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读《纯粹理性批判》笔记摘录

(2007-01-15 12:42:26) 下一个

http://blog.sina.com.cn/u/4944ce55010003h7


我读的是《纯粹理性批判》中译本(韦卓民译),由于此书属于遗著,译成汉文后,作者对文字不一定来得及润色,因此这本书中有许多不顺口的地方,不过它也更多地体现了译者对康德著作理解的原生态。
       我是从1993年2月11日开始读此书的,笔记有很多字。老实说,直到现在,对该书的部分内容,我还是在朦胧之中,现将部分学习体会整理出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纯批”的结构
      《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首先是序文和导言,其次是先验原理论,最后是先验方法论。其中,先验原理论是核心,包括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论。这部分其实可以划分分三个基本层次:1、关于感觉问题的“先验感性论”,解决“纯粹数学是怎样成为可能的”问题;2、关于知性问题的“先验分析论”,解决“自然科学怎样成为可能的”问题;3、关于理性问题的“先验辩证论”,解决的是“形而上学是怎样成为可能的”问题。
       从这个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
    (一)康德明确将人类认识活动划分为感觉、知性、理性三个阶段,并指出了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认识根源;
    (二)康德将理性与辩证联系起来,确定了辩证法是关于理性的学说,由此生长出黑格尔是必然的。
           二、“纯批”是通向“纯粹理性学说”的“初阶”
        在导论中康德表述了这样一个思想:纯粹理性批判是通向“纯粹理性学说”的预备阶段。他把哲学划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建构既具有普遍性又能增加新知识的知识体系,即形而上学;其二是检验形而上学知识是否可靠的理性批判。理性批判是建构形而上学的工具,而形而上学是理性批判的结果。
       康德的这种划分是富有启发性的:
       第一,他并没有判形而上学的“死刑”,希望对立“形而上学”,只是要求在建立“形而上学”思考一下“形而上学是怎样成为可能的”问题。因此后来的分析哲学说哲学是语言的误用等等,其实是对康德的“错误”发展。在学习分析哲学的同时,也要经常考虑康德关于纯粹理性批判是通向“纯粹理性学说”,的预备阶段的思想。
        其二,从康德开始,理性的学说就已经发生了一个转向:旧的形而上学向辩证法转变。黑格尔、马克思都是康德的继承者。
        其三、康德主张检验检验未来形而上学知识是否可靠要诉诸“理性批判”,而马克思则诉诸实践批判,可见理性学说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
          三、时与空是康德学说的灵魂
        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就是关于时与空是感性直观形式的学说。在批判哲学中,没有时与空,纯直观就不能成立;没有纯直观,纯经验也就不能产生,先验哲学就无从建立了。时与空学说是建厦之基。对这个学说,我的体会是:康德论证了时与空的主观性或者说主体性,把时与空当作心灵用来整理“出现”(其他汉译者称为“现象”)之质料的纯然形式。
       第一,他像牛顿一样,把时与空看作两种不同的形式,且把二者与事物分割开来。不过牛顿认为,时与空是“上帝的感官”,而康德则把时与空从上帝哪里夺了过来,把它们交给人类,作为主体的感觉纯然形式。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康德的时空观实际上是一种静态的形式,对它的起源,康德几乎没有考虑,这是违反辩证法的。
       第二,他由此区别了时空内的事物和时空外的事物。前者属于“现象”,后者属于物自体,即物之在其本身。前者是可以认识的,而后者则在理性的范围之外,是不可认识的。由此势必造成两种哲学学说:关于现象的学说,就是关于“主观”的认识,这就是认识论;关于物之在其本身的学说,这就是本体论了,叔本华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范畴
       范畴表中四类知性概念被分为数学的和力学的两种。每类范畴有三个,其中第三个范畴就是从第一个范畴(正)和第二个范畴(反)的结合中产生的。例如,总体性就是从单一性和多数性的结合中产生的、限制性就是否定性和实在性的结合等等。这样康德实际上就表达了一个由两个正反范畴的结合中产生一个新范畴的思想,由此我们看到了“正—反—合”这样一个概念运动的图式,所以不能认为“正—反—合”是黑格尔的发明。
       在论范畴时,康德采用了从逻辑机能和已有哲学资料(亚里士多德)中寻找纯粹概念的方法,我认为,这其实就是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黑格尔在建立其逻辑学时已经更自觉地运用了这个方法。
              四、先验原理论的明线和暗线
         先验原理论包含认识论和本体论两方面的意义。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就明线讲,批判哲学处理的就是知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就暗线讲,它是在处理“出现”和“物之在其本身”的关系。
       1、前一种关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直观和直观的形式,直观“无非是出现的表象”,直观的形式则是时与空,它是直观之所以成为直观的形式条件,二者的结合就构成了数学和几何学。二是经验与范畴。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是经验之成为经验的先天条件,二者的结合就产生了物理学之类的知识。
        2、暗线中的“出现”与“本体”,在康德看来,前者是主观的,是时与空中的具体事物,后者是存在的,是超时空的东西,类似柏拉图的“相”。具体事物是物自体呈现给我们的感官的,但它并不是物之在其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康德的时空中的事物或所谓现象其实就是人的表象的世界,而物自体则是表象世界的一个极限。
       3、明线和暗线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哲学以物自体为极限将知识分为三个层次:直观阶段,它是时与空在直观感受性中的使用阶段;知性阶段,它是范畴在经验中的运用阶段;理性阶段,它是知性超越经验的使用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知识是积极的、有效的;而在后一个阶段,知识则是无效的,因为知性一旦超出经验范围来把握物自体,就会陷入两个对立观点皆可成立的二论背反。
       这样,我们在康德哲学中,既可以看到认识论,又可以看到本体论;既可以看到唯物论,又可以看到唯心论;既可以看到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现实,又可以看到他对形而上学重构的理想;既可以从中学到辩证法,又可以看到他反辩证法的一面。矛盾,矛盾啊,没有矛盾就没有康德。这就是我对康德的初步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