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米

菱角米很清香,有点甜。据说有个偏方治各种癌症,就是把菱角连着皮放进水中煮,然后喝汤吃米。
正文

说实在的我对刘心武"林黛玉家产被贾家侵吞"论很不赞同

(2007-07-23 18:12:11) 下一个
贾琏和凤姐儿那对话完全是捕风捉影的瞎上岗上线,完全是臆想.以贾家盖园子的情况来看,他们手里应该是经过几百两银子的.从黛玉的父亲来看:
第一,有肥缺的人不一定是贪官,黛玉的父亲,从黛玉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不是那种人.而且他做那官没几年就死了.
第二,黛玉的父亲,不会那么傻,自己家放着富贵,却把唯一的女儿送到人家家里仰人鼻息.即使亲姥姥家,也不会那么做.就是因为自己家境不很好,才送过去.
不管高鄂的四十回怎么样,贾母在前面很多次是表示出对黛玉的不满来的.而黛玉的判词也说明了她没能和宝玉成亲,在这个大家族中,只有贾母才有真正的决定权.
有些事情,刘心武太武断地猜测,影响了后人对红书的评判.如果黛玉是贪官的女儿,我说的话可能让那些有不寻常背景的人不高兴:
她活该受罪,她是为她父亲赎罪,我这样想.
可是曹老的意思绝不是让大家这样想的.

菜花朋友的回帖是: 刘心武和周汝昌是一路货色,都是刚开始捧一个权威,后来出名了就信口开河。
周汝昌刚开始捧胡适,把胡适的甲戌本抄了下来。
后来就把上面所有的话都当作真理。
胡适虽然看重甲戌本,但胡适存在一个辩证的过程。 关键在于胡适占有资料比较多,不会把某一资料当作“真理”。
周汝昌把他抄下来得甲戌本当作惟一真理,根本就不管那上面的
评语有可能是多年多人层累的过程--也许情有可原,他抄的时候抹去了评语的不同性。
刘心武刚开始猛拍周汝昌的马屁, 刚好周汝昌那时是不怎么得意的时候, 有这么一个人捧他,高兴的什么似的。
刘心武靠着周汝昌的指点, 对红学的一些八卦知道了不少,后来就在这上面越发的胡扯起来。
红学是折腾不下去了,除非再出一个毛泽东。

这是刘心武的论点:
在第七十二回里面,贾琏和王熙凤说了好多有关银钱的话,贾琏说不过王熙凤,于是就用一句话收场,他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财就好了。”这句话可不是随便写上的!从七十回往前,贾琏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获得二百万两银子?
首先,书里面对林如海的情况交代得很清楚。这个人祖上三代都是皇帝给封了贵族头衔的,到他这一代,虽然不再享有贵族头衔,但他科举考试获得了很高的名次,当了巡盐御史,衙门在扬州。巡盐御史,这是个肥缺啊!他在多少个环节上可以获得财富啊!他死了以后,一定会留下大笔的遗产。

可是,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会发现,林黛玉在荣国府里没有任何的经济外援。《葬花吟》中,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分贴切地道出了她寄人篱下的真实感受。从经济地位来说,她是整个荣国府的小姐里面最悲苦的一个人。

第四十五回写到林黛玉和薛宝钗说了很多知心话,牵扯到两个人的经济状况。林黛玉就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什么意思啊?“一草一纸”,这个话把她生活当中的所需全概括了。这个“草”,说明她很谦虚,说自己是吃草的,也就是说她平时的吃喝全靠荣国府供应。说“纸”,因为林黛玉是一个才女,她要读书,她要写诗,她有文化需求,她这方面的需用也都要靠荣国府供应。

林黛玉的身体很弱,需要吃燕窝。燕窝是很贵的东西,即便贾母、王夫人不嫌她,荣国府那些底下的人不也得说她的闲话吗?这时,薛宝钗就跟她说,这个燕窝她们家供得起,当晚就让人送来了一大包燕窝。此外,还送了一大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那个时代薛家就有洋糖,两个人的经济状况真是太不一样了。

贾母是黛玉的经济靠山

贾母对林黛玉,在经济上是保驾护航的。这就要讨论第二十九回中的那个情节。贾母到清虚观打醮之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端午节快到了,贾元春从宫里给荣国府的亲属颁赐节礼。贾元春赐给这些人的节日礼物,贾宝玉和薛宝钗得的最多,均等;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人比他们少。这意味着什么呀?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意向,就是指婚的意向。这是很利于实现“金玉姻缘”的一个举措呀!因此,王夫人和薛姨妈肯定非常高兴,关键看贾母的态度。

