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王龙:《关注民生不如提高“民权” 》

(2008-03-10 18:58:24) 下一个

“国计民生”是个汉语成语,将之用于中国的“两会”算是再贴切不过了。有报章称,在“两会”期间,各种调查都显示出公众对教育、就业、住房、物价、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无论是专家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还是民众对“两会”的期许,“民生”都已经是一个与“国计”不能割裂的主题。因此有人认为民生话题是本届“两会”的最大亮点,并言辞凿凿称“民生”已成了中国的流行语。

应该说,举国上下共同关注民生,体现出中国政府的“执政为民”理念,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了社会利益分配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把关注民生当功德来溢美,似乎有“帮闲”之虞,就好比把干好工作誉为奉献,把警察抓小偷当英雄,实际上是一种“谬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语)。民生与国计并列,说明它是国计蕴含的主体,商讨治国大计涉及民生问题完全是理所应当,反之,才应该视作不正常。

既然有“谬赏”,当然也就不乏谬论。以此次会议提案为例,有委员要求取消《劳动合同法》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降低富人税负。也有委员称,房价上涨是由“钉子户”要高价引起的。由此引发了中国社会舆论的热议,有人说,这些委员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他们骨子里压根儿就没有民生概念,这样的提案涉及民生问题越多,大部分中国人就越是倒霉。也许这样说过于片面,因为他们都是商人,即使唯利是图也可以理解。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人大代表”说“春运期间铁路一票难求的现象始终得不到缓解,根本原因在于铁路票价太低。”如此荒谬的观点,连“诡辩”的境界都不够,倘若把这样的提案也定义在“关注民生”层面,那么,应该遭到质疑的就不仅是提案本身了。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人们对“关注民生”的片面赞誉,实际上是把应该做到的提升到了褒奖层次,这就难免把一些不应该做的模糊为应该做的,进而使一些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提案堂而皇之,一步步地把人们对生活的诉求逼到社会生活最底线。换句话说,民生成为“两会”的亮点,当然是所有中国人的幸事,但同样也反证了民众生存状态的艰难。一味颂扬如何“关注”,却忽略了“民生”真正内涵,这种做法有点弄巧成拙。

这样说并不是无据可考,据相关媒体称,此次会议另一个“亮点”,就是“农民工代表”。本来,不管他们干什么工作、处于中国社会的哪个阶层并不重要,既然是“人民代表”,都有资格向有关政府部门“问政”。莫名其妙的是,他们居然代表1.5亿“农民工”登门拜访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并受到了有关领导的亲自“接见”,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问政”的角色。在网上看看他们当时那种喜形于色的神态,怎么也不会让人想到他们的身后拥有一支世界独一无二的庞大群体,倒是觉得有受到恩宠般的喜悦。这样的心态本不正常,却得到很多人称赞,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仅此,就知道中国人的参政观念淡泊到了什么程度。

近日,评论家杜平先生在《联合早报》撰文《中国的停滞与流动》,他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的世界排名之所以快速提升,中国官员和商人在国际舞台上之所以越来越有说话的底气,都是因为这些表象的背后始终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进步力量,那就是勤劳、守份而又廉价的“农民工”大军。这篇文章令人叹服之处,是道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天机”,告诉人们正是“农民工”用屈辱和汗水推动了近几十年经济的发展。遗憾的是,他们在中国却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一直处在“繁荣金字塔”的最底层。虽然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但1.5亿之众的群体只3人有“参政议政”资格,仍然显得无足轻重。

平心而论,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有了自我表达权,在中国民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体现了执政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从理论上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本届政府的亲民态度不可置疑。问题在于,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究竟应该让他们之中少数人当“代表”,还是应该用常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式来实现大多数人愿望?如果参政议政序列中绝大部分是富有阶层的代言人,那么极少数“农民工代表”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象征。

当然,我想说的不是人们对个体形式上的“谬赏”,而是对民生概念认知程度。过去,中国人评价一级政府或官员政绩,总是看经济增长有多快,所辖区域内的人文环境有多美,对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等基本视而不见。这种评判标准造就了中国的“谬赏”现象丛生,使公权在不自觉中走向了“民生”反面。这是“夸”出来的毛病,天覆地载间的中国人都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论语·子贡问政》有言:民无信不立。任何参政者一旦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其言其行都会受到质疑,即使信誓旦旦关注民生,充其量也只能停留在“关注”层面。进一步说,尽管没有人指望所有建言者都以悲悯的心肠对待众生,但既然他们以民意代言人的身份去共商国是,就应该不负众望,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只有把“关注民生”贯穿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脉络中,并以此为契机“提高民权”,给公民以表达生活诉求的机会,使“两会”承载更多的民意。也惟其如此,才能让“关注民生”转化成一种长久的治国安邦理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