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家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个人资料
正文

向张艾嘉致敬(转贴)- 岁月留念张艾嘉 (图)

(2006-11-14 06:19:57) 下一个


有些人的一生异常丰富,抵得过常人十世有余。比如说已远去的哥哥,还有在台前幕后的张艾嘉。
  
  世界上有几个女人,唱歌懂得唱《忙与盲》,演电影演得到《阿郎的故事》。自己拍片拍得出《心动》。 生了粉团般的儿子,给他起名叫奥斯卡,抱着他出镜也神定气闲,口气平淡地承认:是,我是未婚妈妈。
  
  歌手,演员,制作人,导演,母亲,妻子,隔几年她秀一张新面孔给你看,三十几年圈内厮混过来,一众人等对她的兴趣却有增无减。 写张艾嘉的人怕都似我般无法下笔,不得不以流水账的手法开始
  
  ——23岁那年,她以一部琼瑶剧扬名立万;也不好以写绯闻的笔调开篇
  
  ——1982年,黑衣愤青罗大佑一句句唱着小妹小妹,最后这段才子佳人的爱情却无疾而终;当然,平铺直叙肯定会招打
  
  ——今年,这个可称伟大的女人已芳龄50,张艾嘉的真实经历委实传奇过小说,逼迫我只好去水银灯里追寻她的心路足迹。
  
  1986年, 《最爱》,最初的爱。
  
  无非是部三角恋爱的故事,却因为张艾嘉有了惊喜。爱情的纠葛没有变成火把,却被暗暗的温情将一切化成灰烬,最爱是个问号,而不是个句号,红颜若是只为一段情,就让一生只为这段情,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
  
  当时就算已经过时的执著,今天读来依然崭新如旧。
  
  虽然《最爱》是诸多人的最爱,但可惜的是,在1986年,后来喜欢上张艾嘉的人们还都在忙着上小学,我们错过了当时情景下品味她的机会,等到看深了张艾嘉,再回头看《最爱》,多带了自己的念头。有时候,循序渐进是一种必须。
  
  这是张艾嘉女性友谊情结的开端,一场纠葛不清的错爱,原来是两个女人彼此守望着成长的历程,从此后,经过她的手,无数友情被夹在爱情的缝隙中,或明或显地描述出。
  
  据说她始终有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少女情怀,数来那是邓丽君,林青霞的年代,短发或长发,但一定是乌黑垂直,淡妆,皮肤白,眼睛亮,穿着不出位,但耐寻味。被奇怪的经济腾飞培养出自信,被突如其来的叛逆年代教会自主,是这一代造就华人流行文化的巅峰。音乐、文字或者是电影,皆如此。
  
  1989年, 《阿郎的故事》,成长印迹。
  
  被周润发,小柏林,罗大佑的音乐,杜琪峰的导演压抑,张艾嘉出演的波波发挥不多,但一点也足够。从叛逆少女到成熟女性,可惜最后《你的样子》夺走了大家的魂魄。
  
  难得参演的一部港片,对普及张艾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即使它是最不张艾嘉的一部影片。 我坦然承认,那时候张艾嘉只同张曼玉般,是名好演员,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张曼玉一年可以同时轧十三部片,广种薄收,总得一两部好的,但张艾嘉产量那么低,也能留存下这些经典,可称运气,或者机缘。 那日子,应该是她事业上最难熬的光阴,谁也没有预料到,在这个圈子中,会有一个女人到了中年才越来越出色。
  
  后来,爱情来临,罗大佑说:“爱情来的时候,音乐就走了,而爱情走开,音乐就回来了。”或者我们应该庆幸张艾嘉那时候还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不然,就错了长安的那棵草。1990年来临的两个男人丰富了她。一个叫奥斯卡,另一个叫王靖雄。从那时起,我们再见过的张艾嘉,开始带上种知识分子式的优雅,对人生的嘲弄,还有难以言状的清丽。
  
