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华名人饮食缘之二十四

(2009-02-21 18:32:00) 下一个
580、朱德1938年和八路军总部转战至山西武乡贾豁村,他们把榆树叶和榆钱花磨成粉后,一层层地掺到玉米高粱面里,然后蒸着充饥。他很欣赏,还把它取名为“花糕”。
  581、蒋兆和1938年春在北平见有卖火柴老妇以火柴换取破烂家什到市场上去变卖,就请她到画室,绘《换取灯》肖像画,并题诗:“世间无废物,老娘志不闲。莫笑她命苦,要吃哪不勤?”旁注小字:“燕市穷婆以火柴换取残布破纸入市变卖,聊博一餐窝头,怡然自得,不愧为生活二字也。”
  582、马相伯90岁后,早餐以开水冲两只鸡蛋一碗,吃完后,再进苦咖啡一杯、几块饼干,而后,吃一只香蕉,中餐和晚餐同。
  583、胡耀邦50年代初任团中央书记时,住处大甜水井团中央集体宿舍处特为他开了个小灶,但他却和秘书、司机等一起用餐。他是湖南人爱吃辣椒,但因多数人不吃辣椒,就少数跟从多数,从未提出过另做饭菜的特殊要求。
  584、苏曼殊有年冬天赴香港,穷困旅舍,偶见商店有吕宋烟和各色巧克力糖,想买却无钱,夜不能寐。明晨,敲下嘴里金牙,入市出售,久久却无人买,愤而抛入海中,但烟糖仍有很大诱惑力,乃将外套交当铺,所得钱尽购烟糖,虽身寒亦所不计。
  585、陈云晚年据自己体重、活动量、年龄和肠胃消化功能,为自己制定出符合营养学的膳食结构:早餐两片面包、一杯豆浆、一碗稀饭、一个蒸核桃仁;午餐米饭100克,一荤一素,动物蛋白70克;晚餐米饭75克,豆腐约100克,蔬菜约150克。每顿都把饭菜吃光,连汤也喝干净。
  586、管桦为儿子鲍河扬与友人在家乡女过庄所办养猪场,题名为“天蓬府”。
  587、钱君甸有赠周昭京画,所绘为四只乒乓球似的茶杯,放在盘里,旁有小壶,不远处有一小炉和葵扇,且配句话:“功夫茶香;潮汕水甜。”
  588、香港凤凰影片公司朱石麟总导演,将潮剧《陈三五娘》拍摄为影片《荔镜记》,且在羊城泮溪酒家宴请潮剧团和蔡楚生,宴会间,朱与蔡应众人请做诗,且由朱执笔定稿:“千古风流聚此台,金樽又为五娘开,益春笑对三兄弟,花好月圆携荔来。”与会众人喜悦,亦贺诗一首:“泮溪楼上风光新,蔡朱两老把诗吟,平平仄仄平平仄,陈三五娘笑盈盈。”
  589、何香凝50年代住北京时,毛泽东常单独前去探望,每次都有礼品。有次还特意带来一包朝鲜人参。毛走后,何分一部分给秘书陈凤兮,说:“你跟我工作很辛苦,体质也弱,吃了可补身体。”
  590、吴大猷1928年在南开大学读书时,与比他低三级的阮冠世相识。他毕业后留校,因阮体弱,就经常以盛五加皮酒的坛子,隔水文火炖精瘦牛肉汁,托工友送往女生宿舍给阮补身体。两人交往8年才结婚。
  591、谈家桢游广东汕头,喝到了功夫茶。他大加夸奖,称人称广东有三宝,功夫茶是一宝。又称,它在选料、用水、茶具、泡法及饮茶礼节都有讲究,所谓“高冲”、“低筛”、“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半个乒乓球大小的杯子,醇厚、清香、甘爽,耐人回味。
  592、陈立夫注重节俭,自己能做就不麻烦他人。1958年初,为准备女儿婚事,几个月前夫妻俩就开始自己动手做蛋糕、点心。做好之后,一盘盘地冷冻,直到举行婚礼时才拿出来,供应宴请300多位客人。
  593、陈云爱吃青浦家乡菜。晚年在杭州有次吃到家乡菜,像笋干豆腐、鳝鱼丝和蚕豆泥特别开心。小时侯他在舅父家生活,舅父开一家小饭铺,舅母炒几样小菜,其中制作蚕豆泥时,把蚕豆蒸或煮熟后剥去外壳,用勺子压碎拌成泥状,撒上盐。有时菜做多了,他们就一块吃。
  594、高玉宝读《辽宁日报》某日,见到漫画有卖茶叶蛋的小女孩捧着《高玉宝》下泪,旁有“我要读书”四字,不胜感慨,题诗一首:“看了此画泪满腮,我那童年别再来;无知无识怎建国?当以全心育英才。”
  595、车耀先1928年在成都开设饮食店,取名“新的面店”,因所卖的乃从天津制作的机器面条,均匀整齐,卖相好看,开拓了成都机器制面的先例,而炖鸡面、三大菌面、鳝鱼面、炖牛肉面却又是独家经营,由是生意极好。
