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月

潜水队员,终究还是要露出水面的。
正文

希望的种子,无论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7-09-25 08:30:48) 下一个
远方来信:我为什么去湘西和天水?(此贴转自高伐林)


  前天收到北京一个朋友、一位已经退休的老编辑的信。她平平实实地叙述着一些琐琐屑屑的印象和经过,打动了我。信中并没有涉及什么隐私,我只改正了几处笔误,贴在这里供关心中国真实变化的朋友们一阅。



  ……前几天我去天水了。干什么去了?要从上次去湘西说起。
  小熊的爸爸想捐一所希望小学,这是他多年的愿望,现在他觉得他有能力了,要来实现这个愿望,委托小熊来办这个事,小熊找我来帮忙。
  因为编写湘西乡土教材的工作,我去年去过乌龙山,在龙家寨,我看到了一所非常破烂的学校,苫在屋顶上的油毛毡年代太陈旧了,就有了很多破洞,因此,从屋里的任何一个地方仰头,都能看得见天,墙面上没有墙皮,是裸露的粘土和石块,每一扇窗户上都有打碎的玻璃,留下残破的窗框显得无比空洞。确切地说,那不能算是一所学校,只能说是三间破教室。桌椅也是破烂不堪的,黑板是涂在墙上的黑油漆块。黑板上方的墙上有一条大标语——“为振兴中华学习”,黑板的左面是写在墙上的拼音字母表。教室前面是操场,对于这三间教室来说,操场算是很大的,是平展展的黄土地。因为是假期,操场上铺满了稻谷,临时做了乡人们的晒谷场。
  这个学校叫龙家寨小学。它担负着周边几个寨子的学龄儿童的初小教育。校长龙六平,已经65岁了,说是校长,其实多少年来他也是这个学校唯一的教师,只有他一个人在这里教授孩子们全部的小学课程。不过今年他退下来了,因为一个年轻的李老师可以代替他上课了,李老师因为刚刚生了孩子,还不能出去打工,就留在寨里当临时教师。龙校长觉得自己实在是老了,不懂得新东西,再教下去会耽误了孩子们。比如,他说,他教孩子们唱歌,还是教的他当儿童团长时唱的歌。1948年,龙家寨来了一支队伍,在靠山的地方修地堡,挖战壕,村民们开始都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以为他们是到这里要活埋人,大家都躲得远远的。那时,他是村里的儿童团长,人小胆子大,老是悄悄地挨到那些当兵的边上来,慢慢的就知道了他们是解放军,是来清剿土匪的。土匪都盘踞在寨子对面那座山上,远远的那个大山洞里。解放军喜欢他这个小团长,就教了他一首解放大西南的歌。他和我们说着就哼唱起来,不料他刚刚起了个头,围在他身边的孩子们就嘹亮而雄壮地合唱起来了。——“解放大旗,迎风飘扬,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消灭了残余的蒋匪帮,千年的铁锁被打碎,东方升起红太阳。”唱虽是唱,孩子们还是害羞,边唱边跑散开去了,那银铃样的歌声便散落在洒满稻秆的村道上。这歌声飞进我的耳里,让我很有点时空倒错五味杂陈的感觉。此前去的那多么偏远的地方,听到的可都是流行歌曲的哥啊妹啊,只有在这里,在这个荒寂的乌龙山上,听到了这样久远的歌声,而且是孩子们唱出来的,很让我心动。我说不出是感动还是酸楚,看着眼前这个灰白头发、灰土衣服的龙六平,这个集数学、语文、音乐、体育、历史、地理于一身的老教师,只觉得心上涌起一股热流。
  龙校长恳切地述说着这个学校的历史和今天的破败,很感慨地说,他们太偏远了,捐助希望小学的人能好像都不知道他们,很希望有人能来帮他们一把,在这里建几间新教室,让周边几个村子里的孩子们不要耽误学业。
  这里的确偏远,离最近的小镇也要开上三个小时的山路,所以运输的费用就花得多,只是盖这么三四间教室,就要用十万元。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几个都希望能有人来帮这个忙。
  回北京后向一切有可能的地方说过这件事。所以小傅就把小熊的意向介绍给了我。
  可是熊爸爸想捐助的是西北地区,他觉得那里的人生活更苦,更需要帮助。
  于是我帮小熊联系了天水地区的一所小学。
  7月22号我们坐火车去了天水。



