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阿呆”新说 冯氏七言绝句作法举隅1-10

(2020-01-05 18:22:16) 下一个
      和东京人口头上的 “马鹿”一样,大阪人口头上的“阿呆(房)”也是常挂在口头上的。"阿房芋"、"阿房烏"、"阿房臭"、"阿房口"、"阿房狂"、"阿房死NI"、"阿房力"、"阿房面"、"阿房払い"、"阿房律儀"……。
      多数人认为其语源是来自秦朝的大宮殿“阿房宮”;认为那是不必要、乱花钱的浪费(Muda:无駄)的工程。阿房宫的建设导致财政破绽而导致秦朝灭亡!
      还有一说是来自《三国志》、《三国演义》刘备之子,蜀国第二代皇帝刘禅作为昏君的幼名“阿斗”。
      有一新说是“阿房”,“阿呆”都念作“ahuo”和“哑火”的发音一样。
      哑火了,是指炸药装置不爆炸或炮弹、子弹等打不响,有比喻不说话等,火药不炸,就是“孬火药”,重庆方言的“孬火药”念成“撇火药”有东北话的“长得磕碜”的意思。火药质量太差,Y得很,因此才叫“撇火药”,故而“哑火”,变成了“Ahuo”即与“阿呆”、“阿房”同意同义了......。
      阿呆鳥:许多信天翁又俗称“呆鸥”或“笨鸟”。 它们翼长而尖,在风急浪高的恶劣气候里,展翅翱翔于惊涛駭浪之上。信天翁是一种大型海鸟,科学家们已发现并确认的有21个种类,它们大都生活在太平洋北部。属漂泊性海鸟。它们长相奇特,鼻孔呈管状,位于嘴巴的两侧。喙又尖又长,并且尖端有钩,便于在海洋中捕获乌贼、浮游生物、小鱼等美食。它们的体长超过1米,翅展可达3.6米。所以在高尔夫运动中打得比标准杆少一杆的叫“小鸟球(Burdie)”,比标准杆少两杆的叫“老鹰球(Eagle)”,比标准杆少三杆时叫“信天翁求(Albatross)”。可见与鸟和鹰相比是多大多难得。
      关西人口中的“阿呆”有两个意思:一是骂人傻,二是赞叹性地“嗔”(没有贬义,有几分赞许),就象女性对男性说“你坏!”并不是真的“坏”,而是含有复杂的情绪的赞许。
      男性对男性,女性对女性就没有这层意思了。就象东京人口头上的“阿呆”或对大阪人口头上说他“阿呆”时的感受性。
      相反东京人口中的“马鹿”(巴嘎,BAKA)也有两种意思,一是骂人“傻”,二是朋友之间轻佻的娇嗔说法,并无恶意。就象汉语里说谁是“臭小子”时,表面是骂人的话,实际有表扬之意。
      “你还是这么贫”(不是说你穷,是说你狡辩),贫嘴绕舌……后者意思都是用在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才有这层意思。
      男性对男性说“讨厌你!”那肯定是绝交的”导火线”,而女性对男性说“你真讨厌!”就有多种复杂的意思了,就象东京人说对方“巴嘎”,必须是同辈、朋友之间,否则如大阪人理解的东京人口中的“巴嘎”的意思,是真正在骂人“傻瓜”了……是“喧哗”(kenka:打架、吵架)的导火索……(略)

  《绝句56法》出自冯振心(1897~1983,作家、诗人、教育家)先生所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这是一部专讲绝句写作的书,列举古绝、律绝、竹枝词等名箸一百多首,整理出56种不同的写作方法。

第一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二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宋王安石《游钟山》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三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宋 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 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四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唐 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 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五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宋 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六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宋 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 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七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唐 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八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唐 李白《苏台怀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 王廷相《芜城歌》
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九法
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 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
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
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一十法
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唐 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明 汪本《舟中有成》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