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中评论坛:金中燮论韩中存在的国民感情

(2022-03-28 23:21:16) 下一个


韩国济州大学教授金中燮(发言者提供)

  中评社香港3月29日电(中评社 郭至君 崔银珍)韩国济州大学教授金中燮日前在中评智库和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思想者论坛上分析了韩中两国存在的国民感情问题,并指出,身份政治的现象很难避免,需要中韩两国共同更多努力。他也表示,在这次韩国选举中,民粹主义身份政治的色彩并没有西方国家那么明显,但尹锡悦的政见包含较多保守要素,在这种政府氛围之下,人们在面对与中国的关系时也可能会较趋谨慎。

  金中燮说,在韩国总统选举之前的3月8日,中国的《环球时报》发表了题为“中韩关系要往前走,不能朝后退”的社评,内容讨论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其中提到:“近年来,中韩民间出现了诸如‘泡菜’‘韩服’等争论,事情不大,但两国舆论场都有一些过头话,甚至伤了感情,说实话真的不值得。它根源于中韩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在去情绪化之后,完全可以作为拉近两国民间心理距离的媒介。务实理性的态度以及更加开阔的心胸,是化解中韩民间纷争的关键。”

  可知国民感情的问题,虽然不如外交安保以及经济贸易领域来得具体,而且不是政府层面的问题,但却对两国关系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因而媒体会特别加以提及。关于这个问题,韩国的一些智库研究机构也做了不少的调查研究。总体来说,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的观感从21世纪以来,呈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当然错综复杂,例如经贸领域对中国依存程度的增加所带来的危机感、涉及半岛安全局势的议题等等都被认为是有关的因素。在此仅从文化身份认同层面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寻求“承认”的斗争是人类历史的终极动力,这个动力是理解现代世界的钥匙。美国学者福山借用这个理论,指出寻求相互平等的“承认”是近现代政治进化的根本动力。这种为承认而展开的斗争,历史上曾有过各种形式。从欧洲的历史来看,在近代化的早期,“承认”或“平等”的主要敌人是神权或王权,启蒙运动强调对个人权利的争取,抵抗专制王权。之后,则是对抗各种形式威权的民主化运动,其结果自由民主制度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落实。而韩国也被认为是成功民主化的国家。

  但国内政治的民主化并没有完全解决追求承认的问题。人们追求承认的激情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追求平等,另一个是追求卓越。追求平等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获得尊重的渴望,追求卓越则是想被承认为高人一等的欲望。可以说,西方民主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最基本的平等和尊重,这具体体现为自由且平等的投票、参政权等等。

  但这些成果却不能保证能够满足这些民主国家人民追求平等与卓越的“承认”欲望。事实上,追求平等与追求卓越是互相冲突的。从士农工商到音乐美术体育等所有领域都有卓越的人,但其余大部分的人则无法满足这种渴望。如何化解这种紧张呢?答案是寻找一个身份认同的对象,通过这个“大我”来实现自己追求平等或卓越的欲望。于是,到了21世纪,追求“承认”的斗争开始聚焦于身份认同问题,斗争的对象不再是专制君主或独裁政权,而变成了现实的或想象的“他者”。追求承认时所凭借的身份认同对象可以是职业球队、同乡会,也可以是宗教、国家。人们会因为自己支持球队的输赢而欢喜或暴怒,也会因为是同乡而支持某位候选人。当认为自己国家受到欺侮,就会激发战斗性的民族主义以及排外情绪,当宗教信徒觉得自己的信仰遭到污蔑,可能会做出激烈的行动。

  金中燮表示,在美国或其他有较久移民历史、文化较多元的国家,这种“他者”存在于国内,因此成为国内的政治问题,而韩国其实接受外国人的历史相当短暂,大概要到20世纪快结束的1990年代才开始有较多的外国人前来韩国。在韩国社会接纳外国人的过程中,这些外国人不可避免的成为“他者”,成为排斥的对象。而在外国人中,中国人又占多数,因此民间出现“反中”情绪可以说是无可奈何的必然。所以当我们观察所谓韩国“反中”问题时,可能要注意到,有些问题其实是根源于人类天生的排斥他者的情绪,而中国成为对象,只是因为“刚好遇到的是中国”。几年前韩国社会曾经因为是否接受也门难民闹得沸沸扬扬,前不久也有社区居民阻止穆斯林建清真寺的事件,可见韩国民间对“他者”的出现还是相当敏感的。