贾母在这件事上装傻。你没明说,我就不懂。这是贾母的一个重要态度。而且,当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清虚观打醮,贾母让荣国府的女眷全去,首先她点名要薛姨妈必须去,然后让人告诉王夫人让她也必须去。荣国府的那些女眷倾巢而出,几乎所有能争取到机会的人全去了,但是有一位没有去。谁啊?王夫人。

王夫人不去,这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是一个很骇人听闻的现象!她说她有事。有什么事?她说宫里面元妃那儿会派人出来,她要接待。这是为什么?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看到贾元春颁赐节礼,把贾宝玉那份和薛宝钗那份完全划一,心里特别高兴,但贾母一点反应都没有,王夫人觉得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所以就没有去。

王夫人没去,但是那个张道士却在贾母面前给贾宝玉提亲了。提亲以后,贾母就当着大家表态了:“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再定吧!”这个话很厉害,等于当众宣布元妃的指婚无效。贾母还故意搬出一个和尚———因为王夫人、薛姨妈总在造舆论,说有个和尚如何预言了“金玉姻缘”,贾母的意思就是:你们有和尚预言,我这儿也有和尚预言。贾母接着说:“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贾母知道薛姨妈、王夫人一天到晚在“金玉姻缘”上打着主意:你们不就是嫌林黛玉穷吗?嫌林黛玉没有根基吗?你们不就是怕成就“木石姻缘”吗?现在我就把话说清楚了。然后,贾母又说:“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也罢了。”这是什么意思?林黛玉虽然没有得到她父亲的遗产,但是贾母有私房钱,她是林黛玉的经济上的后盾。


黛玉财产被挪用私吞

但林如海应该分给林黛玉的遗产究竟跑到哪里去了?第十六回写到:“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诸事停妥”,当然包括贾琏以监护人身份争到了林黛玉的遗产这件事。

我们从第十六回往下看,就会发现贾琏带着林黛玉从苏州回来以后,很快遇到了一桩大事,就是贾府为了迎接贾元春省亲斥巨资兴建了大观园。历来都有一些读者感觉到,林黛玉应得的那份遗产肯定是在兴建大观园的时候被贾府挪用了。林黛玉自己对此混沌无知,贾母应该是知道的。但因为元妃省亲一事关乎整个家族的根本利益,贾母对此也就予以了容忍。

那么,林黛玉应得的遗产全部都挪用于兴建大观园了吗?当然不是。贾琏既然经手此事,必然从中贪污。

第十六回写贾琏从苏州回来,平儿私下里有一句话说他:“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钱还要找回来呢!”又写到贾琏听说贾珍派贾蔷去姑苏采买戏子,公然笑道:“这个事虽不算甚大,里头大有藏掖的。”“藏掖”就是暗中贪污的意思。这些笔墨其实都在向读者暗示,从苏州携林如海的大笔遗产到贾府的贾琏是一定要从中侵吞的。

在第七十二回里面,贾琏和王熙凤说了好多有关银钱的话,贾琏说不过王熙凤,于是就用一句话收场,他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财就好了。”这句话可不是随便写上的!从七十回往前,贾琏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获得二百万两银子?请注意贾琏的口气,“这会子”是相对于“那会子”而言的,“那会子”是哪会子?就应该是他陪林黛玉到扬州,先是探视林如海的病,后来林如海就死掉了。贾琏把这些银子拿回来之后,有可能形式上往官中交了一点,其他的就和王熙凤私吞了。

林黛玉血缘之谜

宝玉不是贾母的亲孙子

面对宝、黛之间的爱情,我们不能理解的是,曹雪芹这样一位天才作家,为什么要写一对血缘如此接近的人物彼此相爱?曹雪芹的“真事隐”究竟隐藏了什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贾母这个人物的原型。

贾母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的李煦的一个妹妹。她嫁给了康熙朝江宁织造曹寅,但是就在享受荣华富贵生活的时候,丈夫曹寅一命呜呼了。

曹寅死了,他儿子接着当这个江宁织造,就是曹禺页。可是天公不作美,不几年,曹禺页也死了。康熙就命令李煦:你去到曹寅的侄子里面选一个奏报上来,过继给李氏,接着当江宁织造。李煦就给康熙上了奏折,推荐了曹兆页。曹兆页转化到小说里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就是贾政。

小说里面说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贾赦,可是贾赦跟贾母住在一起吗?不住在一起。这不但是贵族家庭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在封建社会的普通家庭里也是很离谱的。贾母的丈夫是贾代善,贾代善死了以后,爵位是由贾赦来承袭的。可是袭爵的他却不住在荣国府的荣禧堂,不住在荣国府中轴线上的主建筑群,却跑到荣国府隔壁另外一个黑油大门的院子里去住。这个荣禧堂——荣国府最重要的一个空间——被谁占据了呢?贾政和王夫人。

