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473)自学考试大纲

(2007-01-10 15:14:35) 下一个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科的一门专业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而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自学应考者,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并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以能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

本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一门,它是其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念、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等)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总体上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哲学的特性等一般性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哲学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2.哲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的党性;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第三节 哲学及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

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表现形态;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形态。

第四节 哲学的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

哲学的阶级性;哲学的时代性;哲学的民族性;哲学的世界性。

(三)考核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形态

4.哲学的特性

(四)考核要求

1.哲学

1)识记:哲学;世界观;自然观;价值观。

2)领会: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识记:哲学的党性

2)领会:哲学基本问题成为“基本”的原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分的标准。

3)简单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对于自己生活的指导意义。

3.哲学及其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

1)识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领会: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4.哲学的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

1)识记:哲学的阶级性;哲学的时代性;哲学的民族性;哲学的世界性。

2)领会: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3)简单应用:联系当代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哲学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在理论上要弄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特征及其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两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自然科学对哲学的最本质的关系是促进作用;当代科技革命对深化、拓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作用。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正确态度。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的素质。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掌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方法;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强识别正确与错误、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马克思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四)考核要求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识记: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2)领会: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对冲破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3)综合应用:用哲学发展史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识记:人本主义;科学主义;现代科学技术。

2)领会:人本主义的错误;科学主义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

3)简单应用:联系现代科学发展的具体成就,说明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4)综合应用:运用理论思维重要性的观点,说明自然科学家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领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理论联系实践的途径。

2)简单应用:举例说明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3)综合应用:联系我国当前实际,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正确理解社会的物质性和物质的社会形态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第二节 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静止的含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时间的含义和特点:空间的含义和特点;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形态的含义;物质形态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物质的社会形态构成的自然前提和社会条件;社会物质相对自然物质形态的不同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1.物质

2.物质的存在方式

3.物质的具体形态

(四)考核要求

1.物质

1)识记:物质;物质结构理论;客观实在性。

2)领会: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3)简单应用:分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缺陷。

4)综合应用: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现代科学的指导意义。 

2.物质的存在方式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

2)领会: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简单应用:分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分析形而上学时空观的错误。

4)综合应用:运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就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的正确性。

3.物质的具体形态

1)识记:物质形态;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领会:物质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3)简单应用:分析社会物质运动规律相对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不同特点。

4)综合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成果论述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丰富和发展。分析社会物质的时空特性与自然物质形态时空特性的差异。

第四章 人类意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意识的起源、结构和特征,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人工智能的联系和区别,着重掌握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第二节 意识的结构

知识、情感和意志;显意识与潜意识;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第三节 意识的特征与功能

社会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第四节 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艺术、道德、法律、宗教和科学的各自特点。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差别;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联系。

(三)考核知识点

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2.意识的结构

3.意识的特征与功能

4.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四)考核要求

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识记:意识;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人工智能。

2)领会: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形式的主观特性;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2.意识的结构

1)识记:显意识;潜意识;对象意识;自我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2)领会: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

3.意识的特性与功能

1)识记: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领会: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3)综合应用: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4.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识记:意识形态;科学。

2)领会: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区别;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差别;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联系。

3)简单应用:剖析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五章 人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把实践观点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思维方式,深刻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主体能动性和客观以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及其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实践是联结物质和意识的桥梁

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目的;实践手段;实践结果;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实践与物质和意识的交互作用

实践是物质和意识对立统一的基础。物质和意识分化的原因;物质和意识统一的基础。

第三节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实践与主体和客体。主体;客体;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实践客体的基本形式。

主客体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主体的特性;客体的特性;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四节 实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观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第五节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现实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

(三)考核知识点

1.实践与物质的意识

2.实践与主体和客体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四)考核要求

1.实践与物质和意识

1)识记:实践;实践目的;实践手段;实践结果。

2)领会: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3)简单应用:分析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4)综合应用: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对旧哲学的超越。

2.实践主体和客体

1)识记:主体;客体;主体对象化;客体非对象化;规律。

function forumSelected() { var forumId = $("#forumId").val(); if(forumId == null || '' == forumId) { alert('请选择论坛.'); } else { }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