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当今社会还需要哲学教育吗

(2006-12-11 15:06:49) 下一个
上个世纪最好的学生非常愿意读哲学,而现在最好的生源会选择商学、法学

 

  有话要说:当代社会还需要哲学教育吗?哲学会对大学生的工作手段和思考方式产生何种影响?期待您的观点,我们将择优选录 >>>请发至gga2008#yahoo.com.cn  ,Pinglunpd@edumail.com.cn(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当今社会还需要哲学教育吗

    作为弱势群体,哲学如何自救?哲学怎么吸引优秀的青年人才?中国哲学如何与世界对话?如何为民族培养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人才?

    今年是李达重建武汉大学哲学系50周年。受邀至珞珈山参加纪念活动的全国各高校哲学院系负责人近日共聚一堂,探讨大学哲学教育的发展和使命

    热门变冷门 教授们反思当下哲学教育困境

    “哲学改变了我们很多人的命运。”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陈家琪是恢复高考后武汉大学哲学系第一届硕士。这改变了他之前在监狱工作的人生轨迹。

    回想起当年面试的情景,陈家琪依然感慨不已:武汉炎热的夏天,三四百名男性报考者住在武汉大学老体育馆里,大通铺,水龙头前24小时不停有人排队洗澡。晚上,大家光着膀子、穿着裤头,讨论着宏大的哲学问题,其中有解放军团长,也有父子齐上阵……

    但现在,给哲学系的本科生上课,陈家琪的心情并不好。哲学系的本科生不愿意学哲学,反而选修课的学生热情很高,甚至愿意放弃本专业的保研改读哲学系硕士生。为了高考,不少学生只会背书,而很少有业余的读书时间,背了那么多年的思想政治课,他们恨死这些东西了,以为哲学就是这样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的困境。他说,几十年来受苏联影响,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或断代史、专史)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是以否定东西方人文传统和不相信师生们能读懂、能分析与理解原著经典为前提的。

    概论、通论、原理、通史、专史等只是一些专家们嚼过的馍,以此硬性地、填鸭式地喂养学生,只会养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怠惰,特别是思想的懒惰。长此以往,便丧失了思想的能力,只会人云亦云,无法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哲学教育,往往变成背诵无聊教条的过程,学生获益甚少、甚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无关身心修养。

    “我们一定要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专史)的模式,使之变成以研读中外古今之原著经典为主的方式。”面对曾经被糟蹋了的哲学教育现状,郭齐勇力推研读原著、原典。

    他指出,学生只有短短的4年,去掉找工作,所拥有的在校学习时间并不多,所以更应该把世界文化史上最精华的东西,中西哲学最耐咀嚼的东西给他们,让他们浸润其间。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指出:“人文社会科学是大学历史的起点,逻辑的起点。一个大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重视大学的历史和现实。没有社会科学研究就没有综合性大学,而哲学承担了其中很重要的任务。”

    量化的考核体系下哲学系受到很大冲击

    在量化的考核体系下,哲学系受到很大冲击,不少大学哲学院系负责人感慨哲学成了大学的弱势群体,但大家并未悲观。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表示,哲学教育虽然目前比较艰难,但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变化,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提出的问题都具有哲学的性质。哲学和其他知性科学的合作前景非常大。

    另外,我们的社会建设正在寻找新的道路、新的生活意义,这也具有哲学性质。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知识类型的,而是思想的。“中国如果不能在哲学上有所创造的话,那我们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什么大的希望,只能亦步亦趋”。吴院长说。

    怎样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哲学领域来成了诸多大学哲学院系面临的问题。现在最好的学生去读法学和商学,而原来,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好的学生非常愿意读哲学。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去年才刚成立,却已经感受到了哲学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带来的困扰。

    哲学要培养不随波逐流 阿谀奉承的人才参与现实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介绍说,学院经费很足,但生源、研究生质量却成问题。他真正感到悲观的是:50年了,中国还没有产生一个真正被世界认同为哲学家的人,甚至连和世界哲学领域进行对话的人都少之又少。“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做有价值的东西”。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从2000年开始尝试从入校的大一新生中招收学生,二次选择吸引了愿意读哲学非常优秀的学生。

    郭齐勇认为,大学的学科总有“冷”和“热”之分,这是生态的平衡,全民学哲学也并不是好事。大学哲学教育并不直接创造效益,但具有参与现实的责任,通过培养一批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的人才来参与现实,传承文明,撒播智慧的种子。

    50年来,武汉大学为国家培养了5000多位本科生与博、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分散在党、政、军、商、文各界,其中有不少优秀人才,也有大量的普通劳动者。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由于他们有了哲学智慧,他们的劳动品质会有所不同。”郭齐勇总结道。

 

  原载《中国青年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贾平凸 回复 悄悄话 人们都在忙着解决现实问题,哲学距离这些现实问题太远了。哲学对求知者要有吸引力,哲学家必须可以做闲人。闲人大部分成不了哲学家,但是哲学家一定要有闲,不用去担心柴米油盐。一种情况是,他们本身修身养性,要求奇低;另一种情况是,国家肯养着这些人,让他们有闲无事,就必须去思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