这是曹雪芹“真事隐”、“假语存”文本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因为在生活的真实当中,李氏的丈夫和亲儿子都死了,过继来一个儿子带着儿媳妇来侍奉她。而贾赦呢,在生活真实当中是贾政原型的一个亲哥哥,并没有与之一起过继到李氏的门下。在小说里,为了写作上的方便,曹雪芹就合并同类项,把生活当中贾赦的原型也设计成了贾母的儿子。

以生活原型而言,曹雪芹如果是曹兆页的儿子,那么他跟李氏就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他只是一个过继来的儿子生下的一个孩子。但是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富贵家庭,还是普通人家,都认同一个道理:过继的儿子如果是成年过继过来的,和他过继后的父母关系不融洽的话,这个儿子所生的那个儿子却会被上面的祖父、祖母视为自己的亲孙子,这是在那个时代为了延续一个家族的血脉约定俗成的一种心理认知和伦常定位。所以书里多次写到,贾母对贾政没有什么感情,但她确实是把宝玉当作心肝宝贝,这是非常合理的。

黛玉是跟贾母最近的生命

生活当中的李氏有一个亲女儿,在小说里面化为了贾敏,生了一个女儿林黛玉。这是她的亲女儿生下的亲女儿,非常亲啊,所以第三回林黛玉到了荣国府以后,贾母那样激动———否则不好理解:贾母眼前的姑娘很多嘛,大儿子贾赦就有大女儿贾迎春,那不就是贾母的宝贝疙瘩吗?对不对?贾母有血缘上嫡亲的孙女儿啊。可是小说里面贾母对贾迎春什么态度啊?有一次府里面开宴请客,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们家的姑娘,贾母让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出来跟人家见,说贾家的姑娘就把探春叫来吧。邢夫人对此耿耿于怀,认为贾母对贾迎春的存在视若未见,非常怨愤。相比之下,贾母初次见到林黛玉时是怎么个情景呢?而且大家知道,王熙凤是最会讨贾母欢心的,王熙凤出场以后怎么说的啊?她就知道贾母心里在想什么,她说,哪里是一个外孙女儿啊,分明是一个嫡亲的孙女啊!她就知道,在血缘上,林黛玉是跟贾母最近的一个生命,所以贾母珍爱她。

书里说贾母的二儿子是贾政,但从描写上看,像亲的吗?有贾政在场,贾母就觉得不自在;贾政在她面前承欢也显得很勉强,最后贾母就等于是把贾政给撵走了。真是亲儿子能这样吗?在贾政痛打贾宝玉之后,贾母颤颤巍巍去说了一些话,那是母亲在和亲生儿子说话吗?

李纨和贾兰的的原型是谁?

还有一个人物,曹雪芹把生活真实中的她加以变化写到了小说里,她就是李纨。《红楼梦》八十回后写到,贾府满门被抄,独有李纨母子幸免,没有被拘禁,后来还很发达。

李纨这个角色身上有生活的真实当中李氏的亲儿子曹禺页的媳妇马氏的影子。曹禺页死的时候,马氏正怀有身孕。

在第四十五回里面,因为王熙凤泼醋以后打了平儿,李纨看不过去,两个人就发生了一些冲撞,这时王熙凤说了一些揭李纨隐私的话:“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是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彀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也就是说在小说里面,李纨享有的月银数量是和王夫人平等的。小说里为什么这么写?可见在生活当中有一个马氏。你想,马氏虽然失去了女主人的地位,但是江宁织造府供应她月银的时候,那个份额不可能给她降低,她的月银的数额应该是和曹兆页的夫人均等的。

如果李纨的身上有马氏的影子,那么,李纨的儿子贾兰的原型会不会是贾母原型的亲孙子呢?

在第二十二回里,荣国府众人聚在一起过灯节,大家都很高兴,可忽然贾政发现贾兰不在座,就问,怎么不见兰哥儿啊?李纨说因为老爷你没叫他。根据小说的人物设计,贾兰是贾母的重孙子,是贾政的亲孙子,全家团聚还用人叫吗?可是小说里面把贾兰设计成了贾政的亲孙子、贾母的亲重孙子,在灯节的时候他却不去承欢,这是什么态度啊?没叫就不去?可见“真事隐”所隐去的真事是:在真实生活当中,这个人物和贾母、贾政的原型都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只能这么解释。

从书里的描写来推敲,贾兰这个角色的原型,有可能是因为马氏到头来还是没有生下孩子或生下没能养大,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过继来的儿子。曹兆页一家子团聚,他妈因为是李氏的儿媳妇,不能不去,他却可以认为那是叔叔家的聚会,没叫他去,他就不去。曹雪芹把她们母子二人降低了一辈来写,而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却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辈分,放手去写他们的爱情,写贾母对“木石姻缘”的支持。可是在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当中出现了“调包计”的情节,写贾母喜钗厌黛。这种写法,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