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1991)

(2006-12-01 13:36:11) 下一个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电影[ALL MORNING OF THE WORLD]及其他
 
作者: 行人
  
   古典音乐论坛191/273贴中谈到了法国电影[尘世里的每一个清晨(ALL MORNING OF THE WORLD)]。电影说的是法国路易14时代民间维奥尔琴(VIOL)演奏家S.科伦布(SAINTE COLOMBE,?—?)及其女儿与其徒弟、后来的凡尔赛宫廷音乐家的玛林.马瑞斯(MARIN MARAIS,1656—1728)的一段感情经历。恰逢巴罗克时期的法国音乐人,整部电影中无论是人的情感、社会生活、音乐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格的明亮、自然的风格——他们的恩怨、痛苦、爱情等等。虽然是多年前的电影,在整理书籍、唱片之际无意发现了当初看这部电影时买下的说明书和电影音乐的录音带,放起音乐翻阅当初的电影说明书,那部电影像是又一次回放于我的脑海……
 
   凡尔赛宫廷内,已经是功名身就的宫廷音乐家M.马瑞斯已经到了晚年。在指导宫廷乐团排练时,已经逝去的早年导师科伦布的事情日夜在脑海里浮现,象是追悔、自责……。’始终远离宫廷的繁华喧嚣,然而音乐确是朴实而内涵丰富…… ’马瑞斯开始向宫廷音乐人们叙述起来……
 
   1660年春天,维奥尔琴大师科伦布的妻子离开了他和两个女儿而死去了。科伦布为此而终日沉浸与无可解脱的痛苦之中。对于年幼的女儿们,只能够依靠教会的教父们的帮助(图片1:科伦布和他的两个女儿),音乐则由自己亲自教授。怀着对亡故妻子的怀念,逐渐远离了世俗烟火。整日闭门于屋内钻研琴技,并且发明设计了7弦的维奥尔琴。将维奥尔琴的音域扩展了许多。
 
    长女马德莱娜到了可以拉琴的岁数,科伦布给了她一把琴开始教授维奥尔琴的演奏。然而小女儿特瓦奈特出于嫉妒经常在边上捣乱,由此而时常遭到父亲的严厉惩罚。即便如此科伦布还是觅来一把小尺寸的维奥尔琴,同时教授两个女儿的维奥尔琴的演奏。
 
    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父女三人的演奏开始出现于各种场合,并受到各种好评。然而科伦布却多次拒绝到路易14宫廷里去演奏。时而久之惹恼了路易14,国王甚至下令宫廷人员禁止参加科伦布的音乐会……。
 
    音乐会逐渐减少,新曲子的乐谱也随之减少了,或许在科伦布的观念中即兴演奏就是音乐自身的精髓了吧……。一天夜里,科伦布梦见自己思念故去的妻子在世上无可追求,跳入水池而自尽。第二天一大早科伦布便来到湖边小屋内拉起了妻子去世不久所作的[悲哀的墓地(TOMBEAU LES REGRETS)],此时此刻妻子竟然浮现于眼前,是错觉还是奇迹……。桌上的葡萄酒酒杯上留有饮用的痕迹、妻子爱用的点心也象是被吃过一样……,怀着对故去妻子的怀念,科伦布让画家友人鲍京(BAUGIN)将桌上的酒杯、点心描绘下来并小心地收藏了起来(图片2:鲍京的油画)。
 
   17岁的马瑞斯前来叩们求教正是这个时候。出身鞋匠家庭的马瑞斯由于发育声带变化而不得不离开了宫廷的合唱队。绝望之中突然产生了演奏维奥尔琴的志向。科伦布让马瑞斯即兴拉了一段曲子,还没有听完就站起身打断马瑞斯的演奏,说是即便会演奏乐器也未必能够成为音乐家……拒绝收下马瑞斯。后来经女儿马德莱娜的劝说,马瑞斯一个月后终于成了科伦布的门生。又到了春天,马瑞斯背着导师前去宫廷演奏,一下子让科伦布暴怒,盛怒下将马瑞斯的维奥尔琴也给敲了个粉碎。被赶出家门的马瑞斯在大雨中痛哭着,还是马德莱娜将马瑞斯领到自己的闺房,教授了父亲的秘技,同时两个年轻人相爱上了……(图片3)。1676年的夏天,马瑞斯终于被录用于宫廷了。听到这个消息,马德莱娜无不为之高兴,并领着马瑞斯悄悄地聆听父亲的演奏。终于在一个风雨之夜为父亲所发觉,科伦布感到应该与志向与己不同的马瑞斯分手了,就这样两位著名的维奥尔琴音乐大师最终分道扬镳了。
 
