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张亚中:营建两岸共同体实验特区

(2010-12-19 07:03:19) 下一个

两岸之间需要更多的联结方式


  中评社香港12月19日电/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在《中国评论》月刊十二月号发表专文《平潭的未来定位:“两岸共同体实验特区”》,“期望平潭特区能为目前的两岸和平发展与未来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表明:“推出‘两岸共同治理平潭’此一构想,代表着开启一个新的两岸互动时代,也等于为两岸未来的共同治理预做试验,属于两岸和平发展期的特色,有其宣示的政治意义,表示大陆有心胸与台湾共同治理中国人的土地,实验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式的‘善治’找寻一可参考与依循的道路。”文章内容如下:
  
  前言:为两岸的政治关系而服务

  我想大胆地提出对平潭的期望!

  先说浅见:期望平潭特区能为目前的两岸和平发展与未来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它与港澳不同,港澳是做为统一后,“一国两制”的实验区。平潭可以做为两岸和平发展期(或者可以说是统一前)的政治实验区,它的政治实验不是统一后的“一国两制”,而是统一前的“两岸共同体”。

  福建省目前将正在规划建设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定位于两岸人民共同参与的实验区,力求在参与中体现合作,在合作中增进共识。所谓“共同参与”可以用“五个共同”来概括:共同策划、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福建省政府认为,“五个共同”是海西建设给予台湾政府、企业和民众,有别于大陆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独特待遇和大陆以外资本所没有的独特机遇,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此一重要发展机遇,将能够大力促进台湾在海西与大陆的经济发展。

  “五个共同”是一个突破性的思考,但是由福建省目前所拟定的内容来看,基本上仍是一种共同创造经济繁荣的思路,仍然停留在经济层面,企盼透过平潭为海西创造经济利益,或者为平潭找出一个最适合的开发方式。

  此一以经济发展为主轴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回顾整个北京当局海西区的推出,因平潭属最近台湾,又是一待开发地区,有承担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任务。在多次与大陆的朋友谈论中,认识到北京的思路似乎是期待平潭能够为两岸关系与未来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思路来思考,平潭所以能够得到中央特殊的地位,固然包括希望平潭能够为福建或海西经济做出贡献,但是应该是更期望平潭能在两岸和平发展中扮演“试验性”角色,其“试验”结果,可供未来两岸政治合作与迈向统一时的思考。

  两岸已经签署ECFA,经贸关系更趋密切。对于北京而言,欢迎台商至整个大陆投资、贸易、生产,而不会独厚平潭。或者再进一步说,整个海西经济区能够发挥的特殊条件,都因为ECFA的签署,让海西经济区对台湾的吸引力相形降低。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出发,更应该思考平潭的特殊功能应该在哪里?

  两岸在进入ECFA时代后,有两件事变得很重要。第一、两岸政治关系如何开展,除了“谈”以外,有无什么可以“行”的东西?第二、由于两岸目前的共同重迭认同并没有因为两岸的经贸密切交流而加深,反而有逐渐分离的趋势,有无什么具体实践可以强化两岸的认同?

  经验显示,单纯的自由贸易(WTO、FTA或ECFA)并不必然带来成员间的共同认同,这也是欧洲国家选择用共同体(共同治理)来推动统合,而不只是期待仅有的经济整合而已。两岸进入ECFA后,积极推动由两岸人民所共同参与的两岸治理,发展统合机制,是可以推动的工作。

  平潭的角色与功能可以在此! 定位:“两岸共同体实验特区”

  目前平潭定位为“开发实验区”,以经济为主,相对于大陆已有的众多“开发区”或“特区”,难以凸显其特色。另由于平潭基础建设仍然缓慢,短期内也很难吸引到重量级台商前往投资。

  我的浅见,平潭应该减弱其做为“两岸经济特区”的构想,而将其转于带有政治意涵的“两岸共同体治理特区”。也就是说,平潭特区的特色不在“经济”,未来平潭特区的特色在于具有“政治”与“公共政策”意涵的“治理”,经济只是次要。“两岸共同治理”才是平潭实验区最大、最核心的特色。

  在这样的思路下,宜以“政治与经济并重”的规划来思考平潭未来。平潭特区的成败不在经济,而在于它能够为两岸从“和平发展”到“和平统一”提供什么样的经验,或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构想:共同治理的组成

  (一)先成立“两岸共同治理平潭顾问委员会”。

  顾问委员会由两岸社会贤达共同组成。其最重要工作为平潭推举“两岸共同治理平潭委员会”(以下简称“共同治理委员会”)的成员,并为未来两岸共同治理的内容范围做确定。

  (二)“两岸共同治理平潭委员会”的成员。

  成员由两岸各占一半产生,其中一人为主任委员,其职能类似于行政首长。在完成整个规划,并运作一段(训政)时期后,未来的行政首长可由平潭居民选举产生。行政团队负责平潭的市场定位与经济开发方式。

  平潭的位阶可以考虑雷同于港澳特别行政区。

  (三)共同治理部门。

  整个平潭治理部门包括行政、立法(代表会、理事会)、司法(法院)三个部门。由两岸公务人员共同参与。

  如何让两岸公务人员自由共同参与?当然,最好的方法是透过两岸(海基、海协)协商,同意此一共同治理构想,并确定在平潭工作年资未来可以与在两岸本地年资连结。不过,由于目前两岸政治关系还没有完全解冻,台北方面大概不会同意这样的建议,因此,大陆方面可以用下列方式处理:

