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欢历史与军事。我是《几曾回首》的版主,欢迎来论坛上贴讨论。
正文

毛泽东后人的生活近况

(2007-02-11 14:03:14) 下一个

毛泽东后人的生活近况

李敏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

让女儿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我的名字是外公给我起的,这让我挺自豪的。我1972年在上海出生,童年是在外婆贺子珍的呵护下度过的。至于外公,我比较陌生,可以说从来没有见过他。那时外婆经常住院,身边只有工作人员,所以我儿时的成长环境比较封闭。8岁到北京时,普通话也讲不好。

据说我出生的时候脐带绕颈,险象环生,好让爸爸妈妈担心。妈妈说我从小体弱,整天闹病,三天两头去医院,真是“放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当然那时在上海湖南路262号外婆家的生活还是挺优越的。那是一座建于1938年的法式别墅,原主人是解放初期曾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他赴京上任后,安排生病的老战友、我的外婆贺子珍住了进来。院子里有假山、小树林,还有外婆种的一株腊梅———不光是外公、外婆、妈妈都特别喜欢腊梅。工作人员把各方面照顾得很周到,我还可以在家里看电影。记得外婆爱看故事片,我喜欢看动画片,特别是《草原英雄小姐妹》,不知赚去了我多少眼泪。生活条件虽比较优越,但我还是很羡慕院墙外的孩子,他们有父母在身边,有小朋友一起玩。外婆有病往往自顾不暇,爸爸妈妈在北京工作,也无法经常往来京沪看我。

我小时比较安静。受妈妈爱好文学的影响,我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上中学时,我的“作品”频繁出现在板报、班刊和校刊之中,我也不那么内向、不爱说话了,还尝试参与讲座、沙龙、辩论赛一类的活动。

1996年我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曾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3年。也许是“功利心”驱使吧,1999年我考取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国际政治。在美国的生活让我有机会多角度地观察这个多元的世界,但最大的收获是我因此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更多新鲜的感觉。

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后代,我思考家庭和外公这方面的问题比较晚,也许是我的外公太伟大,太特殊了,我对他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同龄人多到哪里去。我真正走进毛泽东的世界,是在留学的时候,仔细看了妈妈李敏寄给我的她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这本书。当时读了以后特别感动,发现自己并不了解妈妈,比如妈妈一生特别低调,是因为外公曾教育妈妈,“不要鲜花,不要掌声,要夹着尾巴做人”。《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不了解外公,不了解外婆,不但不可能了解真正的妈妈,也不会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国。我决心要研究外公那一辈新中国的缔造者。因此拿到硕士学位后,我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从此踏上了走近外公和外婆精神世界的独特的人生之旅。


孔东梅创办菊香书屋文化公司

想为热爱毛泽东的人们做些事


回国后我创办了一个文化传媒公司,也是出于继承和延续家风的考虑吧,主要是想为社会、为热爱毛泽东的人们做一些事情,公司以外公毛泽东曾用过的“菊香书屋”命名。

这两年,我在学习的同时,先后完成了《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的编写;还与电视台合作完成了电视片《纪念毛泽东》的制作;参与筹备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大型展览等等。作为毛泽东的后代,这些活动使我感觉到自己真正走近了毛泽东,真正体会到了毛泽东作为历史巨人对中国几代人、对我家几代人的深远影响。

我曾先后到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寻访了很多人,看到全国的老百姓对我外公有那么深的感情,那么的热爱,让我感触非常深。在浙江、福建,每天有上万人观看纪念毛泽东的大型展览。老同志们见到我们这些毛泽东亲人,像当年见到毛泽东一样,亲热极了。我真的是受之有愧,也感觉到了身上的特殊责任。我在浙江、南京、武汉售书的时候,热烈的场面真是催人泪下。我知道,人们索要我的签名的热情中,饱含了许多对外公的深厚感情在里面。我只有用加倍努力的工作,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和那些如此热爱毛泽东的人们。

我创作的《翻开我家老影集》,是从第三代的角度,写了妈妈这一代和外公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前后有100多年的历史跨度,主要目的还是想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毛泽东,一个平凡的毛泽东,一个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毛泽东。

现在,我在北大读博士。就读燕园,是因为北大是一所与毛家有缘的大学。当年外公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供职,外公的岳父杨昌济在北大讲授伦理学;姨妈李讷、舅妈邵华都分别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和中文系。北大的精神影响了外公,而外公也重塑了北大精神。

我一直和妈妈李敏住在一起。1999年我家经历了一个多事之秋。爸爸突逝,妈妈大病。爸爸是在广州参加纪念外公的活动的路上出车祸的,在手术时突发心脏病去世。我闻讯赶去,也没有见到爸爸最后一面。妈妈的病直接原因是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也和她一生的磨难有关,用爸爸的话说,她没过几天好日子。谁让她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呢!

许多人都很关心毛家亲人的生活情况,我理解这一点,非常感谢大家。

我的岸青舅舅已经81岁了。舅舅身体不好,一直住在医院治疗。他经历了1923年以来那么多的风风雨雨,能够跨过新世纪,并且做了爷爷,应该是个值得庆贺的事情了。他的夫人、我的舅妈邵华是岸英舅舅的夫人刘思奇同父异母的妹妹。两兄弟娶两姐妹,和我外公毛泽东、泽覃外公与我外婆、贺怡婆姨之间的关系一样,也是毛家一件有趣的事。舅妈邵华是学文学的,年轻时常有机会和外公毛泽东谈论文学,特别是谈论中国古典诗词。她是军人,是全国政协委员、摄影家,任全国摄影家协会主席。这些年,她出版了不少纪念外公和开慧外婆等亲人的专著、摄影集。舅舅、舅妈的儿子毛新宇,小名毛毛,比我大两岁,现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做博士后。2003年年12月26日9点58分新宇做了爸爸,毛泽东有了曾孙,着实让热爱毛泽东的人们高兴了一阵。

姨妈李讷是我外公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1940年出生于延安。她出生时外公已47岁,对她格外疼爱,不舍得送保育院,李讷姨妈成了惟一在家中和外公度过全部童年的孩子,外公去世后,姨妈有过一段孤独、艰难的时期。由于江青在北京远郊的秦城监狱服刑,她常常要花一整天时间,乘公共汽车去探监。

但是人民也没有因此抛弃她。在外公的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的帮助下,姨妈李讷和我现在的姨夫王景清结婚,过着老百姓平静自由的日子。

姨妈也有一个独子叫王效之。我的效之表弟继承了毛家自尊自强的个性,也不喜欢抛头露面。

我妈妈李敏和姨妈李讷在上个世纪50年代都和外公住在一起,姐妹关系一直很融洽。以后各自都度过了多事的中年时期,如今已进入老年。经历了人世间悲欢离合的两姐妹,常有机会在纪念外公的各种活动中见面。2003年春天,妈妈李敏和姨妈李讷一起被选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们几家亲戚也常走动,谁家有事都会互相照应。但每年的9月9日,还有12月26日,是我们几家聚会的日子,外公作为我们共同的家长永远在天安门召唤着我们。

外公曾说自己“有一张大中华的面孔”,他确实和中国、和中国人民分不开。而无论谁,只要是中华儿女,都无法与大中华绝缘。

  摘自《老人天地》2004年第12期孔东梅口述唐小烨华丽/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