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当牛做马” VS.日本“变马变鹿” 冯氏《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2020-01-04 04:24:18) 下一个

        中国人口中的“当牛做马”:甘心伺候别人,听从别人使唤,受人奴役。
        日本人口中的“变马变鹿”:"韬光养晦",让别人觉得自己是驯服工具。


      在日本男人们要生存不容易,人们的“羡慕嫉妒恨”思想严重,枪打出头鸟,象卡洛斯-戈恩这样的能人都觉得是在“受迫害”被非正义地受打击,更不用说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了。
      女性倍受歧视,但在心甘情愿不介意不平等的条件下舍身得全自己不难,难的是男性“一出门便有七个敌人等你”( 男は敷居を跨げば七人の敵ありで=男人以跨出门槛就有7个敌人),可知在日本没有名誉地位(按中国式说法,没有后台,没有“臂膀子”)的人,不出名的、没有才能的人可以浑浑噩噩过一生,没有好的家庭条件而有一定才能的人是很难出人头地的。
      所以日本社会可以教会年轻人“变马变鹿”!意思是当顶头上司的“驯服工具”,为“统治阶级”做贡献“当牛做马”,到头来自然会“有出息”!只有自我贬低自己,自我泼脏自己才能与人为伍。让自己“变马变鹿”(隐藏自己的聪明才智),尽量“韬光养晦”!
     就好比要“进宫”必须“阉割”,“净身”,是否则永远排斥在“宫外”……。

    “马鹿”与“阿呆”日本人的“国骂”。在关东(如东京)有“马鹿”(Baka),在关西(近畿地方有“阿呆”(AHOU),在中部爱知县等地方有“戯”(TAWAKE=“田分”,戯谑)。都是骂人的语言、侮蔑语、俗语。
      在石川県,富山県,島根県出云地方等有“DARA”这个相对应的说法。

      有人说“马鹿”一词源自“mahailaka”(摩诃罗,意思是“无知”即当今般“傻逼”),有人说是来自中国古典《史记》的“指鹿为马”的典故。
      秦2世胡亥的时期、为了炫耀其权力的宦官赵高为了谋反,出了一个在廷臣中区分敌我的一个阴谋策略。他在宮中朝廷上拉出一只鹿说是“得到一医珍贵的马”献给皇上,皇帝问臣下说“这不就是鹿么?”赵高环视左右廷臣说“这就是马”。惧怕他的人都说是马,而那些有骨气的人则回答说是鹿,结果赵高将回答是鹿的群臣统统杀掉。但有点说不通的是“馬鹿”是日语的训读,而按汉语发首是“Malu”与“巴嘎”相去甚远。


       又有人说是日语“若者(wakamono)”的w音变成b音之讹成了“馬鹿者”。
还有人说是来自禅宗佛典等的相当于“破产”意思的“破家”二字。即“破家者”是因为愚蠢而破产。
      还有一说是因为在中国有马姓者多有“傻”和“愚”人之辈,有《三国演义》中的马谡。
更有一说是有白居易《白氏文集》中说的“马”姓富裕一族,总是做一些无聊的事破财,这个家族挥霍无度而破落了,所以形容笨蛋、白痴、糊涂、愚蠢等一类人都用“马家者”(Bakamono)。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余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民间艺术为衬托梁祝之间的爱情,将马文才塑造成一个品行不良、破坏梁祝爱情的恶徒。是不学无术、终日拈花惹草的“富二代”。这里的“马家人”一类人都用也通用“马家者”(Bakamono)。
      除此还有:莫迦、馬稼、破家、跛家的说法(広辞苑)来自古代僧侶隠语。
梵语“moha”(无知)为主流之说。
    和东京人口头上的 “马鹿”一样,大阪人口头上的“阿呆(房)”也是常挂在口头上的。"阿房芋"、"阿房烏"、"阿房臭"、"阿房口"、"阿房狂"、"阿房死NI"、"阿房力"、"阿房面"、"阿房払い"、"阿房律儀"……。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1983),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有人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结语
  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冯先生从历代1381首七言绝句佳作中所归纳提炼的56种作法,也许在信奉“至法无法”的读者看来,过于琐碎,甚至或许认为是“陈词滥调”,若“陈陈相因”,有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理虽固然,而势未必行。不妨以书法类比。书家一生追求,在有其独特风格。然当其初始握笔,必从点画描摹作起,选帖、读帖、临帖、默帖,乃为其日常功课,此七言绝句56法,其犹唐代欧阳询“楷书结字36法”乎?其犹明代李淳“大字结构84法”乎?其犹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92法,未有书家认其“琐碎”也,必视为至宝,奉为圭皋,时时研习,悟其妙道,以逐步形成其独特风格也。冯先生在其《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规矩也,守此规矩,渐入诗道,而后方能体会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红楼梦》黛玉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