     由于,马瑞斯志向宫廷音乐家的生活,最终只得与马德莱娜分别了。马瑞斯离开后,马德莱娜怀上了马瑞斯的孩子,然而却没有能够活着养下来。不知道是过了多少时候,妹妹特瓦奈特也已经嫁给了乐器制作者的工匠生育有了五个孩子。马瑞斯也结了婚,并且成为了宫廷乐队的常任指挥兼作曲家。即便如此,马瑞斯还是时常将那首为马德莱娜而作的曲子[梦幻之女(LA REVEUSE)]拿出来演奏着。此时,已经患重病的马德莱娜要求父亲为她演奏一下当初马瑞斯为她所作的曲子,父亲没有答应而是打发妹妹特瓦奈特到宫廷里把马瑞斯叫来了。此时已经是有名的宫廷音乐家的马瑞斯在马德莱娜的病床前演奏了这部作品,最后还是离去了。马德莱娜也在马瑞斯离开后用马瑞斯送来的鞋上的丝带将自己吊在了房梁上而自尽了……
 
     马瑞斯还是无法忘却师傅那清冽的琴声,多少次赶夜路在夜深人静时站在师傅的窗外独自聆听着师傅的琴声,感受往日的人生……。就这样,3年里马瑞斯经常独自在夜里来到边远的乡村,聆听师傅的琴声。到了第23次的那一天,聆听之间,师傅科伦布突然打开了门,发现了门外的马瑞斯。科伦布将马瑞斯让进屋内,找出当年马德莱娜的维奥尔琴,两人无声无息地演奏起了[悲哀的墓地(TOMBEAU LES REGRETS)]中的[回归(LE RETOUR)]……,这个夜晚成了马瑞斯毕生难忘的了。
 
    面对宫廷乐队的队员们,讲完这段故事的马瑞斯好象是听到了科伦布的声音,马瑞斯答应了师傅的请求,演奏起了那首[梦幻之女(LA REVEUSE)]……
 
 
-----------------------------------------------------------------------
 
 
    已经是7,8年前的事情了,那一年的哪个国家的音乐杂志将科伦布(SAINTE COLOMBE)的双维奥尔琴组曲的唱片列为了EARLY MUSIC中的年度奖。首先脑子里实在没有科伦布的印象,是谁、什么时代的音乐家……。走遍许多唱片店,买下了这张获得许多国家大奖的唱片。遗憾的是唱片出自西班牙的AUVIDIS公司(ASTREE),唱片说明书又是天书般的西班牙文,配上的英文又是语不成句,不知所云……
 
     就是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部[尘世里的每一个清晨]的电影。或许,有关科伦布的情况也只有电影里所提示的这些了吧。至今人们还是不知道这位生活于路易14时代的民间艺人的生悴年月,也没有他的任何记载。现在所流传的他为维奥尔琴所作的组曲也都是名间流传下来的。科伦布的乐谱也始终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出版过。据说流传下来的科伦布维奥尔琴组曲也只有67首,有趣的是这些珍贵的民间乐谱的最后收藏者就是法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电影中的另外一个人物就是科伦布的徒弟、路易14宫廷音乐家、著名维奥尔琴音乐家马林.玛瑞斯(MARIN MARAIS)了。和他的师傅完全不同,他走上了一条阳光大道,无论是活着的时候还是赴阴间200多年后人们对于他的作品,对于他的人生有着许多的了解。说道法国巴罗克就会涉及到这位凡尔赛宫廷音乐家;说道到了现代已经少见的型似大提琴演奏时夹在演奏者两腿间的六弦或七弦维奥尔琴也就自然会涉及到这位对维奥尔琴演奏技术有贡献的玛瑞斯。科伦布、马瑞斯二人对于维奥尔琴的演奏技术变化有着极其大的影响。不知道是科伦布还是由玛瑞斯开始的,在维奥尔琴演奏中引进了二重把弦的演奏方法。同时他们将原来是六弦的维奥尔琴改装成了七弦的维奥尔琴,将为奥尔琴的音色、音域提高了许多。
 
     记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PHILIPS公司发行了一个LIVING BAROQUE的系列唱片,这批唱片当然是LP的,在80年代初开始流进中国市场。音乐多是较早一辈的EARLY MUSIC演奏家们的录音如ISOLDE AHLGRIMM,FELIX AYO,VITTORIO NEGRI等。唱片内容相当丰富翔实,就连LP封套的设计也是格调高雅,使用的是那个时代的如GUERCINO,FRAGONARD,GUARDI等名画家的名画。印象深刻的是唱片中夹有一张有关LIVING BAROQUE系列的LIST的封面油画。油画的名称叫[音乐家聚会]出自法国画家罗贝尔.托尔尼埃尔之手。画面是五位围着放有乐谱的圆桌站立、座着的音乐家,据说这五位凡尔赛宫廷的音乐家分别是当时宫廷音乐领袖吕利(JEAN-BAPTISTE LULLY,手翻乐谱站立着),弗克莱尔(JEAN-BAPTISTE FORQUERAY),拉巴尔(MICHEL DE LA BARRE),奥托泰尔(JACQUES-MARTIN HOTTETERRE),而手持7弦低音维奥尔琴的就是玛瑞斯了……,令人为之感动的一个历史场面,那些传说中的音乐家居然其形象历历在目,象是当时凡尔赛宫廷里的优美音乐在这幅画面上持续地回响着……
 
