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家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个人资料
正文

克林斯曼和他的无敌搭档zt 两个帅哥啊

(2007-06-14 07:32:06) 下一个
比埃尔霍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每当德国国歌响起,克林斯曼与他的助理教练勒夫彼此勾着肩,凝重而深情。每当波多尔斯基们进球的时候,克林斯曼与勒夫热烈拥抱相庆。

  这时候,他却不能在场。


[被屏蔽广告]
  甚至,在世界杯真正打响之后,他反而不能再从事最喜欢的事情———穿上德国队的队员训练服,和大家一起在训练场上热身。

  但是,当德国与阿根廷让人窒息的点球大战来临,一身国家队正装的比埃尔霍夫悄然出现在教练组的队列里。

  对于比埃尔霍夫太太来说,一切肯定非常像西部片情节吧———两年前的那个星期六晚上,一个从美国打来的长途电话,不仅仅打破了一个周末的平静。在此之前,她伴着俊朗文雅的男友———后来成了她的丈夫———走过球员生涯末期的低谷,伴着他坚持读了13年26个学期的大学函授课程,拿到了商业管理学位。他退役了,反而开拓了一番新天地,做耐克的体育顾问,做电视台的评球嘉宾,做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形象大使……生活终于稳定和平静下来,走上了黄金的轨道。就在这时,他的前国家队锋线搭档重新出现了!通过长途电话,仅仅用了四个小时,克林斯曼就说服了比埃尔霍夫,让他———前“金头”———回到他———永远的“阳光男孩”———身边。

  当时,老迈的德国队积弊重重,从欧锦赛狼狈出局。更严重的是,由于忽视对青少年的培训,德国似乎面临着球员断代的窘境。名牌教头没一个肯出面接这个烂摊子,全世界都在看德国足协的笑话。危机关头,两位国家队的前任队长决意联手出山,重铸德国足球的青春。他们设法甩掉了足协原本派定的老助理教练,让克林斯曼在40岁生日那天得到了最好的一件礼物———44岁的勒夫。这时,比埃尔霍夫只有36岁。

  在德国足坛当家大佬们的眼里,这三个人仍然是孩子,可以随意训斥和干预,因此平均40岁的教练组才一开始改革,就动辄得咎。但他们其实是天生的政治家。如今,当年轻的拉姆们面对阿根廷,竟能打出精妙轻灵的战术配合,我们才愈发体会到,持续一年多的“废黜卡恩”之战是何等的关键。没错,那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通过废除一个守门员的权威而达成改革的多重目的,重建国家队的内外秩序。这真是政治才华的精彩闪光。在这场关键之战中,比埃尔霍夫令人惊异地扮演了“红脸”的角色,他和克林斯曼之间巧妙地连续“二过一”传接配合,把主要对手———德甲老大拜仁过得晕头转向,到最后都没明白是怎么输了球。

  二人联手出山之始,媒体曾经很小人之心地重提旧事:昔日在国家队搭档的时候,比埃尔霍夫曾经抱怨自己一直笼罩在克林斯曼的阴影里。事实证明,作为国家队的领队和总教练,这两人仍然保持着当年绿茵场上并肩冲锋时彼此那种近乎盲目的忠诚。改革是艰难的,尽管克林斯曼面对艰难始终笑容灿烂,但比埃尔霍夫知道搭档的真实处境,于是,他主动地、坚决地成为克林斯曼的“保护伞”,为比他年长4岁的朋友遮风挡雨。每一次与反改革对手的公开交锋,都是领队出面应战。

  在今天的“黑帮片”迷看来,“朋友义”与“兄弟情”只能与“盗跖之侠”相连,所谓“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但是,比埃尔霍夫和克林斯曼却告诉这个时代,“朋友义”与“兄弟情”,唯有“载道”,唯有指向大仁,才能散发真正的馨芳。他们不仅为2006年的世界杯救场,而且始终心怀德国足球的未来,最终把德国U21队的领导权争取到了比埃尔霍夫的手中———当然,也是经过了一系列激烈迂回的攻守相争。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一对搭档“在其位则谋其政”的豪迈与勇毅,简直令人惊异。

这不是简单的争权夺利。也许,比埃尔霍夫相对于克林斯曼,还有着更多更大的理想。在资本与个人直接挂钩的时代,在足球彻底商业化的时代,比埃尔霍夫仍然相信,足球应该为国家荣誉争光,足球运动仍然可以为社会的凝聚力做出贡献。于是,他邀请奥运冠军与球员们交流,传授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为此,他被足坛大佬们申斥为“多事”。当然,支持他这一切行为的潜在动力,最终是对足球的纯粹的爱。尽管他比克林斯曼还忙还累,一切行政和商业的事务都要负责,每一次国家队的比赛,都意味着他从早晨8点忙到次日凌晨,但是,他却坚持参加国家队的热身训练。他告诉媒体:我只是想保持体形———我才三十几岁!———热身的时候,我并不掺和教练的指导工作,我没这个权利。我穿的是队员训练服,这已经标明了我在训练场上的地位,你们没看见吗?这一番赤子之心的告白恰恰显示出,对于绿茵场,他始终何等的留恋。


[被屏蔽广告]
  当世界杯终于到来,当德国队的改革初尝胜果,当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威严地君临于一个又一个赛场,当克林斯曼与勒夫被女球迷们评为“最酷的一对教练搭档”,却不见了比埃尔霍夫的身影。他在赛场外,作为组委会的人员日夜奔忙。

  在德阿点球大战的时刻,他出现了,与教练组并肩站在一起。当莱曼扑出第一个点球,当最终的胜利来临,他欢呼着,兴奋地跃到半空,用力挥舞着手臂,那么的年轻,激情,一如整整十年前,欧锦赛决赛上,他接过克林斯曼的传球,劲射入网的那一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