  我们要去的是张家川县的张棉小学。
  张家川县是天水地区的贫困县,是回民自治县。那里常年缺水,土地干旱,乡民们非常贫穷。张棉是那里相对更贫穷的一个乡。这个乡里的人均年收入包括口粮只有六百多元,因为干旱,土地收成很低,而家家户户又只是靠田地里出产的那一点麦子、土豆、胡麻维持生活。张棉曾经是一个古驿站,和邻近的庄浪、华亭连成一条古驿道,著名的古战役失街亭的那个街亭也在它附近,不知道张棉为什么却没有庄浪、华亭和街亭那么有名。
  张棉乡离县城不很远,但是因为修路,我们绕了一个很大的弯,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原来的张棉小学是一个只有三个教室的小学校。在离乡政府五分钟车程的地方,走上一个小山坡就是张棉小学,校门是那种简单的铁艺镂空拱形门,简单但很庄严。进了校门便是操场,操场不大,只够设一个篮球架,北面的土墙外就是村上人家新盖的院落,院子西屋的南墙紧贴着学校的围墙,显得十分拥挤,也衬托出教室的破败。一进学校,就能感到这个学校真是太小了,但是小虽小,却非常干净,院子里扫得光光的,教室门前还有一些茂盛的花草,焕发着生机。站在院子里看,甚至有点精致的感觉,觉得这里如果是一个三四口之家的家院,应该是很不错的。教室的确太旧了,但还整齐,北边一溜三间教室,是四个年级复式教学的地方,进到教室里仰头望去,就可以看见好几处透下天上的亮光,墙上有喷绘的招贴,彩色的,那上面的文字说的是这个小学的基本情况和它的作用——不仅为周边几个自然村的孩子上学用,还为张棉乡扫盲,这几年来他已经基本扫除了张棉乡的15岁到50岁的文盲。 学校东面是三间教师宿舍兼办公室,张棉小学一共有三位老师,负责教授四年级以下的孩子的各科课程,他们都师范毕业,都是合格的专业教师。但这里太小了,这三间教室供一百一十个学生在这里复式教学,勉为其难。五六年级的学生就要到乡上的张棉中学去上课。张棉中学是前两年省里的工程项目,建在离乡政府不远的地方,是很漂亮的四层教学楼。县里的好几所中学都是省里的工程项目,都很漂亮,陪我们来的教育局杨局长很为他们把这些工程实施得这样好而骄傲。遗憾的是,小学一般很难有这样的工程项目批下来,他们只能艰辛地四处筹款小打小闹地改造。张棉小学的小而破旧一直是他们的心病,他们一直计划在张棉乡建起一座像样的中心小学,供周边几个行政村的孩子在这里上学,把高年级的学生迁过来,让中学集中做中学的事。
  虽是放假期间,知道我们来,校长和一个姓张的老师还是来了,都是那种很年轻的男青年,一个是天水师范毕业的,一个是甘肃师范毕业的,是附近村子里的人,毕业回乡工作。张 老师干净整齐,月白的汗衫,浅灰的西裤,头上好像还打了点摩丝,很城里人的样子,腼腆地笑着陪我们走,校长显然是正在干农活时赶来的,穿着驼色的夹克,上面还有点稻草。但也很干净。乡里的人刚才曾经把教师的宿舍打开给我们看,那些不大的房子里有一张上下床、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比如脸盆、毛巾架,房间里简陋而干净,很钦佩这几个男生能把房子搞得这么干净,把这个小小的学校搞得这么清洁而漂亮,觉得他们教书也应该很不错。
