。这是一座用7片张拉膜与钢结构建造的敞开式建筑。热那亚举办世博会旨在促进城市的发展,其目标是重新组合城市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港口。伦佐·比阿诺提出了“绝大多数展馆都要恢复其历史原貌”的设想,这些设想都得到了认真的执行和风格各异的再现。   

image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国家馆

  极简主义与乌托邦风格

  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财富”,在葡萄牙的推动下,联合国宣布1998年是“国际海洋年”。这届世博会几乎所有的展馆都提到了全球环境问题。

  1998年里斯本举办的以海洋为主题的博览会是为了纪念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德·伽马发现通往印度的航线500周年。会场用地原是该市东部一块被废弃的石油储油罐旧仓库区和垃圾焚烧场。为了使这一地区得以再生,葡萄牙政府决定联合地方政府利用世界博览会的契机对其进行整体改造,因此得名“博览会城”,总面积达330公顷,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再开发项目之一。

  这届世博会的葡萄牙馆由获得普里茨克奖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表现了标志性和庆典性的建筑形象。展馆由两部分组成:3900平方米有顶的礼仪广场和14000平方米的展馆,建筑形象采用了极简主义风格。

  里斯本世博会的乌托邦馆无论从建筑学的角度或是其象征意义来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观众将它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布鲁塞尔的原子塔相提并论。乌托邦馆是一个椭圆形建筑物,屋顶呈蘑菇状,由外围椭圆型台阶环绕。结构用瑞典进口的松木制作,像一艘底朝天的巨大的船,共耗木材5600立方米。这座建筑的中心横梁跨度长达150米,侧梁也有114米。这是世界上首次用木材建造的如此大跨度建筑,其内部可以容纳一个足球场。   

image

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

  “汉诺威原则”

  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延续了从产品展示转向文化和概念展示的理念。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以及2005年爱知世博会都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中心。

  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的展区规划很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主旨,把保护资源作为重要的议题。汉诺威是德国重要的展会城市之一,具有规模设施相当完备的国际会展中心,因此无论在1992年开始规划论证,还是最后定案,都把对原有展区的利用视为首要原则。展区总规模160公顷,其中90公顷利用原会展中心区加以改造和扩建,新设展区仅70公顷,这种依托型规划方式在世博会史上尚属首次。新设展区与原有会展区日后有性质上的根本差别,而两区又恰好处于高速道路的两侧。新设展区规划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居住为主的新市镇,因此将来新区的商业和娱乐设施都将利用世博会期间的一些主要公共场馆,例如世博会广场中心会场、欧洲大道和德国馆都考虑将来的使用,并为市政景观创造良好基础。这届世博会提出了“汉诺威原则”,其核心是“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汉诺威世博会德国馆由德国建筑师约瑟夫·文德设计。建筑师创造了一个轻盈透明的形象,组合了金属、木材、玻璃这些元素,创造了技术与传统结合的建筑特征。展馆长130米,宽90米,高18米,整个框架结构用钢支撑,构造出极为华丽的凹形玻璃表面,用木梁支承屋面。汉诺威世博会举办以后,德国馆成为永久性的科技馆。

  名为“风巢”的汉诺威世博会芬兰馆由芬兰建筑师萨尔洛塔·纳尔茹斯和安蒂·西卡拉设计,如同历届世博会的芬兰馆一样,它见证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展馆内部种植了一片来自芬兰的白桦林,点缀着几个形态各异的巨石。穿过一片白桦林进入展厅,给人强烈的感观印象。这些树都在12至15米高,种植在芳草萋萋的土地上,通过四周的玻璃幕墙与周边相隔。从外边看,两侧四层高的展馆就像两个褐色的、被包裹着热处理桦木的盒子,为展览区疲惫的人群创造提供了一个平静放松的休憩场所。

  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了既具日本传统又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纸建筑,其结构来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这些自然的材料在世博会后还将百分之百加以回收再利用,返回日本,做成小学生的练习本。主厅拱筒形结构由440根直径12.5厘米的纸筒呈网状交织而成,舒缓的曲面以织物及纸膜做内外围护,屋顶与墙身浑然一体。展馆长72米,宽35米,最高处达15.5米,全馆面积3600平方米。

  由荷兰建筑师事务所MVRDV设计的荷兰馆,其主导思想为:荷兰要创造一个新的自由。这座建筑高40米,共4层,每层1000平方米,场地的90%用于园艺设计,以自然景观为主。

