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共122人,其中由德国出去的有5人,图

(2010-08-08 11:05:22) 下一个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共122人,其中由德国出去的有5人,

4个中国人,一个德国人


去清华大学的
王力军:德国马普学会光学所所长、爱兰根大学教授 OSA Fellow

去中科院
苏党生:化学工程 德国马普Fritz-Harber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去中国科技大学
潘建伟:德国海德堡大学玛丽.居里杰出讲席教授

取同济大学
戴晓虎:污水污泥处理 德国Passavant-Roediger公司工艺部经理

去华南理工大学
Eremets: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高压实验室主任


*******************
王力军, 81少
Erlangen-Nuremberg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力军:81少校友。1966年出生,美国光学会(OSA)Fellow,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力军于199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此后先后在杜克大学、NEC等研究机构工作。2004年起,先后担任德国马普光子学研究所实验物理教授、Director、Erlangen-Nuremberg大学的讲座教授。2009年1月,王力军加盟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联合清华大学精仪系和中国计量科学院成立了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

主要从事量子光学、精密测量等研究领域。2000年,王力军和他的研究小组在国际顶尖刊物《Nature》刊物发表了关于铯原子分体中的光脉冲速度的研究论文,其观察到的310倍光速的现象被国际学术界和媒体广泛报道。近年来,王力军教授在光学、精密测量、原子钟、重力等多个领域发表了80多篇学术论文,并担任了Optics Letters等著名刊物的Topical Editor。


苏党生:化学工程 德国马普Fritz-Harber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主题:纳米论坛第七十二讲: Nanocarbons as Highly Active Catalysts for Chemical Reactions
报告:苏党生 研究员(首批千人计划)
地点:北大化学院新化学南楼717学术报告厅
Nanocarbons as Highly Active Catalysts for Chemical Reactions

报告人: 苏党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首批千人计划)

苏党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催化材料研究部主任。1979年进入吉林大学物理系并于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研究所就学并于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1999年在德国、奥地利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7月担任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无机化学系课题组长、研究员、电子显微学实验室主任。先后兼任意大利麦赐纳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海天学者”,2008年聘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并于同年当选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首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项目主持人在德期间主持及负责了IDECAT、CANAPE、EnerChem等多个欧盟及马普学会重大项目。有欧洲专利两项。在Science、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no Lett.、Adv. Mater.、Small、Chem. Comm.,J. Catal. 发表论文数篇,并且先后在Micron、Catalysis Today、ChemSusChem作为客座主编出版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碳催化、能源化学有关的专辑。


中国科技大学 潘建伟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197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198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1996年,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2000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

潘建伟在中国科大负责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该实验室已经成为筹建中的微尺度物质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以来,潘建伟在世界上系统地开创了量子通讯的实验研究领域,在量子信息论和量子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具有国际广泛影响的成果。首次成功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四光子纠缠态,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1999年,Nature杂志从百年来在该杂志发表过的物理学论文中选出21篇经典性论文,潘建伟的一篇论文与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一道名列其中。

潘建伟教授的研究成果先后被评选1997年、1999年世界物理学的十大进展、1998年全球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03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潘建伟教授获得奥地利科学院颁发的Erich Schmid奖。



同济大学 戴晓虎








周家伦书记、裴钢校长分别对戴晓虎博士为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毅然放弃在国外的高职高薪表示赞赏,并对他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周书记和裴校长还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就大学的功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和工程教育改革基地的重要性。戴晓虎主任简要汇报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想法,并就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外类似研发机构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济大学老领导高廷耀教授、顾国维教授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华南理工大学 Eremets



1月25日,广东省对拟入选我省引进的首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进行公示。我校“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引进人才M.Eremets教授顺利通过领军人才评审并进入公示名单。
在Eremets教授赴北京现场答辩之前,李元元校长与他进行了详细的交流。李元元校长对Eremets教授加盟华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详细询问了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李校长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迅速增加;华工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有着良好声誉,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已经准备了基础雄厚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Eremets教授有着突出的个人成就和科研能力,有望做出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成果,这些都是Eremets教授能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广东省“领军人才”的主要原因。李校长还与Eremets教授讨论了理科和工科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表示学校将大力支持物理学科的发展,特别是高压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为Eremets教授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而支持Eremets教授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带动华工物理学科的发展。
Eremets教授对李元元校长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将致力于高压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并相信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同时,通过此次交流,Eremets教授对华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情况有了更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华工本科生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连续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Eremets教授简介:Eremets教授是国际知名的高压物理学家。1978年于前苏联莫斯科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俄罗斯科学院高压物理研究所从事高压科学研究,1992年~1996年间任该研究所高压物理实验室主任。他还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克莱尔顿实验室(1991~1995)、日本大阪大学极端材料研究中心(1996~1998)和美国华盛顿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实验室(1998~2001)从事高压下材料物性的研究工作。2001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获得终身研究员职位,担任高压实验室主任。Eremets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他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7篇研究论文被同行引用超过500次。同时,Eremets教授作为申请人还获得了8项专利。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Eremets教授所著《高压实验方法》一书,是目前高压科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此外,Eremets教授还指导和培养了一批高压科学研究学者,如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的V.V. Struzhkin。Eremets教授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其中关于金属氢和立方结构氮的两项研究都是高压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