  乡里的干部很高兴地带我们去看学校的新址。那地方是早就选好的,离原来的学校有些距离,已经在村子之外,但一走进那个地块,就叫你觉得那是一块风水宝地。那是四面环山的一块小盆地,大概也是周围仅有的一块较大的平地。靠近南端有一条小河,水极少,在河床里的沟沟岔岔的的小沟沟里成了小溪流,由于水小,水流静极了,完全没有流水的声音,停滞了一样,但仔细看去,那水的确在流,水很清,河川里的石子和沙子都看得见,触手可及。学校将建在这个背山面水的地方,有四条道路从这里伸展开去,通往周边的几个村落,学校建成后周围四个行政村的孩子将要来这里上小学,以往他们只在各自的校点凑合着上课。
  这块地很叫我们兴奋。放眼望去满是碧绿的一片,几块洋芋地长得很茂盛,洋芋青莲色的花幽幽地着开,把田野衬得更加碧绿。田埂上的野花很多,黄的红的白的粉的,绚烂自然。天水的司机缑师傅采了一大束野花很得意地送给我,那是一种紫红色的花,花朵舒展,花茎优雅,上面长着毛茸茸白毛毛,枝干比一般的野花都大,好看!乡里的干部告诉我这花就叫张棉花。这叫我很兴奋,听说过用人名命名的花,(比如在西藏有一种花叫张大人梅朵,是清代一个姓张的官员从内地带去的花,在北京其实很多见,就是不知道名字。)还没有听说过用自己乡的名字命名的花,我立即建议,将来学校建好之后,要在围墙四周栽满了张棉花,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张棉小学。校长和乡干部都异口同声地说,那好办,没问题!哈哈!我已经在向往张棉花盛开的张棉小学了!
  回到乡政府,立即进入实质的谈判。一个小学,至少要建八间教室,六间教师用房,还有一间厕所,和一个围墙,按照砖木结构,教室在当地的造价是每平米550 元,教师用房是500元每平米,一个最简单的学校需要花费49万多元,而熊爸爸这次只能捐献25万元,其余的费用怎么办?县教育局杨局长说话声音不大,有点“面”的样子,却回答得很坚决:我们负责补齐缺口。乡里的干部表示只要大家今天商谈好,他们明天就去办理征地和三通一平的事情。那地面上还有老乡的洋芋地,要给人家置换并补偿人家的损失,每亩地要补偿500元,这些乡里负责完成。最后肖雄、县教育局、张棉乡政府都分别承领了自己的责任:乡政府负责征地和三通一平、八月十四日完成,县教育局负责规划和招标建设以及补齐资金缺口,明年五一完成学校的全部建设投入使用,小熊只需要按时把资金打进来就行了。县里的人说,这个学校的项目他们报过省里,但没有回音,现在有了启动资金,他们就可以拼拼凑凑完成了。教育局负责基建的小妥老师说,他很高兴做这件事,他做这个工作九年了,已经整修了一百三十多所学校,很有成就感。
  当晚建校协议很顺利地签署了,据说,乡里已经开始到村上人家谈判征地的事,腾地为孩子们盖学校。老乡们也很支持。接着他们就要“三通一平”了,十五号学校就要开始招标施工了。明年这里将有一个新学校了,一个用张棉花围起来的学校。
  事情很顺利,好事并没有多磨。
  只是将来这个学校的其余配套资金还没有着落:学校图书馆小熊要负责,但是还有课桌椅、电脑、体育器材、乐器,比如一架风琴,或者哪怕是一架电子琴,还有孩子们住宿的被褥,或者更多一点,有些电化教育设备,比如:DVD等等。
  慢慢来吧,面包会有的。
  不过龙家寨的学校还没有办法。
  ……

