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玻璃城堡》看完了

(2011-10-05 13:16:25) 下一个


 


 


终于看完了,看得我累坏了。真不是个读书人,一读书就晕乎。但还是咬着牙看完了这本书。


 


这一路上的动力,就是想看看作者的父母是如何变成了流浪汉。楼下有很多流浪汉,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哪怕有人给个个例,给个说法也好。


 


这本书的副标题,其实可以叫做:流浪汉系列之一。她描述了一种美国流浪汉的形成过程。


 


作者的父母出自很典型的美国家庭,父亲家比较底层,日子过得乱哄哄,跟我们小时候在中国的煤矿上看到的一些底层家庭境况类似。更重要的,是精神状况类似。母亲家,其实还挺殷实的,有房产,有传家的财富。


 


这对父母结婚于50年代,父亲当过空军飞行员,肯定也是人中俊杰来着。母亲,是个艺术家,或者说,一心要做艺术家。


 


他们的婚姻起初其实很浪漫。生了好几个孩子,到处迁移,到处潦倒谋生,到处寻找金子。他们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价值观,有很多小智慧。所以,他们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抵制庸俗,怎么放牧孩子的同时向他们传送知识和生存的能力。他们基本上具备了做好父母的能力。


 


在颠簸的生活中,父亲还绘制了一幅家的愿景,一个精致的玻璃城堡。这是父亲心目中的家。他亲自设计,精心计算,时常把蓝图拿出来跟孩子们共同享受憧憬。


 


与此同时,父亲酗酒、赌博,工作有一搭没一搭。


 


母亲一心绘画,在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才勉强去学校当老师,换回一点儿收入。


 


他们贫穷,但是母亲坚决拒绝加入被救济的行列。她认为,人一旦接受了救济,就屈服了。那不是她的人生哲学能容忍的。


 


母亲手上还有点儿继承来的遗产,一点儿土地,一点儿房屋。但她再穷,也不肯卖了那些财产,也不用那些财产改善一下现在的境况。


 


全家人就在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里过着。作者,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实际上心里很难受。她很在乎一些父母不在乎的东西。她在乎邻居怎么看他们一家,她想自己动手把那个破破烂烂的房子刷一刷,让房子漂亮起来。全家没人帮她。她生活在一个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的家庭里,却对自己的牙齿是否整齐耿耿于怀。得知整治牙齿要一千多元钱之后,她便自己去图书馆找书看,自己给自己弄个绳绳索索的牙套,睡觉的时候戴上。


 


她的这种执着,对外界反映的积极应对,让她走上了跟父母彻底不同的生活道路。或许叫做成功。


 


 


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当家里的四个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到来纽约之后,父母也开着一辆老破车,追随而来。


 


当他们耗尽了子女接管他们的精力,丧失了那辆老破车之后,他们心安理得地流落街头,成了纽约街头的流浪汉。


 


这个举动其实让我有些感动。他们愿赌服输,接受自己的失落,也不觉得委屈,不觉得缺少了自信。母亲反而担忧女儿的精神境界。


 


父亲的情况略有不同,没有母亲的那些境界,对俗物还是十分留念。女儿上了藤校,父亲也万分自豪,逢人开口不到三分钟,便要把话题拉到女儿上藤校的实事上来。读来也有几分亲切感。


 


其实,这本书给人最深的感受,是说,美国这个社会,还真是宽容,或者说,宽松。宽松到了,如果你不迎合世俗,世俗也懒得管你,你就在街头巷尾找个地方过下去。偶尔,你也有机会跟人聊聊藤校,或者毕加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