  瑞士建筑师彼得·祖姆托尔设计的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仿佛是一个产自瑞士的做工精美的八音琴音乐盒。一切都是原始的,只是将加工好的37000块来自瑞士本土的松木条,以最原始的方式累积成架空的9米高的木墙,通过平面的纵横、穿插、组合,构成3000平方米迷宫式的展馆。瑞士馆的设计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它把空间、声响和各种展示充分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事件性的场所。从展览的第一天直到结束,随着参观的人群、季节、风和天气的变化,它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给人以最真实的体验和感触。而所有这些都仿佛发生在一个音乐盒之中,迷宫似的结构开敞而通透,穿插着通道、内院和中厅。在这里,风、雨和阳光自由地进出,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

  汉诺威世博会爱尔兰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爱尔兰的自然风光,综合了爱尔兰的各种特色地貌,如青山翠岭、层岩巨石、悬崖峭壁等各种或天然的、或人工的地景,同时也确立了爱尔兰馆的设计主题,由默里和劳伊勒建筑师工作组设计。整个建筑占地2390平方米,建筑面积仅956平方米。金属网状墙体的设计试图让人联想起爱尔兰西部自然裸露的石场。装配的方式借鉴了当地提防加固的做法,通过现代建筑手法的演绎呈现出一种新的,介于自然和人工之间的景观。

  此届世博会的葡萄牙馆由前文提到的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建筑呈矩形展开,与展厅曲线型的屋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曲线型屋顶由一个立体框架承托,像自然丘陵,起伏蜿蜒,上面覆盖着半透明的薄膜,使白天透进来的自然光变得柔和,而夜晚内部的灯光使整个建筑更加璀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21世纪主题馆(又称未来馆)展示了有形的未来,是供人们会面、交流、讨论世界性话题的场所。

  汉诺威世博会在世博湖畔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木屋顶,覆盖面积为16000平方米,共有10组三维起翘的木网格屋顶,每个单元高20米,40米×40米见方,靠中间的一根木质组合柱支承。这些美观的木伞组成一个大木顶,每到夜晚,在世博湖上都有水幕电影演出。   

image

2005年爱知世博会希腊馆

  自然的睿智建筑的荣光

  2005年世博会设在日本爱知县举行,会场的总面积约占173公顷。日本政府延续了以往以世博会带动地区经济复兴和发展的思路,试图借此振兴日本中部的经济。会场的建设将最小限度地影响现存环境条件,以保证丰富多彩的交流和表现世博会主题“自然的睿智”。世博会的口号是让地球充满微笑,让地球美梦成真,让地球光彩照人,让地球“声形并茂”。

  位于长久手展区的日本馆表达了重新连接渐渐疏远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筑物的表面用三万株柱子的竹条编织而成,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蚕茧,其构思源自竹帘。“蚕茧”使展馆可以避免直射阳光,并通过墙面绿化和间伐木材节省能源,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整座建筑物可以说是一座新技术和传统材料的试验场。

  企业馆在爱知世博会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为突出的是丰田馆和三井·东芝馆。充满了科幻感的丰田馆是以“地球循环型展馆”的理念建造的,展馆的主题是介绍21世纪“与地球共生的移动方式”、“全球规模移动的喜悦与梦想,移动之魅力”。高达30米的展馆外墙是利用旧报纸和树脂膜等材料制成的再生纸板,外面的框架是钢结构。展馆内壁采用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材料——孟买麻,这种材料能够净化空气,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三井·东芝馆是以感受地球为目标建成的展馆,其主题是探索如何将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光辉地球交给下一代。展馆应用了多种地球元素,外墙被水覆盖,充满清凉感。

  爱知世博会上比较优秀的国家馆是西班牙馆,展馆外墙采用再生材料生产的陶瓷彩砖,其效果犹如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蜂巢”。

  生态美学时期的世博建筑成就斐然,以塑造民族精神、体现国家文化、回应世博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特色的一批建筑脱颖而出。特别是自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以来的历届世博会,为当代建筑的探索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

  纵观一百五十多年间举办的世博会,无不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都标志着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早期炫耀国力威慑邻邦的工具,到世界大战前后和冷战时期世界关系的“晴雨表”,再到如今对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世博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论坛和前沿,世界各国在这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集思广益、共谋出路。

  另外,作为“大事件”,世博会对树立举办城市的形象和威望、推动举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早期的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主动的,为世博会举办城市的建设奠定了未来空间发展的结构基础。而在当代的世博会中,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明确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切实可行的后续发展规划,则是世博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image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芬兰馆

  本阶段标志性建筑

  这个时期世博会和历次博览会留下的标志性展览建筑有: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芬兰馆(芬兰建筑师耶斯凯莱伊宁等设计)、日本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1992年热那亚世博会主题馆“大讲坛”(意大利建筑师伦佐·比阿诺设计)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葡萄牙馆(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荷兰馆(荷兰建筑师事务所MVRDV设计)、日本馆(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

  2005年爱知世博会日本馆、丰田馆、三井·东芝馆和西班牙馆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