  最后说明,小熊是《中华××报》的一个小记者,“80后”,她的夫婿是央视的记者。熊爸爸自己早年下乡多年,后来又下岗,不得已开了一个小化工厂,挣了一些钱,就很想回报社会,让孩子们知道自强自立。他捐学校绝不想留名,他说如果县上非要给他树一个石碑,他就不捐了。连剪彩他都不会来,他只会找个时间悄悄地过来看看学校建成就行了。熊爸爸还要求他的孩子们每年都要用自己的工资捐助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所以小熊去年捐了几千块钱给“乡村图书馆”项目,她还资助了两名贫困大学生。






(本文发表于首页社会 · 情感 · 家庭, 已被阅读525次)
--------------------------------------------------------------------------------

本文通告引用(Trackback)链接: /wp-trackback.php?p=28518
《远方来信:我为什么去湘西和天水?》共9件评论
沁霈的评论
August 6th, 2007 at 12:04 pm
中国两级分化的严重现象,应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社会上需要更多像“熊爸爸”这样真心实意做善事的人,而不是为了图虚名或炒作。据说,国内一个企业向一个小学赠送价值10万元的电脑,但签约仪式却花了15万元,是捐赠价值的一倍多,把公益助学变成了“炒作秀”。

还有,捐资要有专人督促落实到位,否则,又会落入地方贪管的囊中。

Noir的评论
August 6th, 2007 at 2:57 pm
读着觉得龙家寨小学更打动人……

牛鬼的评论
August 6th, 2007 at 6:06 pm
我也认识一位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退党人士.我有位年轻时就认识的女友人.后来嫁到美国后就没有音讯(走前还与我告别).我一直惦念她.有次到深圳出差.寻访她的一位死党.不意撞见她.她显然并不如意.嫁的洋人老头比她大30岁.她还要到餐馆打工养活自己.她死党的老公倒是位难得一见的高情操人士.六四时因为对邓先生在老人团压力下迫不得已下戒严令(并非开枪杀人令)不理解.愤然退党.后来在单位里一直遭迫害.他在购物时中奖获得一台大屏幕电视.尽管自己家里是小屏幕.却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小学.

高伐林的评论
August 6th, 2007 at 8:10 pm
谢沁霈、Noir、牛鬼诸位关注。我也觉得龙家寨小学一段打动人,尤其是“……孩子们还是害羞,边唱边跑散开去了,那银铃样的歌声便散落在洒满稻秆的村道上。……只有在这里,在这个荒寂的乌龙山上,听到了这样久远的歌声,而且是孩子们唱出来的,很让我心动。我说不出是感动还是酸楚,看着眼前这个灰白头发、灰土衣服的龙六平,这个集数学、语文、音乐、体育、历史、地理于一身的老教师,只觉得心上涌起一股热流”……

超瑞居士的评论
August 7th, 2007 at 1:28 pm
我觉得我们应该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望,多做一些有益社会国家的事情,像小熊爸爸的事迹是我们这代青年学子学习的好榜样,更是发挥了“为善不欲人知”的体现,值得我们仿效,何况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头等大事!在此,献上最高致意。

匿名游客的评论
August 8th, 2007 at 4:06 pm
看了上述情況,很受感動,應該向熊先生學習,真正地助人不求名利!我也同意“龍家寨小學”更需要幫忙資助。那位龍老師、龍校長實在太偉大、太高尚啦!想想這些荒山僻壤的孩子連個讀書的地方都沒有,再看看那些貪官們的醉生夢死情景,真叫人恨得咬牙切齒!
小野嶺

匿名游客的评论
August 9th, 2007 at 11:00 pm
高伐林:

let your friend and leader Shi GuoXiong to give some money to make a element school.
He has retired and had enough money for this.

万年月的评论
September 18th, 2007 at 4:17 pm
令人感动的只想流泪……

这么好的文章和感人事件,为什么点击率如此低呢?

建议高博把这封信发到其他网站,只要有中文的地方,就把它贴上去。

让大家都来感动一番,思考一下……

高伐林的评论
September 19th, 2007 at 9:06 am
多谢万年月!我将转告这封信的作者,让她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是“共振度相同、燃烧点相同”(郭沫若语),她和小熊、小熊的爸爸,都“吾道不孤”。

您说“建议高博把这封信发到其他网站,只要有中文的地方,就把它贴上去”,我比较茫然,因为我平时埋头图书馆,很少有时间上各种网站,相当孤陋寡闻。如您觉得有必要,请尽可能转载吧!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