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守炮楼的展二哥

(2021-07-23 05:06:53) 下一个

刘振墉:守炮楼的展二哥

展家兄弟俩,老大叫大成,老二叫大有,两人年纪要相差八、九岁。

老大开着“斗儿行”,也就是粮食中介,每天大早,就将箩框、竹匾,以及斗儿、升儿搬到门外地上,再将五六种粮食样品陈列出来,就等着乡下人来买卖粮食了。旁边放两张条凳,那是给客人们坐着休息的。

老二大有,偶尔在门口帮助照顾生意,多数时候看到他在做种田的活计。虽然才二十开外,却显得老成持重,社会上的事儿他很少参加。记得1944年和1945年上半年,正是抗日群众运动热火朝天的时候,什么演话剧,歌咏队,写标语等抗日活动很多。就在他家斜对门的谢家大房子里,还成立了“五联(青联、妇联等)俱乐部”,也就是各种抗日群众组织开会活动的地方。里面挂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对联、锦旗,好不热闹。就这样也激不起展二哥的兴趣,所以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个落后青年。再加上后来与比他大五、六岁的“长庚女的”好上后,成天的粘在女家,就更不管外面的事了。

展家南边隔两户人家姓张,男主人叫张长庚,所以他的女人就被称为“长庚女的”。我每天上学放学,一天至少四趟,都要从她家门前走过,见到她总是在带孩子、做家务。她皮肤黝黑,衣着简朴,显得老气,看得出是个勤劳的“乡下女人”。他们家临街的三间店房,租给人家开中药店,长庚在江南做生意,女人在家种田,还有个三、四岁的小孩,本来小日子还是能过得惬意的。那晓得张长庚另有新欢,成年的不再回来,街上人都知道,长庚女的成了活寡妇。所以,当展二哥与长庚女的好上后,街坊邻里都持同情的态度。

到了1946年秋天,风云骤变。先是开来了“中央军”,后面跟着早就组建好的区公所、乡公所以及“自卫队”。共产党的干部,杀的杀,逃的逃,自首的自首,小街上的几个抗日积极分子也远走他乡避风头(后来表明,他们没有一个是共产党人)。最无奈的是我们小孩,小学校舍被驻军拆去修炮楼了,我们只好天天在街上晃荡。

大约是四六年底,区里(如皋县江安区)在界河北边新修了一座炮楼,是用砖头与黄烂泥砌的,就在我家西北约一里的地方。这炮楼座落在一块高地上,俯视着北边广阔的农村。这片几十平方公里的平原,虽然人口稠密,却又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到县城如皋有六七十里,是二十年前,“闹共产”时的中心根据地。此时,界河南属靖江县,“绥靖”成绩显著,似乎已没有共产党的活动了,而界河北的这片地方,却时不时的传出有“共匪”的消息。所以,这座炮楼的选址,的确具有战略眼光;但对于共产党游击队,却象是挿在喉咙上的刺。

炮楼修好了要人看守,但区乡自卫队人数不多,于是规定,每保抽一丁,轮流上炮楼,协助自卫队。我们这条小街是一个保,抽签时展二哥被抽中了。

四七年春的一天深夜,我听到外面有零零落落的枪声,也不以为意,这是每天都有的事。早晨出去,见到街上人都在谈论,说是夜里许多民兵来打炮楼,敲锣、放炮仗、喊话,又放冷枪,逼炮楼上的人投降。后来土共实在找不到攻坚的手段,就运来许多柴草围着炮楼烧,火焰竟然烧到炮楼里面。就这样双方僵持着,直到快天亮的时候,民兵们才撤走。炮楼里烧伤了几个人,今天正好在里面值守的展二哥被烧成重伤,已经抬到长庚女的家去了。

内战三年中,这次大概是烈度最低的一次攻防战。双方最先进的武器是日式三八步枪,外加少量的手榴弹,战斗人员是些未经军事训练的农民。双方人员,不但没有阶级仇、民族恨,也没有任何私人恩怨。说不定里面还有熟人、朋友、亲戚,或生意上的伙伴,却不顾一切地非要争得个你死我活。无辜的人们一旦被卷入战争机器,就失去自我,只能随着机器转动,直到徧体鳞伤或粉身碎骨。

被困在炮楼里的十几个人,应该心知肚明,是不会有人来救援的。相隔两里远,在界河南还有三个大炮楼,和一个保安中队(连),但那是属于靖江县的,不可能深夜到界河北来救援。至于将他们置于危险境地的江安区公所,以及附近的几个乡镇公所,自身力量薄弱,白日里在自家的领地上耀武扬威晚上却躲到界河南去,让炮楼里的人成了“孤军”。还有一条出路是投降,正是下面民兵们所期望的,但真的投降过去,还不知是杀是剐?那时正是国共双方杀红了眼的时候,抓到对方人员甚至是嫌疑分子,通常是随意枪杀。平常日子里,如果听说附近某处有一具死尸,算不上什么社会新闻,也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炮楼里的人只好熬时间。要忍受肉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折磨。可以设想,他们每一分钟的煎熬将是多么的紧张和痛苦。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民兵们悄悄退去。等到天大亮以后,才敢下炮楼,将伤员抬往各人的家。

我曾几次看到长庚女的在帮施二哥换药,看来伤得不轻。不久我外出读书,两年后再回到家乡时,见到施二哥已经在门里跑前跑后,不过左颊上留下一个大疤,听邻人说,他的左眼完全瞎了。

以后几十年,我一直在外地谋生,但有情有义而又命运多舛的这对姐弟恋,有时还会在我的脑海里闪过。前年遇到一个家乡的同龄人,问起展二哥的情况,他说大有和相好的女人都不在了。在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乡亲们从没有人提起他在炮楼里与民兵对峙的事,这两个人平平安安、相互扶持着走过后半生,直到八十大几才先后去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太幸运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