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欢历史与军事。我是《几曾回首》的版主,欢迎来论坛上贴讨论。
正文

段苏权在东北的经历影响了他的评衔

(2007-02-11 14:03:02) 下一个

段苏权在东北的经历影响了他的评衔

权延赤的报告文学“林彪将将”,网上很多地方都曾经转载过。比如亦凡书库中就有关于段苏权将军的一段. 我对报告文学一向不太感兴趣,因为其中往往搀杂了许多作者本人的想像。我们如果拿这些东西当历史书来看,是免不了要上当的。《林彪将将》中提到段苏权,认为他因为是“冀察热辽”的人,所以受到林彪的歧视。

9月25日17时,东总命令八纵“以一个师以炮火监视锦敌机场”。当时为什么不叫九纵去控制机场?因为前一天,即9月24日,东总已经命令九纵“以夜摸渗透战法,割裂锦北防线,切断敌暂22师退路”。9月25日,正是九纵锦州在以北(即锦州与义县之间)白老虎屯等阵地与敌暂22师拼死搏杀最激烈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然不可能再叫九纵去控制机场,而八纵当时就在九纵身边,了解九纵当时正处在与敌人叫劲的时候。可段苏全还指望九纵此时去封锁机场,到26日八纵报告总部:“一、锦州敌机场有二,一在锦东金屯附近,一在锦西小岭附近,金屯附近机场巳几年未用,已经不能用,敌机均在小岭机场。二、25日17时电令以一个师控制敌机场,不知哪个机场。三、建议我全纵配给我3个重炮营,扫清小岭子机场敌人以后,以一个师控制机场(因小岭机场不经过战斗不能控制)”。这一回电理所当然引起总部不满,虽然电文没有解释清楚(这是战争中常会发生的问题),但打机场总是首先应打掉敌机来往的机场,废机场且不必通过战斗即能控制的金屯机场只需少量部队控制即可,何必电报往返询问呢?三四十里的距离半天就可以赶到,可是他们却耽误了2天,而国民党军趁机空运49军到锦州,这一天大约增加了两个团左右。30日毛泽东接林彪电后表示“大军作战,军令宜加严”。段苏全挨刘亚楼的骂是轻的。

而10月7日上午10时八纵68团一个连被敌人反冲锋将小紫荆山山头阵地夺去。八纵却隐瞒战况,林彪毛泽东最后是从国民党电台大肆宣扬“小紫荆山战况”时才知道了实际情况。这种的行为很易使总部决策出现失误而导致严重后果,八纵为此再次受到批评也是理所应当的。记得不久前广西一个锡矿发生事故死了几十人,当地县政府隐瞒真相最后被逮捕法办了,这还是在和平时期。而段书全是在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故意隐瞒不利的战况,林罗刘也只是批评了一下八纵,已经非常宽容了,现在还有人为段叫屈,真是黑白都可以颠倒了。

在《林彪将将》里,作者(或者被采访者)将第一次失误的责任推到参谋长身上,这是很不公正的。而作者的评论,所谓“吃柿子要选软的,通报批评要选硬的。不是硬的听不得批评,而是听了批评精神仍然硬而不倒。段苏权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硬。选择段苏权任八纵司令,林彪就想到了这一条,正好‘派上用场’”,就更没有道理了。仿佛林彪对八纵的批评并不因为八纵有错误,而仅仅是因为段苏权能够“忍辱负重”,就拿他开刀,这完全脱离了事实。这两次失误,段苏权都应该负责,受到批评也是理所应当的。 在东北,由“冀察热辽”过去的干部很多,说林彪那时就开始歧视某一部份的人,也是缺乏根据的。《林彪将将》里认为林彪偏袒黄永胜而歧视段苏权,可黄永胜、丁盛都是地地道道“冀察热辽”的人。黄永胜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当过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初期也是晋察冀热辽纵队司令员、热河热辽军区司令员,林彪为什么不歧视黄永胜、丁盛呢?

锦州战斗开始后,各方向的进攻均相当顺利。从总攻到黄昏,二、三、七、九纵已共突入城内五个师的兵力。但八纵又不顺利,至黄昏仍未能突破。18时以后再次组织攻击,至深夜才突入城内。八纵牵制了守敌一部分的兵力及炮火,比其他部队迟一些突破是可以的,但在其他部队都已经突破多时,敌人的防守体系已经崩溃的情况下,八纵仍迟迟不能突破,当然遭到批评。打天津时九纵担任的任务与八纵打锦州的任务几乎完全一样,也是单独一个方向,但九纵几乎与其他方向同时突破城垣(只晚了十几分钟)。相比之下,八纵晚了5、6个小时仍迟迟不能突破,还不应该批评吗?另攻锦州一共只用了5个纵队加一个师,六纵主力当时可不在锦州!因为八纵在啃骨头!其他部队就不是啃骨头?“配水池”“大疙瘩”这些大骨头是谁啃的?