  另外,金中燮也指出,今年2月的北京冬奥会也出现争议,媒体说“大大助长了韩国的反华情绪”。但不健忘的人应该还记得20年前,同样也是某次冬奥,同样是短道速滑,一个韩国选手被判妨碍美国选手而丧失金牌,韩国媒体与民众也是疯狂攻击美国,也造成两国政府的关切。体育赛事的原本目的或许是健身及交流,但现在其实已经变成一种“认同斗争”的手段,因此只要在竞赛出现争议,马上就会被渲染夸大,不管对方是谁。因此媒体或网民对体育赛事的反应,或许也只是因为“刚好遇到的是中国队”。

  观察近年来影响韩中两国国民感情的事件,如果排除贸易纠纷或部署萨德等经济外交议题,以及一些对所有外国都适用的问题,那么剩下的大概大部分都与文化身份认同以及随之而来的追求承认问题有关。

  个人固然有寻求承认的欲望,由个人组成的国家蜕变成为有机的、具有人格的主体之后,也同样追求承认。韩国政府过去积极努力发展经济,已经相当程度达到了追求平等承认的目标。以此为基础,韩国政府在文化领域也开始积极宣传,除了大力推广影视产业外,也把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作为象征韩国的符号向世界宣传,并且将其与国民的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其结果,这些符号成为韩国人追求卓越满足感的手段。而当这些象征符号遭到侵犯,一些人就会感到无法承受。这就好比将自己的好东西拿来宣传,是追求承认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有人说“那个其实是我的”,我就会不高兴。

  “追求承认”是深深植根于人性的一种本能欲望,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其实就是要人们克服这种欲望。但这是君子的境界,一般人恐怕很难做到,因此也就很难避免所谓“身份政治”的现象。

  近几年来,美国及欧洲等西方国家都面临民粹主义政治的问题。在这些国家国内,各种不同身份认同的选民(包括种族、宗教、职业、性别倾向等)都认为自己的身份没有得到适当的承认或尊重,而政治人物巧妙地利用这种情绪,制造仇恨对立来吸引选票,特朗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这次韩国选举中,民粹主义身份政治的色彩并没有西方国家那么明显,不过尹锡悦的政见包含较多反移民(调整外国劳工的医疗保险费用)、反女性(废止女性家族部)的要素,在这种政府氛围之下,人们在面对与中国的关系时,也可能会较趋保守。

  如前所述,比起其他发达国家,韩国的外国移民比例其实不高,因此也不至于像其他国家那样成为主要政治议题,但在日常见到的外国人当中(除常住人口外还包括短期游客)中国人所占的比重却相当高,因此很容易就成为国民眼中的“他者”。我们一般在谈韩中关系时,都会强调建交以来经济贸易以及人员交流的增长速度是人类有史以来进展最快速的双边关系,但却没有想到,这也同时带来双方快速膨胀成为“他者”的副作用。

  金中燮指出,以旅游产业为例,中国游客成为韩国旅游业的最重要顾客,带来巨大商机,但不出一两年,中国游客却带重创中国形象的反效果,这可能是双方政府都始料未及的,这对韩国民众对中国印象的影响甚至可能大过萨德或贸易纠纷等一般以为的因素。而这现象不是仅仅局限在韩国,可以说是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国家都面临相同的问题,因此许多国家也都出现反中现象。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之后,树大招风而成为众矢之的,反中情绪其实并不是韩国特有的现象。其实中国政府也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这却恐怕不是政府短期能够解决的。

  而在韩国,前面提到的追求文化身份认同的因素并没有太多的改变,而且以后可能还会更加强化,因此刺激国民情绪的事件,恐怕还是会继续出现,因此更加须要人们以“务实理性的态度以及更加开阔的心胸”去面对。

  在此,金中燮提供了一个数据作为参考。根据韩国出版文化协会去年公布的统计资料,前一年(2019年)在韩国翻译出版的外国图书中,文学类日本(1035)排第一,美国(542)第二;漫画类也是日本(2906)第一,美国(111)第二。可以看到日本遥遥领先于美国。文学是心灵感情沟通的桥梁,漫画则是影响着青少年读者的精神世界;而众所周知,这段期间因为慰安妇协议问题以及二战期间强制征用赔偿的问题,韩日关系陷入建交以来最低谷,政府交流几乎中断,民间也出现拒买日货等运动,反日情绪似乎高涨,但同时在另一个民间领域,文化出版的交流仍然很热络。

  我们有理由怀疑,媒体所展现的反日情绪或者到处树立的慰安妇少女像可能只是一个假象,一般民众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反日。同样的,在观察韩中国民感情问题时,除了媒体报道、网络言论之外,可能还要注意一些不太显露的地方,才不至于以偏概全。另外,刚才提到的数据中,中国的文学类是189种,漫画类则是挂零,显示韩国与中国在文学领域的交流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两国人士继续共同努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