  1995年, 《少女小渔》,知性光辉。
  
  她牵着刘若英走进公众视线。
  
  严歌苓笔下那个在异国天空下迷茫的少女小渔,成就了奶茶的演员生涯,也成就了其自身的导演风格。
  
  知性,敏感,纤细。怅然之余,却又有振奋之感,小渔在蓝天下奔跑,张艾嘉眼前的路也伸向远方。
  
  那是张艾嘉重要的转折点,罕有女人像她那样,能在皮相美快到尽时,转为气质美。
  
  眼角细纹从那时候起,成为张氏注册商标,肆无忌惮地招展,却更添魅惑。
  
  那是一朵花开到极致,稍纵即逝的极致,带一点残,叫你不忍多看,又不得不看的美。
  
  所幸的是,张艾嘉直至今日仍不会凋。
  
  因为没有赶上好时候,错过她鲜嫩饱满的青春,不然,以这个女人为榜样,学着她成长,哪怕只学到半分,在凡人堆里想必也算成绩蜚然。
  
  她亲手打造了一个继承者,也把自己又送上了另一层高度,在带领奶茶成长的光阴中,她又雕琢了自己一次。
  
  1999年, 《心动》,岁月留念。
  
  张艾嘉把绚烂拍到了平淡。一段不着边际的爱情,因为那些有声,无声,有色,无色的细节,而落入尘世。
  
  这时的张艾嘉,初进入她的白金时代。当数十年来思念彼人时所拍的同一方天空掠过幕布,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初恋,张艾嘉用一个很简单的名词,几乎勾勒了所有的青春,从此之后,一切都可以收起。
  
  不刻意去计算,没有人会在意她已经五十有余,岁月仿佛另给张艾嘉一种优待,不再以艺人面目出现,却每每抢尽风华。
  
  经过她的手,一切都打上她的烙印。不同的面目,却都有同样的灵魂,一个优雅的,沉默的,风格强烈的灵魂。
  
  她开始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周围的一切。
  
  门下所出的刘若英和李心洁,以默然的方式,成为20岁和30岁的张艾嘉,只不过加多一些那个年纪的调料。
  
  电影里模糊着她的某些瞬间,不是有意为之,却绝不容忽视,你无法指证《心动》记录了哪些张艾嘉的梦想,所有的揣测不得当事人亲口承认都算谣言,但这明明白白是她用来祭奠和剖析自己感性世界的告白。
  
  说给你听你也不明白,因为你不是张艾嘉。
  
  2003年, 《想飞》,生命另一次开始。
  
  过多的文艺感,让这部影片没有大红大紫,也好,留着一个人慢慢回味。仿佛去过那地铁招贴画里,不知归里的世外桃源,说出来无人信,只可自家揣摩自家知。男生是王子,女生却不能安心做他的公主,终于悄然远行。
  
  我的感动,也许是因为这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有个想飞的梦。在让人窒息的现实里,如果背上有一双可以打破冰封的翅膀,你会去哪里?你要去哪里? 张艾嘉不敢从头到尾的消沉,虽然按这趋势下去,不该有光明的结尾,但吴彦祖这阳光少年,再沉郁也掩不住神光。《心动》里用金城武,和《想飞》里用吴彦祖,张艾嘉识人眼光独到。
  
  她源于此种自信的任性,得到了眷顾,要生孩子就生孩子,要结婚就结婚,想到就做,错了再改。在工作中,她有一双张氏铁腕,虽然看似温弱无力,但总能将一部庞大的机器,按自己的意愿,推动它向前走。 身在演艺圈,能把握自己且把握得好的,张艾嘉算是难得的一个。给她一双翅膀,她还能再往更高更高处去。
  
  2004年, 《20,30,40》,纯然回顾。
  
  商业操作上的成功,不代表张艾嘉的又进一步,虽然它比同期出街的大部分电影都要耐看,但内容太丰富,多到她无法细细表达自己,只能在惊鸿一现里,乍现张氏风情。
  
  作为她的倾慕者,只能陪她一道回顾。在离开40岁时,张艾嘉有理由回头看。她模拟着一个普通女人的此段光阴,许是此生做不到平凡妇人的补偿心理。丈夫的婚外情和孩子的独立,一点小小的需要打理的事业,还有一点小小的不死的情怀。
  
  张艾嘉从来在公众面前,未有失去水准。哪怕身上发生了再多惊世骇俗的事情。
  
  37岁未婚生子,她也只是说:“大家好,我给他起名叫奥斯卡,因为他是我生命中最好的奖品。”
  
  这个圈子就是奇怪,有人拼命以莫须有的绯闻博宣传,有人什么都做了却懒得说。 朋友陈升后来说:“那一年所有人都以为孩子的爸爸是我,真冤枉。”
  
  这个胖子身上有顽童气质和惫懒味道,正是另一个说不清的精彩人物。
  
  外人在无从证实上,自然会按可能的方向揣测。 不过后来她又出人意料地修成正果,先为人母,后为人妻,样样做得无可挑剔。惟一出轨的就是那次儿子被绑架的戏剧化事件,但落到张艾嘉身上,终得化解,她从头至尾,都镇定,坚强,勇敢,机智。
  
  一切溢美之辞我都想用在她身上,非如此无法表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