  (四)行政共治。

  行政体系方面,由两岸公职人员共同参与。

  在平潭任公职的大陆公务人员均需符合大陆公职的条件(包括行政与司法),在平潭任职的台湾人民,可以在台湾委托单位,招募符合公务人员(包括法院人员)程度的人员,经录取后,大陆认可其公务人员资格,并视同具备大陆公务人员条件。如果将来选择在大陆定居,享有应有的医疗、社会保险与退休金。初期,台湾方面可能会公开不接受台湾人民未来在台湾任公职接轨的主张,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关系持续往前走,未来这个问题不难处理。

  平潭的规划者目前碰到一个难题,即台北官方不愿意配合海西或平潭的规划。大陆方面可以思考的是,台湾是个民间社会为主体的政治结构体,只要未来的规划能够让台湾在其中享受到利益,共同治理的概念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在平潭任职公职的薪水,两岸人民均同职同薪,且不下于双方任何一方的标准。

  (五)立法共治。

  立法体系方面,民代会初期由两岸人民自行分别产生(即所谓“协和式(consociational)的民主”),两岸人民各依其自己愿意的方式产生。过一段时间后,经由两方共同同意后,以同一种方式产生。

  由于两岸人民在平潭的人数会有不一定成比例的情形,建议以两层次方式处理。下层(可能以代表会为名称)以两岸人民所占的比例概略分配,上层(可能以理事会为名称)容许双方对其本身重要事务享有否决权。

  透过如此运作,可以让两岸在平潭进行一种特有的中国式民主实验,一种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民主机制,而其结果对于两岸在民主制度方面的接轨应有其意义。

  (六)司法共治。

  两岸在平潭司法人员的甄选方式与行政人员相同。

  司法体系方面,设置法院,在审判时,双方的法律均可引用,取其最有利于人民者(经由此一程式,两岸可以在司法方面统合与接轨)。

  意义:经由参与强化认同

  从2008年起,两岸关系进入一个大交流时期,三通与ECFA代表着两岸已经进入共同的生活圈与经济区,但是,很遗憾地,两岸间的认同并没有因为交流的紧密而增加,反而是在逐渐减弱。

  从学术的研究可知,物质性的交往与认同增加并没有必然关系,交往只是认同增加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两岸间的共同认同无法增加的因素很多,包括两岸历史因素、台湾政治人物的操弄、两岸政治体制的不同等等。如何强化两岸的共同认同,从历史教育上是一个方法,从交流的内容加强也是一个方法,还有一个最有效果的途径就是开启两岸的政治参与。

  “没有参与就没有认同”,这是研究认同的一个基本道理。小到对家庭、大到对社会、国家。所有能够产生认同,是因为我们参与这个共同的生活圈,产生了命运共同体的休戚与共感觉,更重要的是,我们参与其中,我们共同分享参与过程与参与后的荣辱。如果一个地方只是我们躲藏、逃避、营利、享受、但是没有参与,我们很难产生共同的认同。

  很多在国外的第一代移民者,终其一生没有归属的感觉,原因固然在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在当地政治参与,他们没有政治上的主导权,而只是个政治上的附属品。因此,他们对当地有熟悉、习惯,但是没有认同。很多在大陆的台商不也是同样的感觉吗?

  参与有不同的层面,也产生不同深浅的认同,如果要强化两岸的国族认同,政治参与是个必然要处理的问题。简单地说,政治参与是强化国族建构的必要条件。

  两岸的政治分离已经逾六十年,我们很高兴看到,这几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了极大的进展,但是两岸共同的政治参与仍然是零。在后ECFA的时代,两岸必须认真思考共同治理的可能。

  两岸统合学会主张用两岸统合做为目前两岸和平发展的政经结构,也就是透过各种类型的共同体,让两岸可以共同参与整个中国事务的经营,共同体其实就是“五个共同”的具体实践。

  两岸统合学会已经提出“文化统合”、“经济统合”、“货币统合”、“安全认同”、“身分认同”、“国际参与”与“和平协议”等七大统合政策(愿景)。这七项均是以议题来区分。“平潭共同体实验区”是以一个地区做为“共同体”的实验区。当然,在这样的思维下,平潭已经不再是福建的平潭,也不是海西的平潭,而是两岸的平潭,有着两岸共同政治参与的平潭。

  推出“两岸共同治理平潭”此一构想,代表着开启一个新的两岸互动时代,也等于为两岸未来的共同治理预做试验,属于两岸和平发展期的特色,有其宣示的政治意义,表示大陆有心胸与台湾共同治理中国人的土地,实验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式的“善治”找寻一可参考与依循的道路。

  试验期间自然可以得到若干经验,如果成功,可以推展到其他地区,也可以强化台湾人民对于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其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力,可能是我们现在都无法预估的。

  基于一份民族情怀提出以上浅见,自然有所不足,希望抛砖引玉,共同为平潭与两岸的未来找一条创新的出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