林彪在向塔山和黑山两个方向担任阻击的各部队发的通报中指出:

“我九纵去年冬季作战中表现战斗作风甚差,经过东总指出后他们全纵奋发努力,今年来表现得能攻能守,25号锦州外围战斗中25师一个连的兵力控制白老虎屯阵地,敌四个主力步兵团配合十一辆坦克、五六架飞机向他们进攻,该连顽强死守,伤亡过半,在危急时全连指战员将表打碎、钞票焚烧,准备全部牺牲,但最后由我反击将敌击退,保持了阵地并击毁坦克二辆,俘敌数十人.毙伤敌数百人。战后全连指战员均记大功三次。这一战例盼你们很好发扬,九纵是新部队尚能做到,四纵更应做到,十一纵的底子亦不比九纵差,也应做到。主要是自上而下到每个指战员都下决心.就能创造光辉战绩.使敌胆寒,使我全军胜利得到保证。八纵一个连5日守锦州以东小紫荆山,敌向其进攻,该连长畏缩放弃阵地.已于昨日公审枪决。八纵此次锦州附近作战远落于九纵之后,可见不努力即落伍”(转引自刘统着《东北解放战争纪实》)。林彪在这一通报中所述的九纵和八纵的情况,是很客观的。表扬了战斗中表现好的,批评了战斗中表现不好的,很明显目的并非是要刻意打击某人。

至于八纵阻击廖耀湘兵团一事,《林彪将将》里说“辽沈战役的亲历者,无论敌方我方,都证实八纵不是‘随后’赶来,而是首先赶到,并阻截了廖耀湘兵团。某些‘史书’和‘影视片’,或不提八纵,或将八纵说成‘随后’赶来投入战斗,这种误会,林彪是始作俑者。因为八纵的司令员‘是冀察热辽’的人”。又是用山头的观点来看问题,太简单化了。

阻击廖耀湘兵团,一般现在的战史都认为是独二师和八纵。八纵是24日接到命令向卡马力前进,25日与敌人打响,但组织不力,纵队司令部都被敌人打散。八纵战斗最激烈发生在“六间房”。阵地几度易手,但他们打的很顽强,付出了较大伤亡后守住了阵地。但导致廖兵团放弃“向营口转进”的关键因素是独二师。独二师23日离开营口,林罗刘24日命令独二师向台安前进,国民党49军先头部队105师前卫团25日上午进至魏家窝棚时,迎头碰上独二师,被独二师消灭一部,独二师然后直接攻打105师,歼敌大部后独二师将枪炮对准敌49军军部和195师。用重炮向敌人猛轰,此时, 49军才向廖耀湘报告,向营口转进的前卫团早已失踪。这个消息再加上独二师的重炮,促使廖耀湘放弃了“向营口转进”的念头。而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主要依据的是当时阻击的共军有重炮,所以判断是主力。而独二师的重炮,是林彪要参谋处长苏静去独二师指挥占领营口所带的重炮营。所以,国民党将领当时并没有准确判断出共军方面的部队番号。因此,究竟是八纵还是独二师阻击了廖耀湘兵团,并非已经“证实”的事。但不管是八纵或独二师,谁拦住廖耀湘对林彪不是一样的功劳?林彪犯得着"专门去压低八纵吗?况且八纵也不是只有一个段苏权,还有很多林彪的爱将如丘会作丁盛等人,林彪难道也要打击他们?

辽沈战役中黄永胜作为六纵司令员在堵截廖耀湘兵团逃回沈阳的战斗中表现很出色,受到林彪的表扬。后来以黄永胜再次接替段苏权,其实也是加强八纵领导的意图,这和梁兴初接手十纵,钟伟接手12纵,以及用韩先楚取代曾克林当三纵司令差不多,都是用强不用弱,那毕竟是战争年代。

权延赤前后矛盾,前面刚说了林彪打压8纵,后面又说“九大”时8纵出了10几个中央委员是山头主义。8纵不是冀察热辽的吗?林彪不是打压8纵吗,8纵出了10几个中央委员怎么是林彪在搞山头主义呢?应该是聂融臻或程子华搞“山头主义”才对么!林彪打压8纵,8纵还有那么多人(邱会作丁盛等)跟林彪跑?

在四野的12个纵队司令中,只有3个纵队司令是原林彪的部下,8纵黄永胜,10纵梁兴初,七纵邓华是原红一军团的。1纵李天佑,12纵钟伟是三军团出身,2纵刘震,3纵韩先楚,是红15军团,4纵吴克华(前4纵司令胡其才)红5军团,5纵万毅(东北军,6纵洪学智, 9纵詹才方(红四方面军),11纵贺晋年是陕北红军,他们都不是原来林彪的部下,这能说林彪搞山头主义?分明是在搞五湖四海么。

任何一个军队的统帅对于不服从命令的部下或表现不佳的部下,都应该让他“下”。但段将军是“顺我者”,他并没有不执行命令的故意行为,只是能力差了点,当时东野将才多多,怎能让他长期“占着茅坑不拉屎”?也应该让其他人有机会。9纵司令詹才方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但9纵在辽沈战役中没有受到批评却受到了高度赞扬,不知段将军及其为他的错误和无能百般狡辩的人做何感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