     电影中的音乐多是用了科伦布、马瑞斯和那个时代的宫廷音乐家弗朗索瓦.科普兰(FRANCOIS COUPERRIN)等人的法国组曲构成。让人感受到震动的是科伦布的[TOMBEAU LES REGRETS(悲哀的墓地)]中的[LES PLEURS(悲哀之泪)],让人感受到孤独凄凉的心情,伤心至极。听过后来收集的科伦布的两张唱片,感受到了他作品中的高处不胜寒的清冽般的孤寂和深刻的悲哀情趣,感人至深……
    
    电影的音乐和后来买进的唱片的演奏者均是乔尔蒂.萨瓦尔(JORDI SAVALL)演奏的(图片 使用七弦低音维奥尔琴录音的JORDI SAVALL/WIELAND KUIJKEN)。这位自称出身于卡塔罗尼亚地区的(表示具有强烈的卡塔罗尼亚独立意识)EARLY MUSIC新近演奏家,早年在家乡教堂里担任少年合唱队的歌手,和玛瑞斯的经历几乎雷同,由于发育而变声不得不退出合唱队学习大提琴演奏。20岁开始从奥古斯特.温钦格(AUGUST WENZINGER)学习EARLY MUSIC研究、演奏方法等等。在70年代便开始组织了HESPRION XX(希腊语’看西方’之意?)乐团从事乐队指挥,维奥尔琴演奏活动。演奏的曲目多为中世纪,文艺复兴,巴罗克时期的拉丁语区如西班牙,法国等地方的音乐。唱片多出自西班牙ADVIDS公司。……
 
     电影的脚本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原著者是法国现代作家、音乐活动家帕斯卡尔.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看过电影后又阅读了吉尼亚尔的同名原书,及其精彩。后来又将他的小说[音乐课],[威尔顿伯格的沙龙]收集到并且热衷阅读过。前者是还是一部以马林.玛瑞斯的音乐小说,有趣的是引用了中国春秋时代老庄的故事。通过心灵沟通传授音乐的表现技能,感觉东方人小说的内在描写的细腻风格……。后者则是一部篇幅巨大的以巴罗克风格为基调的现代人小说,结构上象是复调音乐一样,将小说主人翁在德国法国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交错配置,给人一种音乐上赋格方法在文字小说上再现了一样的感觉。……。
 
    作者同时也是一位音乐活动家。身为法国凡尔赛音乐复兴委员会主席,同时又是EARLY MUSIC乐团LE CONCERT DES NATIONS的创始人兼主人。其创作的小说也在世界各国获得各种奖项和好评。
 
    电影[尘世里的每一个清晨]只是一部通俗作品。然而所涉及的音乐史上的意义相当重要。欧洲巴罗克艺术在音乐上显得后期巴罗克音乐倾斜于巴赫为代表的德国,而给于包括巴赫在内德国音乐家以巨大影响的路易14时代音乐家们却渐渐地开始为人们所疏远。
 
     电影让我为科伦布及其家人、玛瑞斯间的情感、爱情所感动,同时为那个时代的音乐所感动。某种意义上说,用今天的电影这么一种艺术形式来回顾200多年前艺术家们的人生、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等自然让人为之感动。然而将他们遗留下的含有自己情感的音乐再现出来方是更能够感人肺腑的,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情感也就是随着这样的音乐而延绵传承到永远……



  下载地址:  (法语对白,中文字幕)
 
 

 


        

      〖专辑曲目〗

 1. 

Marche pour la cérémonie des Turcs (02:14)
Composed by J.B. Lully

2.  Improvisation sur les Folies d'Espagne (01:06)
Composed by M. Marais
3.  Prélude pour Mr Vauquelin (01:45)
Composed by J. Savall
4.  Gavotte du Tendre (01:25)
Composed by Saint-Colombe
5.  Une Jeune Fillette (01:58)
Popular song - arranged by J. Savall
6.  Les Pleurs (04:11)  眼泪
Composed by Saint-Colombe
7.  Concert à deux violes "Le Retour" (08:17)  回归
Composed by Saint-Colombe
8.  La Rêveuse (04:55)  梦幻之女
Composed by M. Marais
9.  Troisième Leçon de Ténèbres à 2 voix (12:39)
Composed by F. Couperin
10.  L'Arabesque (05:57)
Composed by M. Marais
11.  Fantaisie en mi mineur (02:39)
Anonymous - J. Savall
12.  Les Pleurs (02:19)
Composed by Saint-Colombe
13.  Le Badinage (06:52)
Composed by M. Marais
14.  Tombeau pour Mr de Sainte Colombe (07:06)
Composed by M. Marais
15.  Muzettes I-II (03:08)
Composed by M. Marais
16. 

Sonnerie de Ste Geneviève du Mont-de-Paris (07:52)
Composed by M. Marais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myluer 回复 悄悄话 请问是什么发音,中文配音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