  596、吴宓在西南联大任教授,讲授西方文学,为让学生知道西方礼仪,自掏腰包带他们上西餐馆体验。
  597、毛泽东晚年不吃红烧肉,每餐只吃一小碗青菜、三片白切肉,并在酱油里放些香油,还有一点辣椒酱,蘸着用;而常吃的还有武昌鱼尾巴清蒸。第一碗饭是张玉凤喂的,张眼睛特别好,她能把骨刺特别多的武昌鱼尾巴剔除,然后用勺把鱼肉和汤、饭一并搁在他的嘴里吃下去。
  598、马金凤从11岁开始为唱戏保护嗓子,就每天喝面汤,早晚两次各一碗。制作面汤是先以面加水搅动十余分钟,等锅水沸腾,然后倒进,一面继续搅拌,等面汤沸腾,再打上鸡蛋,鸡蛋浮上来,也就做好了。70年来坚持不懈。
  599、聂绀弩50年代初在北京时,每周必与友朋聚饮,足迹所至,几及北京所有小馆子。
  600、成舍我不吃猪肉,某年在香港与两友上小馆子,岂知每次上莱,都只有两人举箸,盖一友不吃鱼虾,一友不吃鸡鸭,于是又添一盘鸡蛋,于是皆大欢喜。
  601、成都颐之时餐馆老板罗国荣烹饪有开水白菜、口蘑肝膏汤和鸡皮冬笋汤等三种嗜名,谢无量为之评:好比三希堂法帖的三位法宝,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602、陈云晚年在杭州,因厨师制作清炖螃蟹说是咸了,厨师解说没有放盐;几天后他又尝了,又说咸了,厨师说蟹不吃盐。陈云说:“蟹怎么会吃盐呢!?你是不是盐缸倒在了厨房里啦!”接着他提起毛笔写了“盐缸倒在了厨房里”条幅送给他。
  603、聂绀弩和张友鸾等50年代初常赴马凯餐厅小宴,该厅为湖南茶馆。1957年,因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布编辑条例,内第八条有社内编辑,一概不付稿费,故舒芜有诗:“马凯漫相招,先看第八条,两行编辑泪,羞过后门桥。”80年代初,启功对舒芜说:“你那首诗,如今要改一改了。”说了口占:“ 酬报凭劳动,推翻第八条,从今开口笑,重上后门桥。”
  604、马金凤在演出前从不吃荤腥、油腻;70多年里还不知道冰淇淋是何种滋味。他说不吃肉,完全是为了保护嗓子。俗语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605、贺友直喜欢喝酒,刻有闲章“天地一壶宽”。
  606、萧军抗战初期在成都吃了甜水面,大加赞赏,他说:“在面中加红酱油都是甜味,甜味中加上辣椒,这就更加奇特了,但吃进口里,却很爱吃、好吃,有回味,别的地方没有这样的做法。”54年后,即1986年他来成都,省作协请他座谈,临到开会时还未来,原来他在一家面店吃了三碗甜水面。
  607、车耀先1930年在成都开设庶几饭店,店堂挂有横框:“努力为大众辟吃饭场所其庶几乎。”每天卖几样肉食,小菜、泡菜酸汤免费供应。就餐者多为普通职员、苦力者和学生。
  608、艾芜抗战时候在重庆,进餐就是几片泡菜。他说家乡四川新繁的泡菜,达几十种之多,有的可泡一年半载,有的泡几个小时;有专门泡菜的师傅;至于家庭,家家有专门泡菜的能手,媒婆去说媒看人,还要看大姑娘的泡菜坛子里的手艺呢。
  609、黄敬临家设“姑姑筵”,全为己设计的家常风味川菜肴,并以此闻名于世,但此宴须在三日前定席,且不超过三桌;客到上席,还须在座位上给他留一座位,无论落座与否,必须如此,以示尊敬。抗战前某日,张学良赴昆明路过成都,刘湘款留,张说:“实在要赏饭,希望能吃到‘姑姑筵’。”
  610、张大千1981年春节在台湾招待张学良夫妇,共16样菜,多为川菜,其中笼笼蒸牛肉,因台湾无小竹笼即改用一般大蒸笼;粉于是玉米粉在锅内炒到发香时,和牛肉上笼蒸;豆泥蒸饺一般用南瓜瓤子,因台湾正月无南瓜;红油猪蹄只用红油提色,不见辣椒。
  611、白杨抗战时在重庆,对四川泡菜赞不绝口,说它是下饭的好菜;如遇淡季缺菜,米汤泡饭,一碟家常泡菜也就足矣。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