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个人资料
加州花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活着 | 掠过古梦边缘的侗歌(转载)

(2014-07-12 17:32:36) 下一个

对侗族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我们教会 一直在那里扶贫,黎平是贵州最穷的县之一,但是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看到这篇转过来,让大家更了解他们。

\r\n

2014-07-02 三联生活周刊

\r\n
\r\n
\r\n
/
\r\n
\r\n

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形成发展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但这门古老的歌唱艺术,作为多部和声被世界认可,是在1986年的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彼时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r\n 

\r\n


\r\n 

\r\n

/

\r\n


\r\n 

\r\n

“会唱歌的姑娘才是好姑娘”

\r\n


\r\n 

\r\n

贵州省黎平县铜关村是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村里不分男女老少,几乎人人唱得一口好歌。这里的侗族大歌曾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纪可梅女士称赞为“侗歌海洋”。

\r\n


\r\n 

\r\n

侗族大歌多为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这是侗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侗歌的自然根源。俯瞰铜关村,只见高耸的鼓楼、秀丽的花桥、错落有致的村落木屋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间,一条溪流如同“玉带”贯穿全村。歌队依水而站,面朝大山纵情高歌,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美景。

\r\n


\r\n 

\r\n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纪录,亦是侗族文化的直接映照。

\r\n


\r\n 

\r\n

侗族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委嘿”时,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经常是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唱大歌不仅是侗族青年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往青年男女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

\r\n


\r\n 

\r\n

/

\r\n


\r\n 

\r\n

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以歌择偶的对歌习俗,比如苗族“游方”、彝族“跳月”、壮族“歌墟”等,侗族则有南侗的行歌坐夜、北侗的玩山等。

\r\n


\r\n 

\r\n

铜关村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男孩长到十四五岁,便开始三五成群哼着歌、弹着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们唱歌。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一边纺纱,一边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他们相互对歌,互诉衷情,终身大事就在这悠扬的曲调中水到渠成。在侗族人眼中,会唱歌的姑娘才是好姑娘。铜关村的腊乜(姑娘)们个个会唱侗族大歌,并以此为傲。

\r\n


\r\n 

\r\n

/

\r\n


\r\n 

\r\n

侗歌传承

\r\n


\r\n 

\r\n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完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极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值得世代传扬。“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r\n


\r\n 

\r\n

78岁的吴显忠是铜关村当地远近闻名的歌师。老人一生钟爱侗族大歌,12岁时就显露出传唱侗族大歌的天赋,能唱出近百首侗族大歌。勤奋好学的他又善于收集和积累先人留下的精彩词汇,根据灵感创作新的侗歌。

\r\n


\r\n 

\r\n

成为歌师后,他将侗族大歌传授给村里的腊汉(小伙子)、腊乜(姑娘)们。村里的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有的还走进了专业文艺团体。现在虽已年近八旬,老人仍然坚持每天亲自为村里的儿童传授侗族大歌、芦笙和琵琶。

\r\n


\r\n 

\r\n

/

\r\n

/

\r\n


\r\n 

\r\n

夜幕降临,吃过晚饭的小腊汉(侗族儿童)们就会穿着传统的侗族服装,打着手电来到老人家里学习侗歌。吴显忠对爱学侗族大歌的孩子疼爱有加。“这些孩子调皮,要哄着学。有的孩子学几天就不来了,要去找他们来学。侗族大歌要靠他们去传承和发扬,不学怎么行呢!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去打工了。”老人的言谈中流露出一丝担忧。

\r\n


\r\n 

\r\n

吴显忠的老伴儿也是一名侗族歌师。18岁时,她曾被北京一个艺术剧院选中,因家人极力反对女孩外出,也就铸就了老人终生的遗憾。热爱侗歌的老人现在说起这段往事,仍伤心不已。如今,老人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侗族大歌的传唱上,每天教村里的腊乜(姑娘)们唱侗歌。

\r\n


\r\n 

\r\n

/

\r\n


\r\n 

\r\n

铜关村历来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以侗歌种类丰富、侗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而闻名。如今在全村1200人中,会唱侗族大歌的人数就占到8成以上。铜关村有十几位像吴显忠这样的资深歌师,在他们的倡导下,村里成立了老年歌队、青年歌队和儿童歌队。歌队取名为“铜关500原生态侗族大歌队”,其含义为:铜关地区最初是500侗族人的聚居之地;侗歌具有500年以上的传承历史;歌曲种类繁多、不低于500首;侗族传承人不低于500人;侗族大歌500年后定能齐放异彩。

\r\n


\r\n 

\r\n

铜关村一直把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贯穿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当中,“喜事节办”就是其中之一。据铜关村村长吴珍义介绍,每逢该村有结婚、三招酒、起房造屋等活动,村民都要身着盛装,齐唱大歌。在文化更迭迅速的今天,侗族文化仍融进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分割。在大歌流行的铜关村,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这里的人们真正的生活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环境中,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恬适。

\r\n


\r\n 

\r\n

/

\r\n


\r\n 

\r\n

白天忙于农活的村民,每到夜晚都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聚集在鼓楼前一起学唱侗歌。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也被带到现场接受熏陶。他们用侗歌歌颂自然、劳动、爱情以及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声。

\r\n


\r\n 

\r\n

侗歌飘扬直至深夜,村民们才纷纷搬着凳子离去,但从他们的脸上看得出,他们仍然沉浸在侗族大歌的优美歌声中。

\r\n


\r\n 

\r\n

(编辑:周娜)

\r\n
\r\n
\r\n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